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源头是从汉字的产生开始的。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 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一、先秦
甲骨文:甲骨文也称“契文”或“卜辞文字”,是指商朝占卜记事时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中国书法史上有实证的最古老且相对成熟的文字。
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金文即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
【解析】
1.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1)甲骨文出现在殷商时期,是刻在龟壳或兽骨上的文字。殷商时期发现的甲骨文已经是成熟、成体系的文字了,说明中国文字的发展在殷商之前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发展过程。
(2)中国文字到底起源在哪至今未有定论,大多数是传说,影响最深远、最为人所熟知的学说是“仓颉造字”。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受黄帝之名创造文字。中国上古时期人和人交流已经有了语言,但是语言不能满足远距离交流的需要,需要文字来记载信息,所以文字被发明出来。
(3)中国真正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是在商朝,即为上述提过的甲骨文。甲骨文也称“契文”或“卜辞文字”,“契文”是指甲骨文,用刀雕刻在甲骨和兽骨上,所以从书写工具角度命名为契文;“卜辞文字”是指商朝占卜时用甲骨文来记载,甲骨文的内容是关于占卜的文字,所以甲骨文也叫甲骨卜辞。商朝很迷信,所有重大事件都要进行占卜,如军事、战争、渔猎、农事都要经过祭祀占卜,最终把占卜结果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后人将这样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4)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清朝晚期人,古文学家,其在生病买一味叫做龙骨的药时发现龙骨上有文字状符号,他认为这不是普通的符号,可能是已知的最早的文字,随即发现了甲骨文。王懿荣大量研究和搜集甲骨文,但是八国联军侵华时其投井自杀,自杀前将对甲骨文的研究成果给了朋友刘鄂,刘鄂著书《铁云藏龟》,是中国第一部记录甲骨文的书籍,甲骨文第一次以文字形式公布于世。
2.金文出现晚于甲骨文。
(1)金文又名钟鼎文,说明金文是周朝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周朝时期很多帝王会把重要事情刻在青铜器上,典型的为“毛公鼎”,其所铸刻的金文字数最多,有 497 个之多,内容是周宣王对其叔叔毛公进行册封。
(2)不难发现,在青铜器铸刻文字一方面有艺术上的成绩,让人们从中了解古代人书法的艺术形式。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研究历史。
二、秦朝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 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 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的过程。
【解析】
1.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在文字上的统一表现为:
(1)李斯负责统一文字,被称为“小篆之祖”。当时李斯辅佐秦始皇治理天下,每天看的文书、处理的奏章很多,如果六国文字不统一,处理奏章会极其不便,故而进行文字的统一,统一后的字体即为小篆。由此看来,李斯不仅是政治家也是书法家,其小篆写的很出色。
(2)秦朝统一的文字为“小篆”,是原有的“大篆”字体演化而来。小篆相对于大篆而言笔画和书写上更加简化。
2.之所以需要熟悉小篆的风格,是因为考试中会给各类字体的图,要求考生排列出现顺序。小篆的特点:
(1)字体比较圆润。
(2)笔画粗细均衡。
(3)整个字迹略长,字体飘逸舒展。
三、汉朝
隶书:亦称汉隶,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 便于书写。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代表人物:蔡邕 ——“飞白书”
草书:草书有章草、今草之分。
章草是一种伴随汉隶盛行而产生、并带有隶书笔意的草书。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点画较简略,书写便捷,带有隶书笔意。字的大小均匀,字字独立,上下两字绝不连笔。
今草由张芝创立。他看出了章草便捷有余、美观不足的弱点, 他大胆革新,在章草的基础上创造了今草。
代表人物:张芝——“临池”
【解析】
1.隶书是小篆加以简化而来。相关考点:
(1)将小篆圆润的线条变成方正的笔画,汉字的横平竖直就是从隶书演化而来。
(2)隶书的特点为“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考试中提到表述特点时要知道是隶书的特点。
(3)“隶书”取名的由来:秦朝狱隶程邈因说错话被打入大牢,在狱中时发现狱卒写小篆办公很麻烦,工作效率事倍功半,于是创造隶书,意为在程邈是“奴隶时”所创造的书法。
(4)“汉隶唐楷”:隶书在东汉时才臻于成熟,具备了艺术感和美感,达到了艺术价值的巅峰。正如楷书创立于东汉末期,成熟于魏晋时期,但在唐朝才达到顶峰,“楷书四大家”都是唐朝人。
(5)隶书在东汉的代表人物——蔡邕,书法家、文学家。是蔡文姬之父。“飞白书”体为其所创作,即为故意在写字中留有丝丝的白道,表现其洒脱和飘逸。
2.草书:草书有章草(前期)、今草(后期)之分。考点:
(1)起源:草书就是隶书的快写体,有些人为了提高书写效率而快写而成,有些笔画被省略,是为章草。特点是不具备美感。
(2)张芝在草书上进行革新,创造今草,创造了更加规范的草体。如将三点水等偏旁在草书中的书写加以规范。相关典故:临池,即张芝在练习毛笔字时用池水涮笔,时间长了池水被染黑。
(3)东汉末期,草书因其书写酣畅洒脱、通达流畅而兴起草书热,给了当时人以抒发情绪的方式。
四、魏晋
楷书 楷书即“真书”、“正书”或“正楷”。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端 庄、工整的字体。大约在东汉末年形成,到魏晋时代逐趋成熟。楷书的特点是字画横平竖直,结构紧凑,气势流畅,形体优美。
代表人物:钟繇 代表作:《宣示表》
行书:行书是介于正规写法与草写之间的一种最通用的书体。一般认为行书始于汉末盛于东晋。
代表人物: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官至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羲之代表作品中《兰亭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等。
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的书法自成一家,其代表作为《中秋帖》、《十二月帖》。与其父有“二王”之称。
【解析】
1.魏晋时期:楷书。
(1)楷书也叫作“真书”“正书”“正楷”。用的比较多的说法还是“真书”,考试中提到“真书”要知道指的是楷书。
(2)楷书名字的由来:楷书和草书一样,也是由隶书演变而来,草书字体放纵,辨识度低。而楷书字体端庄工整,横平竖直,形体方正,是为楷模。
(3)出现时间:东汉末期,魏晋时期趋于成熟。关键人物: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钟繇是书痴,相传在睡觉时都在被子上研究字怎么写,苦练书法三十年, 被称为楷书的鼻祖。代表作《宣示表》,已经失传。
2.行书:行书是介于正规书体(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楷书字体端庄工整,但是写起来拘谨严肃;草书活泼放纵。行书在二者风格中找到平衡,它比楷书活泼,而比草书更具有辨识度。行书始于东汉末期,在东晋成为主流书体。考点:东晋王羲之,山东临沂人。相关考点:
(1)王羲之因其官至右军将军而被称为“王右军”,古代有很多诗句提及王羲之都是用“右军”来代替,如李白的诗句“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所指的“右军”就是王羲之。
(2)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作品背景: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朋友在山阴兰亭集会,饮酒赋诗,席间一起做“曲水流觞”的游戏,把杯子放在弯曲的河水中,杯子流到谁那里谁写诗。酒过三巡诗集成摞,故而王羲之给大家的诗作序,是为《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微醺后所作,其酒醒后也写不出当时的水平,后世临摹该作品时可见涂抹痕迹,足见当时创作时的洒脱。
(3)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体现其在书法上的成就上不仅限于行书,而是在楷书,草书的成就也极其之大,只不过其作品《兰亭集序》太有名气,更多的被后人提及。行书代表作还有《快雪时晴帖》等。
(4)《兰亭集序》被唐太宗带入陵墓中,唐太宗其人极爱王羲之的书法, 得到《兰亭集序》真迹后,爱不释手,对其子言要带其殡天,随后《兰亭集序》失传。五代时有人名文韬,擅长盗墓。在其盗唐太宗的陵墓中未发现《兰亭集序》, 也许唐太宗的儿子没有将《兰亭集序》放入唐太宗的坟墓中,而是放在了自己的坟墓中,相信有朝一日会有机会看到《兰亭集序》的真迹。
(5)与王羲之有关的典故:入木三分,形容王羲之书法苍劲有力,能够透入木板深入三分。东床快婿,形容王羲之率真直爽的性格。
(6)中国历代书法家中最喜欢鹅的人:王羲之。典故为“书成换白鹅”。3.王献之:代表作《中秋帖》《十二月帖》。与其父王羲之有“二王”之称。
考试中“三苏”“三曹”“二王”要知道对应的人物。
【补充小常识】《三希堂法帖》
提起晋代的行书,自然会想到“三希”。清代乾隆皇帝是政治家,也是书法家、书法鉴赏家,他给世人完成了一件伟绩,就是翻刻《三希堂法帖》。所谓“三希”,就是三件稀世珍宝。乾隆认为,古代遗留下来的墨迹,以晋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为最珍贵,是稀世之宝。
五、唐朝
![]()
【解析】
1.书法史上有“汉隶唐楷”的说法,隶书的真正顶峰是汉朝时期,楷书的顶峰时期是唐朝。楷书代表人物: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重点关注欧阳询。
2.初唐欧阳询:他的楷书写得非常好,有自己的风格,他的字体被称为“欧体”,考试中常考“欧体”是谁的书法,不要记成欧阳修。欧阳询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3.中唐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第二个成就最高的人,他的书体端庄雄伟,后世称其书体为“颜体”,代表作是《多宝塔碑》。
(1)楷书的书体特别工整端庄、又不失活力,如《多宝塔碑》。但凡楷书写得好的人,人品也不错,书品和人品相得益彰,字如其人,心正腰直,刚正耿直。
(2)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不仅限于楷书,隶书、行书也写得也好,草书也会,其楷书成就最高。他的行书写得很好,如《祭侄文稿》,是安史之乱之后其侄子牺牲,为了祭奠侄子所写,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4.晚唐柳公权:颜真卿和柳公权被称为“颜柳”,二人的书法齐名挺劲有力, 有“颜筋柳骨”的美誉,楷书书体稳健而不失活力。《玄秘塔碑》是柳公权代表作。
![]()
【解析】
1.狂草更加狂放和潦草,书体不再是一笔一划,而在于书写者的“酣畅淋漓” 的状态,代表人物有张旭和怀素。
2.张旭:有“草圣”之城。很多书中把“草圣”定位为张芝,但初高中教材对张旭的定位是“草圣”,考试中要选张旭。张旭的代表作有《千文断碑》《肚痛帖》。《肚痛帖》是肚子疼的时候拿起笔写字缓解疼痛,此时写草书有缓解肚疼的作用,写端正、拘谨的楷书不太现实。张旭平时写草书时都是喝到酩酊大醉, 非常疯癫,有时醉了甚至将头发放入墨汁中用头发写字,张旭也有“癫张”之称。但凡草书写得好,在现实中一般显得有些另类、个性。
3.唐代三绝: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
4.怀素:一位吃肉的和尚,有些张狂,经常喝得酩酊大醉,他和张旭一起称为“颠张醉素”。怀素的代表作是《自叙帖》,后人对其评价很高,有人认为可以评价为“天下第一草书”。
5.在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些书体当中,草书最难学,看似随意,但最难驾驭。
![]()
【解析】
1.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有可能出考题。苏轼、米芾、黄庭坚这三个人草书、隶书、行书、楷书都能写,但行书写得最好。只有蔡襄较为年长,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因为楷书过于拘谨、技巧性强,草书过于狂放、有些行为艺术,所以有“宋人尚意”之说,即宋朝人崇尚情与意,喜欢写行书,通过行书直抒胸臆。三人中重点看苏轼。
2.苏轼:宋词“豪放派”代表人物,他在行书上造诣也高,其行书代表作《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苏轼不但诗文好,书法也好,号“东坡居士”, 人称苏东坡。
3.黄庭坚:苏轼的学生,“苏门四学士”之一。江西喜欢考黄庭坚,他是江西九江人,文学成就高,被称为“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也叫“山谷道人”, 考试可能会考。曾报道,黄庭坚的书法真迹《砥柱铭》拍卖时创造了中国艺术贴在世界的成交之最,拍卖价格 3.9 亿元,算上 12%的佣金,共要花 4.368 亿才能买到。
4.宋徽宗:北宋的亡国之君赵佶,在位时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皇帝当得不怎么样,但是书法成就很高。历代帝王当中书画艺术造诣最高的皇帝之一,独创了“廋金体”,开始被称为“瘦筋体”,但由于是皇帝写的,所以改叫“瘦金体” 消瘦但又力度,字体运笔停顿痕迹保留,很漂亮。
5.元朝赵孟頫:各种书体都擅长,但最擅长楷书。楷书四大家:楷书历史上写的最好的四个人物有欧阳询(唐,欧体)、颜真卿(唐,颜体)、柳公权(唐, 柳体)、赵孟頫,前 3 人都是唐朝的,赵孟頫是元朝的。赵孟頫的爱人管道升楷书也写得很好,在男权社会中,也有女性的书法写得好,管道升就是一个,在她的影响下,他丈夫赵孟頫楷书精进、无懈可击。蔡文姬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早的有记录的女书法家,还有王羲之的老师卫铄,也称卫夫人,书法也写得好。
6.明清在书法上没有突破和创新,基本都是延续以前的书风,不再作梳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