前言
![]()
如今,打开手机刷微短剧已成为很多人的日常。通勤路上、午休间隙、睡前片刻,手掌大小的竖屏里,几分钟一集的剧情总能让人沉浸其中。
这种诞生于智能手机的文艺形式,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5.76亿,占整体网民的52.4%。
2024年其市场规模预计达到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1000亿元。微短剧的爆发并非偶然,它是“屏幕时代”的文化发明,是数字技术重塑视觉文化的必然结果。
从影院的公共仪式到手机的私人体验,从横屏的固定观看to竖屏的随手即看,微短剧带来的不仅是娱乐方式的改变,更是视觉经验和感知模式的颠覆性重构。
一、媒介迭代:屏幕时代催生新文艺
![]()
数字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彻底改变了媒介的形态与人类的生存方式。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而在当下,媒介早已超越工具属性,成为构成人类存在的“假体”。
它不再只是附属于人的外部装置,而是深度融入生活,重塑着人们的感知系统与社会性。这种变革直接催生了“屏幕时代”——从小沉浸于数字媒介,以屏幕为主要信息、娱乐和社交来源的群体。
“屏幕世代”是天生的“数字原住民”,对触屏、短、即时通讯高度熟悉。他们习惯碎片化的信息流和视觉化内容,社交关系多通过屏幕维系,“在线身份”与“现实身份”深度交织。
与此同时,一场“屏幕碎裂革命”正在发生。曾经集中、固定的影院大屏、电视屏幕,碎裂为随处可见的私人小屏幕。智能手机凭借机动性、灵活性,成为人们最依赖的观看终端。
屏幕的增殖与形态改变,让视觉文化的内容与形式随之革新。竖屏微短剧,正是这场媒介变革的产物,是屏幕时代专属的文艺表达,也是最新涌现的新当代文艺。
当电影、电视迈向“后电影”“后电视”时代,智能手机也在创造着原生的影像形式。微短剧以“手掌之寸”为媒介,以“秒”为时间单位,精准契合了屏幕时代的生活节奏与感知习惯。
二、形态革新:微短剧的三大颠覆性特征
![]()
微短剧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的视觉经验和观看方式带来了根本性改变,这种改变集中体现在“碎裂”“竖屏”“刷看”三个关键词上。
1.碎裂:后连续性的叙事重构
微短剧的“碎裂”,既是媒介层面的屏幕碎裂,也是叙事层面的结构重构。很多微短剧剧本由电影剧本或网文小说拆分而成,这种对连续文本的再结构化,印证了后电影时代的“后连续性”风格。
所谓后连续性,是指“对即时效果的关注超越了对更广泛连续性的关注”,无论是单个镜头还是整体叙事,都以争夺用户注意力为核心。
微短剧单集时长极短,往往需要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内制造爆点。
但与此同时,其商业模式又要求整体叙事具备强逻辑性和黏连性,才能留住用户持续观看。这种“即时与连续并存、线性与碎片同在”的矛盾,正是微短剧的核心媒介特性,也造就了独特的视觉体验。
2.竖屏:观看习惯的彻底反转
微短剧最直观的革新,是将电影、电视延续百年的横屏观看习惯,彻底转为竖屏。智能手机自诞生起就以竖屏形态存在,这一物质特性直接重塑了人类的观看模式。
界面研究机构UXmatters的调查报告显示,90%的用户习惯竖握手机,且单手持握占比最高。这种持握方式不仅更舒适
能增加连续观看时长,还能解放另一只手,形成可同时处理多任务的“分身式观看”。
竖屏格式带来的,不仅是观看姿态的改变,更是影像语言的重构。微短剧与短高度契合,在镜头运用、叙事节奏上形成了专属的成规惯例,成为“竖屏时代”标志性的视觉产物。
这种适应过程,本质上是屏幕媒介对人类的“赛博格改造”,让竖屏观看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习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知结构。
3.刷看:无意识的惯性观看
在媒介断裂与竖屏制式的双重作用下,微短剧形成了“刷看”这一独特的观看方式。与以往影视文化对“观看欲望”的激发不同,微短剧更擅长“生产观看需求”。
它的观看门槛极低,智能设备的普及、免费的观看模式,让影像消费成为唾手可得的日常。在屏幕碎裂和影像泛滥的双重影响下,刷微短剧逐渐变成一种非意识的自动行为。
后人类理论家南希・凯瑟琳・海尔斯强调,非意识认知在人类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短剧的“刷看”,正是技术系统与文化环境共同作用下的身体惯性。
用户往往无需审慎思考,手指就会下意识地滑动屏幕,开启下一集观看。这种机械性的观看行为,是媒介技术对人体神经系统和知觉习惯的深度改造。
三、深层逻辑:迎合时代的感觉结构建构
![]()
微短剧的成功,绝非单纯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更核心的是它精准迎合了当代社会的“感觉结构”。文化研究学者雷蒙德・威廉斯认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感觉结构。
这种结构稳固而隐蔽,在细微之处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与行为,而一个时代的艺术正是这种感觉结构的集中体现。微短剧作为当代最新的文艺形式之一,深刻反映着屏幕时代的集体潜意识。
从用户特征来看,微短剧的核心受众与“屏幕时代”高度重合。他们习惯碎片化时间利用,追求即时反馈和感官刺激,对复杂冗长的叙事缺乏耐心。
微短剧以短小精悍的篇幅、强冲突的剧情、低门槛的观看方式,精准匹配了这些需求。同时,它还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
将观看行为转化为社交话题,进一步强化了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从产业层面看,微短剧的低成本、高回报特性,吸引了大量资本和创作者入局,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条。而算法推荐技术则让微短剧能够精准触达目标用户,实现内容与受众的高效匹配。
这种“需求迎合—内容生产—算法分发—用户沉淀”的闭环,让微短剧在满足现有文化心理的同时,也在不断加深着固有的感觉结构,形成了强大的媒介性力量。
四、未来展望:千亿市场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
微短剧的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2024年预计达504.4亿元,2027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成为文化产业中不可忽视的新增长极。但在迅猛发展的背后,也暗藏着机遇与挑战。
从机遇来看,屏幕时代的规模仍在扩大,年轻用户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他们对微短剧的接受度和依赖度不断提升。
同时,技术的持续迭代,如5G、AI的应用,将进一步优化微短剧的制作水平和传播效率。
跨媒介融合也为微短剧带来了更多可能,与网文、动漫、游戏的联动,能够拓展内容边界,形成IP生态,提升商业价值。
此外,微短剧的出海趋势明显,在东南亚、拉美等地区受到热捧,成为文化输出的新载体。
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当前微短剧市场存在内容同质化严重、部分作品低俗化等问题,长期来看可能消耗用户信任。
如何在保持“轻量化”优势的同时,提升内容质量和思想深度,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此外,版权保护、监管规范等问题也亟待解决。随着市场规模扩大,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只有坚持内容创新、守住文化底线,才能在千亿市场中站稳脚跟。
微短剧作为时代的产物,其发展轨迹深刻反映着媒介技术、社会心理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观察当代社会的一个窗口。
未来,随着媒介形态的进一步演进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微短剧或许还会迭代出更多新形态,但它所代表的“以用户为中心、以媒介为载体”的文化逻辑,将持续影响着文艺创作的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