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3天走通AI药研全链路?不是速成,是把模型塞进流程

0
分享至


这篇文章把AI药物研发的落地难题讲透:数据资产化与可解释是底座,分子生成—ADMET/PKPD—临床入组—终点预测有可执行路径,监管与质量用“适用域+版本化+审计”关住不确定性。文末介绍中科系专家授课的3天研修班,覆盖全链条场景与实操模板,带你把模型塞进流程,稳定产出。

3天走通AI药研全链路?不是速成,是把模型塞进流程开场先把话挑明:今天的痛点,不是“懂不懂AI”,而是“快不快落地”

项目周会上,化合物库翻了两倍,候选还是“筛不动”;临床入组推进慢,伦理和数据跨机构协作卡在隐私合规;药代同事摇头:“ADMET预测外推不稳”;老板只问一句:“AI到底能让我们快到哪里?”这不是概念之争,是生死时速。

我越来越确信,AI在药物研发里不再是“加速器”,而是贯穿靶点—分子—成药性—临床—监管的“智能底座”。但底座不是一个PPT能搭起来的,它需要数据资产化、可解释AI、干湿实验闭环、合规与质量体系的共同发力。说到这,落地难点大致就两类:数据不好用、模型不好管。你要的是一套从数据、模型到流程的可复制方法,把AI“塞进”研发链路,稳定地产出结果,而不只是发光的Demo。

这篇文章的目标很直接:告诉你行业里AI到底改了哪几步、数据与“黑箱”怎么破、从分子到人体的实操路径怎么走、监管和组织怎么把不确定性关进笼子里。更重要的是,给出可带回去就能用的动作点。顺带说一句,文末有一场靠谱的班:由中国科学院系统内与头部研发单位资深专家主讲的“人工智能赋能药物研发全过程创新技术实践”高级研修班,线下北京+线上直播,3天跑通全链条,真做不“宣讲”。时间是2025年11月28日-11月30日(27日报到),费用与报名方式在文末一并放上。

以下案例均为行业通用做法的整理,细节做了匿名化处理,旨在交流学习。

01 行业暗流:AI已经改写了哪几步,卡在哪几步

我常听到三个一线抱怨。早期筛选靠“人海战术”,先导数量不够、属性不优;成药性评估反复打脸,ADMET预测在体外/体内间“失真”;临床入组慢、剂量探索长,试验数据质量参差,终点预测缺乏可信证据链。经验当然重要,但当化合物库上到百万量级、组学维度从转录组一路飙到多模态影像,单靠经验就像拿着筷子夹海浪。

AI已在这些环节留下清晰的刻痕。虚拟筛选+分子动力学让HTS变“更精准的高通量”;生成式AI把“脑补分子”这件事交还给“概率与约束”;图谱学习在靶点-通路-表型的复杂关系中挖到“暗知识”;PK/PD与机制模型结合,把药效曲线在进入人体前模拟到“几分像”;临床侧的AI辅助方案设计、入组富集、剂量预测与安全监测,配合可解释AI(XAI)输出“为什么选这位受试者”“为什么这个剂量”。

监管层面,国内外对AI/ML在研发与监管中的探索都在推进,真实世界数据、数字化监管、模型验证与版本化、数据完整性(ALCOA+)渐成共识。企业最关心的两个词很朴素:合规、可解释。简单翻译——数据能不能合法流动、模型能不能讲清楚。

AI不是替人,它是流程底座与决策增强。优先切入可量化、可验证、数据成熟的模块,别把“黑箱”直接塞进关键决策口。先做“轻量可替换模块”,再做“链路式一体化”,一路打点验证。

02 技术突破背后:数据变资产,“黑箱”要能讲得清

说一句实话,绝大多数AI药研项目死在“数据不好用”上。不是量不够,而是乱:口径不一,元数据缺失,标注粒度不同,跨机构合作受限。你辛辛苦苦训练出个SOTA,换个队列就掉到地板。

我见过一次漂亮的逆袭。一家多中心团队做多组学-表型-影像的整合,因为隐私与数据出境政策,几家机构谁都不愿意把原始数据“放到桌面上”。他们选择了联邦学习——数据不动,模型去学习。每家站点本地训练、只上传参数与梯度,中央服务器做聚合更新。配合差分隐私与安全多方计算,既保证了隐私,也把模型效果稳定复用到多站点。不是科幻,是真落地。

数据治理这件事,我更喜欢“工地范”:源头标准化、特征工程与质量控制、可追溯元数据与数据地图。源头就定规矩:结构化优先,统一术语与本体;中间“洗干净”:处理缺失、异常、批次效应与偏倚;最后把“路网”画清楚:谁采的、什么仪器、什么方案、版本号、使用范围与限制,统统进元数据,留审计线。做烦了?想想未来做上市申报、做检查、做跨团队合作时的心情,你就知道这活是“提前还债”。

数据资产化不是把文件堆到NAS,而是做“以任务为中心”的特征仓。把ADMET、PK/PD、表型、影像、组学等拆成可复用特征层,按任务抽取、版本化、可追溯。今天做分子优化,明天评估成药性,后天迁移到新靶点,全靠这个“特征中台”。

至于“黑箱”,别把它当绊脚石。可解释AI(XAI)提供了两层安全感。一层是开发侧:特征重要性、注意力热图、反事实分析,帮助你定位模型为什么做出这个判断、错在哪儿、如何修正。另一层是合规侧:把“可见—可用—可证据化”的闭环打通,让审评与内控都有话可说。你要能回答的问题很朴素:“为什么这个分子被选中?”“外推到新人群的风险边界在哪?”“失败样本复盘后我们改了什么?”

踩坑清单也别回避。数据稀疏与标签偏倚最常见,尤其在早期靶点与罕见病;隐私泄露风险与越权使用风险时刻存在;“堆模型”的冲动要克制,治理与合规优先,能解释比“赢一分AUC”更有价值。

03 从分子到人体:把AI“塞进流程”的实操路径分子生成与优化:先把停机准则贴在工位上

现实问题很统一:先导数量不够、属性不优、合成不友好。生成式AI是把想象力变成候选清单的好手,但“无限生成”不是成绩,是成本。更务实的做法是“生成+约束优化+虚拟筛选+分子动力学”的小步快跑。设定ADMET、合成可行性(SA分数)、知识先验(已知靶标口袋约束)的硬约束,配合分子动力学模拟过滤不稳定结合;对复杂疾病,尝试多靶点自动设计,把权重落在病理网络而非单一靶点。

关键是定义停机准则与采购/合成阈值。比如:满足口袋匹配评分≥某阈、溶解度与渗透性达标、毒性子结构不过线、合成步数≤N;每一轮Top N进入采购/合成;每两周一次干湿闭环,实验结果反哺模型特征与权重。别让“更好一点”的执念吞掉预算,迭代频率与学习速率要可控。

今天就能试的小动作:把历史成药数据做成小型特征仓,把你们常用的性质阈值写成YAML规则文件,让生成管线一键调用;把“停止条件”贴在墙上,全团队对齐。

成药性与递送:混合模型比“盯AUC”更靠谱

ADMET预测最大的问题是外推性。一味追AUC、ROC,换了化学空间就塌。更稳妥的是机制+数据的混合模型:已知的代谢通路、转运体机制做结构化约束,数据驱动去补足未知。PK/PD建模把体内过程前移到人体药效推演,哪怕不是“完美预测”,也能把剂量-暴露-效应关系收敛到更小的不确定范围。肿瘤递送是个典型难点,图像组学与微环境特征能帮助判别“药去不去得了肿瘤”,别把所有希望都押在载体“看起来很聪明”上。

今天就能试的小动作:为ADMET模型建立“适用域”监控,一旦新分子超出训练化学空间,自动触发“人工复核+追加实验”;PK/PD侧,把历史项目的群体模型整理成模板库,新项目做参数借鉴与贝叶斯更新,省时又稳。

临床方案与入组:把AI嵌进数据流,而不是挂个插件

临床痛点集中在“方案设计保守+入组慢+剂量探索耗时”。AI在这里最有价值的,不是替你做决定,而是把“证据搜集与风险分层”做快做实。方案设计前置真实世界数据与既往试验的结构化回顾;入组做特征富集与罕见人群定位,解释框架要能说明“为什么这个人更可能从干预中获益”;剂量预测结合暴露-效应模型与安全监测数据,做动态调整建议;终点预测嵌入数据管理流程,风险提示在数据采集当天就抬头显示,而不是锁库后才叹气。

今天就能试的小动作:把eCRF里可标准化的字段对齐CDISC标准,建立“入组可行性看板”,每周依据AI推荐与实际转化率做微调;把终点预测和不良事件信号的可解释输出纳入数据例行审查,设立“模型-人工双轨复核”。

工具落地的顺序:先做“轻量可替换”,再拼“链路一体化”

热爱大一统,但现实里从一个小口切。筛选、性质预测、图像判读,这些模块能轻量上云或本地化部署,替换成本低、验证周期短;等到口碑站稳,再推进“分子→性质→体内→临床”的链路式集成,每走一步都留下一组可验证指标与审计线。别“全有或全无”,那是项目管理的大忌。

把这些实操,和你要学的八大模块对应起来,你会发现互相咬得很紧:从“AI重塑新范式与竞争格局”,到“数据资产化与联邦学习、XAI”,再到“靶向药设计、表型驱动、生成式AI、抗体预测、细胞图像配对”,延伸到“HTS先导发现、多靶点自动设计、分子动力学、剂型设计”,一路过渡到“ADMET与PK/PD、动态闭环、肿瘤递送、干湿一体化实验”,最后落在“临床方案、入组、剂量与监测、终点预测、智能监管”的全链条。你缺哪块,班上的课表里就有哪块。

04 监管与落地:把不确定性关进笼子,让模型“进厂带证上岗”

合规与质量不是“附录”,是AI能否长期服役的生命线。数据侧,遵守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安全相关要求,跨境与跨机构协作要有合法合规的路径,联邦学习与隐私计算不是“选配”,是高敏数据协作的起步线。研发质量侧,对照GxP与数据完整性(ALCOA+)要求,建立模型的验证、版本化、审计与溯源。你需要像管理工艺变更一样管理模型变更:清楚地记录“训练数据、参数版本、适用范围、性能基线、偏倚评估、解释性报告”,以及“何时、为何、由谁更新”。

在国内外监管趋势上,我们能观察到共同点:越来越强调AI/ML模型的可解释、风险管理、全生命周期治理,真实世界数据与数字化监管并行推进。理解这些关键词,落在你的操作就是四件事:定义模型适用域;建立漂移监控;对关键决策点采用人机协同双轨复核;把所有“为什么”留痕,随时拿得出证据链。

组织与人才也要一起“重构”。很有效的一种做法是“双负责人制”:技术负责人对数据与模型的质量、合规与性能负责,项目负责人对研发目标与临床策略负责,验收口径事先对齐,里程碑以“可验证结果+可复用资产”双目标制定。采购与成本上,优先选“可插拔、可本地化部署”的方案,在数据安全等级与ROI周期之间划清自建与外采的边界。常见经验是:核心数据在本地、核心模型本地化部署,外围工具灵活SaaS;短周期的工具用SaaS试水,过关后再考虑内化。

至于风险与边界,务必写在纸上。模型外推性的天花板、数据偏倚的底噪、真实世界数据的选择偏倚与缺失、跨机构协作的合规红线,都不是“万一”,是“常态”。你能做的,是把风险显性化、指标化、流程化。把不确定性关在笼子里,才可能谈规模化应用。

05 这3天带你跑一遍闭环:不是宣讲,是实操

这次“人工智能赋能药物研发全过程创新技术实践”高级研修班,设计的重点不在“名词雨”,而在“把模型塞进流程,并稳定产出”。从宏观的“AI重塑新范式与全球格局”,到工程化的“数据治理、资产化与XAI”,到实操的“抗体与小分子设计、表型驱动、生成式AI、分子动力学、剂型开发”,再到评价与转化的“ADMET、PK/PD、递送、临床前安全与毒性预测、候选验证”,以及临床侧的“方案、入组、剂量、终点、数据管理”,最后收口在“智能监管与典型场景工具上手”。这条线基本覆盖了行业里AI药研的全场景。

课上会有三类“可带回去的东西”。一类是模板与清单:数据字典与标准术语样例、特征仓结构示例、XAI评估要点、模型版本与审计表格、入组可行性看板样例、停机准则/采购-合成阈值清单。第二类是工具与范式:从联邦学习的基本搭建逻辑,到生成式分子设计管线如何接入实验室流程,再到PK/PD参数借鉴与贝叶斯更新的操作范式。第三类是案例复盘:十个典型场景,八种落地方法,讲清楚“问题-方法-指标-结果-坑点”的五拍节奏。

谁该来?研发、工艺、质管、临床、CRO/CDMO的同学不用纠结;信息科技与AI工程团队更不能缺席;跨界的转化人才、对AI药研抱有兴趣的管理者,也会拿到“会管理、会问关键问题”的框架。我们希望走出教室时,你能接着回到项目周会,拿出一张可执行的路线图,而不是一张漂亮的概念图。

把关键安排放在这,方便你转给同事排期。时间是2025年11月28日-11月30日,27日全天报到;地点在北京(报名后通知具体地址);同步直播,开课前2天发码与链接。费用方面,线下或线上个人参训3680元/人(含培训、资料、证书,食宿自理);单位线上6900元含3个直播名额与3张结业证书。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院人才交流开发中心,承办为北京中科创嘉人力资源咨询有限公司。报名方式很简单:扫描文末二维码填写信息,工作人员会尽快联系确认。名额有限,建议团队内尽快确认排期。

06 今天就能做的三件小事,明天就能看到变化

把团队的“数据字典”立起来。挑一个你们最常用的数据域(比如体外ADME或eCRF核心字段),统一术语、单位与口径,加上数据血缘与元数据,一周内就能落地一个MVP。

把“XAI评估项”写进评审模板。每次模型上线或更新,都必须回答“为什么”“适用域”“风险边界”“失败样本复盘”,哪怕只写半页,你会看到决策信心的提升。

把“停机准则与阈值”贴在墙上。分子生成、虚拟筛选、采购/合成必须有明确的进出条件与预算边界,干湿结合两周一迭代,节奏跑起来,才有复利。

AI不是“锦上添花”的工具,而是贯穿研发的“底座”。底座搭得稳,模型才有复利。3天不可能让你“速成”,但足以给出一条可复制的路径、一套能回去就用的模板。这也是我们愿意把三天时间交给你的原因。

研修班信息快扫一眼

时间:2025年11月28日-11月30日(27日报到)
地点:北京(报名后通知)
形式:线下+线上同步直播(课前2天发直播码)
费用:个人参训3680元/人;单位线上6900元/3人
报名: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信息,坐席先到先得

附红头文件会议通知





可以上下滚动的图片

01

02

03

04

05

快点亮"在看”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失保震惊,就业稳定

失保震惊,就业稳定

家传编辑部
2025-11-17 14:27:02
因“恶意返乡团聚”引发的大规模兵变,敲响唐朝灭亡的丧钟|文史宴

因“恶意返乡团聚”引发的大规模兵变,敲响唐朝灭亡的丧钟|文史宴

文史宴
2024-02-07 22:46:02
中日关系紧张:大量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网友:富士山下都是中国人

中日关系紧张:大量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网友:富士山下都是中国人

影像温度
2025-11-17 16:12:46
国产豪门撕逼天花板:300个娃,八亿转账!

国产豪门撕逼天花板:300个娃,八亿转账!

不正确
2025-11-17 15:44:53
俞敏洪在南极旅游发全员信引争议,有新东方员工称“无法共情”

俞敏洪在南极旅游发全员信引争议,有新东方员工称“无法共情”

界面新闻
2025-11-17 18:07:37
“ 女儿体内检出男性精液”女职员陪酒身亡,赴宴多名干部被处理,警方认定无犯罪事实不立案,其父追问死因

“ 女儿体内检出男性精液”女职员陪酒身亡,赴宴多名干部被处理,警方认定无犯罪事实不立案,其父追问死因

观威海
2025-11-17 15:14:24
网传71岁成龙去世,最新消息来了

网传71岁成龙去世,最新消息来了

台州交通广播
2025-11-17 01:13:46
撑不住了?日方宣布:高市早苗在反省,今后应该不会有类似发言

撑不住了?日方宣布:高市早苗在反省,今后应该不会有类似发言

烽火观天下
2025-11-17 14:57:24
泰王访华目的揭秘,背后是女王储和四子夺嫡的“托孤”豪赌

泰王访华目的揭秘,背后是女王储和四子夺嫡的“托孤”豪赌

天气观察站
2025-11-17 06:25:51
荒诞!雷军再遭小米产品反噬:40米潜水手表,小字免责又引火烧身

荒诞!雷军再遭小米产品反噬:40米潜水手表,小字免责又引火烧身

娜乌和西卡
2025-11-17 16:22:27
为啥日本着急派高官来华解释?

为啥日本着急派高官来华解释?

国是直通车
2025-11-17 15:57:28
宝马X4才跑一年多,四条轮胎均出现龟裂 4S店:经检测存在老化,非轮胎品质问题

宝马X4才跑一年多,四条轮胎均出现龟裂 4S店:经检测存在老化,非轮胎品质问题

大风新闻
2025-11-17 18:00:05
父亲辞职给多动症儿子办休学,从湖南徒步1千公里到山东:他发现自己原来也能这么厉害

父亲辞职给多动症儿子办休学,从湖南徒步1千公里到山东:他发现自己原来也能这么厉害

潇湘晨报
2025-11-17 16:43:15
读懂IPO|亏本项目还要投?《泰山烽火》公演三年上座率仍未超15%,陕西旅游拟募资7.29亿元追投

读懂IPO|亏本项目还要投?《泰山烽火》公演三年上座率仍未超15%,陕西旅游拟募资7.29亿元追投

时代投研
2025-11-17 18:43:08
金鸡这一天,素颜一脸褶子的邓超,秒了内娱一堆涂脂抹粉的小鲜肉

金鸡这一天,素颜一脸褶子的邓超,秒了内娱一堆涂脂抹粉的小鲜肉

阿会情感
2025-11-17 13:20:03
54岁杨钰莹近况曝光:定居深圳,每天打理菜园子,生活平淡

54岁杨钰莹近况曝光:定居深圳,每天打理菜园子,生活平淡

小徐讲八卦
2025-11-17 07:29:28
单项第4金+总第5金!全运会男子1500米自由泳:张展硕再夺一冠

单项第4金+总第5金!全运会男子1500米自由泳:张展硕再夺一冠

全景体育V
2025-11-17 19:46:08
16人被查,17人被处分

16人被查,17人被处分

极目新闻
2025-11-17 20:34:28
宋佳获奖后口碑大翻车!官方评论区沦陷,过往得奖经历被彻底开扒

宋佳获奖后口碑大翻车!官方评论区沦陷,过往得奖经历被彻底开扒

萌神木木
2025-11-16 14:09:44
80后已经有1100万人提前下车了。

80后已经有1100万人提前下车了。

爱吃糖的猫cat
2025-11-16 18:27:38
2025-11-18 00:39:00
测序中国 incentive-icons
测序中国
基因行业领航新媒体
231文章数 1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京东外卖要“独立” 刘强东还宣战“点评”

头条要闻

韩国向日本表示强烈抗议 中方表态

头条要闻

韩国向日本表示强烈抗议 中方表态

体育要闻

当家球星受伤后,球迷乐翻了天?

娱乐要闻

金鸡奖是“照妖镜”,揭露人情冷暖?

财经要闻

高市早苗的算计,将让日本割肉5000亿

汽车要闻

新增CDC后变化大吗? 试驾特斯拉model Y L

态度原创

亲子
游戏
艺术
教育
公开课

亲子要闻

多囊减肥难?按照研究的这 2 个关键点做,轻松瘦!

魔坛节奏丨魔兽操作之神,Happy 4-3力克浪漫夺得少帅杯冠军

艺术要闻

惊艳!全球百大美女变身顶级辣妈,居然在中国!

教育要闻

今年的留学生真的惨!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