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科举图
01
清朝每逢子、午、卯、酉年的八月,就要举行三年一度的乡试。
子、午、卯、酉年举行的乡试称为“正科”,除了正科之外,若是遇上皇帝登基或者过生日之类的大喜事,也会临时增加一次乡试的机会,称为“恩科”。
正科和恩科加在一起,清朝一共举行了112次,一些地方由于特殊原因没有开全,比如江南就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停开了4科,只举行了108科。
能参加乡试的前提是你必须具有生员(俗称秀才)的资格,但不是所有的生员都能够参加乡试的。
在乡试之前,各地还要举行一场选拔考试,通过考试的生员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02
各省的乡试的正副主考,都是由朝廷委派,并且自雍正三年开始,非进士出身不得担任乡试正副主考成为定制。
顺天和江南由于地位非比寻常,一般会安排部堂级别的大员去担任主考,除了这两个地方的其他各省的乡试正副主考人选,是由进士出身的朝廷官员参加一场选拔考试产生的,考试成绩优异者,由皇帝亲自任命各省正副主考。
主考官在乡试结束后,一般都会被任命为该省学政,这可是很多翰林梦寐以求的肥缺,所以乡试主考人选竞争的很激烈。
各省乡试除了正副两个主考官之外,还有协同主考官阅卷的同考官。
因同考官各居一房阅卷,又称“房官”,一般由该省的巡抚选派进士或者举人出身的知州、知县担任。
能够入选房官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在这些地方官的履历上都会隆重记录。
除了考官之外,还有一些在考场中负责各项管理工作的场官,都是由当地一些朝廷大员担任,身份高的吓人。
监临官由该省巡抚(一把手,相当于省委书记)担任,提调官由布政使(二把手,相当于省长)担任,监试官由按察使(三把手,相当于纪委书记)担任。
03
在乡试的前三天,所有的考官都要进入考场。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开赴贡院,每个人都是全套官服,在鼓乐仪仗的衬托下更加气势非凡。
众考官进场之后就要封锁贡院,实行严格的隔离制度,不能自由进出,直到发榜之日。
即使考试期间有考生或者工作人员在贡院内暴病身亡,也不能打开大门运出尸体,只能在围墙外立根木头把尸体吊出去或者破墙抬出。
乡试的地点在省城的贡院。
现在南京夫子庙里面的江南贡院,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贡院,是江苏(包含上海)和安徽两省学子参加乡试的地方,鼎盛时期共有20644间号舍可以让用于考试。
由于在八月开考,乡试俗称“秋试”“秋闱”。
成千上万的秀才将从四面八方聚集在省城,为自己的命运作奋力一搏。
很多路远的考生提前很多天就要带着干粮从家里出发了。
清朝的考生有一点比较幸福,那就是朝廷报销路费。
另外考生还有一项福利,那就是沿途可以免税。
以至于有的考生动起了歪脑筋,夹带私货,以此走私发财。
陈独秀是安徽人属于江南考区,他要到南京参加乡试。
当时已经有小轮船,比民船快得多,为了节省时间,陈独秀一行人选择从安庆坐轮船到南京。
但陈独秀在自传中讲:“那时到南京参加乡试的人,很多愿意坐民船,这并非保存国粹,而是因为坐民船可以发一笔财,船头上扯起一条写着”奉旨江南乡试”几个大字的黄布旗,一路上的关卡,虽然明明知道船上装满私货,也不敢前来查问。”
有些心术不正的考生,有的调戏房东的老婆,有的到商店买东西揩油顺一点藏进袖子里,被发现了就会大叫:“我们是奉旨来考试的,你们污蔑我们,就是污蔑皇上!”
这个罪名谁担当得起,况且这个时候官府都是向着考生的。
这都是陈独秀亲眼所见。
04
乡试一共三场,每场考三天。
初九日为第一场正场,十二日为第二场正场,十五日为第三场正场。
先一日(初八、十一、十四)点名发卷人场,后一日(初十、十三、十六)交卷出场。
每一场结束后可以回住处休息一晚,养足精神再回来继续考。
考生在考场要熬九天六晚,吃喝拉撒都在里面,很多东西都要提前准备。
所以参加乡试的考生普遍像货郎一样挑着满满一担东西进场,包括睡觉的被褥、添换的衣服、烧饭的锅炉,以及文具、食粮、油灯、草纸、茶叶、煤炭等物品,人人可以开一个杂货店。
考生答题所在的号舍一律朝南,每排号舍都用千字文编号,以便考生识别。
当时没有提前熟悉考场的流程,入场时为使考生尽快找到自己所在的号舍位置,贡院会给每人发一份座号便览,上面标明各字号号舍所在的方位。
每排号舍的尽头处会空出一间号舍,下面挖个坑,这就是天然的厕所。
与厕所相邻的号舍名为“底号”,人们戏称为“屎号”,如果哪个考生倒霉透顶,不幸被安排到“屎号”那可就有罪受了,每天与恶臭为伍,抵抗力差的人要吐得昏天暗地。
因此凡是住进“屎号”的考生出来后都要检讨一下自己有无做过亏心事,然后烧香拜佛,祈求原谅。
清末文人钟毓龙在第一次参加乡试时就抽中“屎号”,被臭气熏得忍无可忍,只好中途退场。
号舍的特点是既窄又矮,三面是砖墙,南面敞开,考生可以自己挂一个油布帘以挡风雨,前为过道。
每间号舍宽三尺、深四尺,总面积才一平方米出头,连举手投足都很困难,高度不过六尺,俗称“矮屋”,好比囚笼,在这样的地方待几天几夜的滋味可想而知。
在号舍两边砖墙上离地一尺五寸高和二尺五寸高的地方分别留有一道砖托,用于搁号板用。
号板由两块木板组成,每块一寸八分厚。考生白天考试的时候把两块木板分别放在上下的砖托上,一块在上在前,一块在下在后,这就组成了一副桌椅可供答题了。
到了晚上,把前面那块板放到下面的砖托,刚好与后面的并在一起组成一张床,铺盖打开就可以睡觉了。
不过在这么狭小的地方,无法全身舒展,只能屈膝而卧,大个子更不好受,小个子则庆幸原来长得矮也有好处。
后墙上有一个仿佛神龛一般凹进去的地方,供考生放油灯、书箱等物品。
经过九天六晚的煎熬,考生们就翘首盼望发榜之日。
05
乡试的发榜日期自康熙五十年(1711年)以后形成定例,大省在九月十五以内,中省在九月初十以内,小省在九月初五以内。
发榜日子多选择寅、辰两天,以辰属虎,寅属龙,取“龙虎榜”之意。
发榜前一天的午后开始填榜,大小考官会集在自公堂,主考官将中榜考生的姓名、籍贯填在一张预先写有名数红号的草榜之上。
写完,一旁有书吏高唱第几名某府某县某生,唱毕填正榜。
正榜从第六名开始填起,写到最后一名再提上来写前五名,从第五名倒写到第一名,名为“五经魁”或“五魁首”,现在人们猜拳时所喊的“五魁首”就是这样来的。
等到填写前五名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公堂上下燃起巨红花烛,每出一名“经魁”,下面就有人捧出一对红烛放在选出该“经魁”的考官案前,以表荣誉。
唱名之人这个时候也要喊得格外卖力,等填榜结束,下面打杂的吏役们都要争夺这些红烛以求利市,抢得头破血流。
红烛照经魁名曰“华灯耀五魁”,这些蜡烛就好像被开了光一样,拿到外面去,可以卖出高价,因为很多有钱人家孩子开学或者八股文开笔,觉得点燃这种蜡烛来照,前途也跟着光明了。
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必为正主考所取。
第二名称“亚元”,必为副主考所取。
填榜这一天,很多士子都是彻夜不眠地等待消息。
贡院那边有不少探报人,每听到几名就写成一张纸沿街叫卖,更有知道中举考生住处的报子直接登门报喜,以求得赏银,这个时候谁都不会吝啬的。
放榜之日,自然是全城轰动、万人空巷,黎明时分主考官亲自捧着榜文,正襟危坐在八抬大轿之上,前面是鼓乐和仪仗开道,后面有兵丁护送,一路朝着巡抚衙门出发,这张榜将要贴在衙门前面供人瞻仰。
一路上全城男女老少争相观看,不少家长更是趁机对孩子施加远大的理想主义教育。
中举的确是一件需要大庆特庆的事情,很多人就是从此开始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中举的前一刻,范进还要抱着老母鸡到集市上去卖以换得几天的口粮,后一刻却要啥有啥,认识的、不认识的都跑来奉承、巴结他,这样剧烈的反差难怪他要开心得差点失心疯。
06
让我们来看看“举人”这两个字究竟可以让一个人的命运发生多大的改变。
首先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荣誉,新科举人将会得到省财政专项拨给的牌坊银二十两,有的地方则是做好了送给举人,牌坊上第一名写解元,第二名写亚元,第三、四、五名写经魁,其他则写文魁。
家门口立着这样一个牌坊,不仅是个人的威风,也是家族的荣耀。
其次是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中了秀才后,别人称他为“相公”,而中了举人后,就要改口叫“老爷”了。一般人刻印,只能用“某某印”,而举人可以刻“臣某印”,俨然以国家干部自居了。
举人见知县可以平起平坐,相互称兄道弟。
举人与进士的差距是,进土的儿子可以叫少爷,举人则不行。
一人中举之后马上会增加一批社会资源。
首先,同科中举的人会形成一种特定关系,就是“同年”,将来互相之间可以帮扶与照应。同年之间会编一本“同年录”用于叙同年之谊,还有一种“序齿录”,连中式者的父母、兄弟、配偶的信息都记述在内。此外,中式者与主考官以及取中他的房官之间也会形成一种速成的师生关系,入考官门下成为其门生。这对于双方都是有利的,可以相互利用。
还有就是由此带来的财富增长。一个人考中了举人,即使从此把考具扔掉,哪怕无官可当,他也可以凭此身份在族中乡里安心做一个高级绅士,这种大绅士秀才是不够格的,但举人就足够了。因为举人在很多地方都是“珍稀品种”,有的整个县也没几个。
清朝的官员都是外省籍的,没有本地这些头面绅士的合作,不出几天就得灰溜溜地走人,因此一个举人绅士,不仅老百姓敬重他,连当官的都要来巴结他,官绅合作,相互利用。
老百姓看到举人和官员们称兄道弟,更要敬他三分,别的不说,一个举人搞点“融资”啥的就比别人容易得多。
有个故事说一个书生去参加乡试时,跟亲友借路费都没人搭理,等他中举后大家抢着要把钱借给他。
这样下去举人能不富吗?!
有人统计过乾隆朝全国的生员数在五十多万,而每届乡试录取的举人只有一千来名,比例只有五百分之一。
清朝全国州县一千六百多个,平均下来,一个县四年才出一个举人,可见举人有多珍贵了。
哪些中举的幸运儿,第二年春天就有资格去京城参加会试了,如果好运依旧的话,一个新出炉的进士就诞生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