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大元宝南唐珍 合背一品更罕见
![]()
保大元宝背天,长期以来是将其划入南唐李璟保大年间(公元943~957年)所铸之币,并因昔时所出罕少而曾被泉界授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爵,是为古泉中的大珍品之一。
而关于保大元宝钱的铸主,存在一些争议。首先自明代(王圻《稗史汇编》、《永乐大典“事林广记”》、《说郛“董遹钱谱”》)记载并称为南唐所铸以后,自清末民国时期对其铸主的争议始起。
而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钱币学家卫月望先生首提保大钱可能为辽钱的观点。至此,保大钱铸主问题开启了新的认识窗口。之后,泉界有继续坚持南唐铸旧说者,亦开始有赞同辽铸者。
然而,尽管如此,关于保大元宝的铸主仍无权威定论。愚见以为,由于南唐和辽均有保大年号,加之早前保大钱最早又在南方发现,因此,此钱有两个铸主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是因为南唐保大年号颁行于公元943—957年,而辽保大年号颁行则为公元1121——1125年,一前一后相隔了近200年。
![]()
而从书相来看,则保大元宝背天钱更似五代十国风格(另有版式,则具一定辽韵)。其中,背“天”字,在五代十国钱中不止保大钱,还有乾封泉宝、天策府宝等,都有背“天”字;其次,就本人手中的两品钱来看(已经公展),其也更厚重,更符合五代十国铸币多厚重的典型而重要的特征。故而,这也说明保大元宝背天钱为南唐所铸也难以否定,愚亦采信南唐钱之说。
阅主流泉谱,可见该钱录入数枚拓图,皆为背天式,其中径重有大小不同,虽书相风格相同,然笔划细节不同,即版式有别,换言之,该钱有大小型之分。这就说明保大元宝背天钱,是有几种版式和形制的,也都定为一级珍泉。
我们知道,合背是古泉中不时出现的一种错版钱币,乃有意无意之作,因其错版,故铸量罕少,在后世收藏中,价值都要高于正确版式钱。基于此,检点愚帐中所藏,早年曾猎获到一品“保大元宝合背”钱,因其极罕见,故一直未予披露公展。藉此,今日赏泉,特将其帐中点选出列,拍照亮相,首发于此公展鉴赏,以宣泉界,再飨泉好矣。
![]()
首识书相。清晰可识, 本品面背文字皆为“保大元宝”四字,旋读,合背,其字皆为较明显的楷书书体,字形大小适中,貌相较规矩端正,笔划结构亦见完整,横直竖立,用笔亦见有力,故而,从这些方面来看,其倒是缺失了我们常说的辽钱汉字辽写或者八分书多的那种辽韵及其风格。
此外,察其书相细节,可见其“保、寳”两字笔划特征与其它品略有差别。且相对径小量轻,与泉谱所载之径小者书相完全吻合,故而,可认定本品是小型之书相。因此,品文识书,无需再表,根据其书相笔意之风格来判断,其当为南唐官炉所铸小型者,其门可开,难有二话。
次观铸相。辗转本品,不难看出其铸制规整有加,直径约为32.63毫米,重约11.56克,铸体厚薄适中,形制类折三大小,阅谱可知,这与谱载之小型形制相合,可确定是该钱之小型者。续可见其为中宽缘窄穿廓制式。其铸体方正圆矩,平整地章,穿轮亦是干干净净。观其字廓,更是轮廓分明,字廓深竣挺拔,鼓凸彰显自然有度,恰到好处。藉此,无需细表,观铸识体,本品铸相也是更为接近五代十国风格,断其南唐官炉所铸,其门再开,也是理所当然。
![]()
再察锈相。展目本品,可见其薄锈浓浆,半生半熟之锈相,出坑已有较长时日。可见其一面锈相趋熟,另一面有些许蓝绿锈点染,分布十分自然。可察其薄锈部分包浆踏实不虚,皮壳形成,老道而紧实。地章上锈痂结块,生硬而可抗刃击。在察其材质,可识其乃青铜质地,铜色老旧感明显。一言以蔽之,本品锈相质色,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伪不可得,其门大开,不在话下矣。
![]()
如是,一番鉴赏审视,此枚“保大元宝合背(小型)”铜钱,三相一材,开门见山,难以挑剔,正是一枚到代之品无疑。前述,此合背之式,诸谱未见录入,迄今为止公展似也不见。因此,此合背式,可谓更为难得,其虽然没有背“天”,然可断定其背正是天字者,故而,其可谓保大元宝钱难得的珍罕式,不仅可补谱缺,更是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值得珍稀善藏矣。
![]()
原创图文,抄袭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