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书法课,老师挂出一幅毛体书法——字迹奔放,墨色如云,笔画连绵如江水决堤。我们围在作品前,有人皱眉,有人嘀咕:“这真有‘骨’字?”大半同学都认不出。不是不识字,是字“跑”太快,抓不住形态。
这场景让我想起小时候练字。总觉得楷书太慢,横平竖直都要规规矩矩,写几个就烦。心里羡慕行草,提笔就走,龙飞凤舞,多痛快!可真自己上手才明白:潇洒不是乱来,流畅不是瞎连。
于是问题来了:能不能不练楷书,直接学行书?
先说答案:能,但有条件。
如果只想把日常字写顺眼,不求参展题匾,完全可以直接学行书。很多人就这么做。买本《兰亭序》或赵孟頫字帖,照着描摹笔画衔接、结构搭配,日久天长,也能写出一手清秀利落的字。实用,足够。
但若想再进一步——不只“写得像”,更要“写得有味道”;不只让人看着舒服,更要写得痛快、有力道——那就绕不开一个问题:你的手有没有“底子”?
行书看似自由,实则最怕“浮”。它省去楷书的顿笔回锋,线条一滑而过,结构变形借势。可正是这些“省略”,最见功夫。就像跳舞,观众看见飘逸,背后却是千万次对重心、呼吸的打磨。
毛体为什么震撼?因为它狂而不乱。细看连笔:哪里断、哪里连,哪里重、哪里轻,都有讲究。飞白不是墨尽,是故意留白显节奏;字形倾斜却不倒,只因重心稳。这些都不是碰巧,而是深厚功底上的“破格”。
关键不在“是否必须从楷书开始”,而在你愿不愿经历“沉淀”。
有人靠楷书沉淀:一笔一画练稳定、控笔、空间感。颜真卿的厚重、欧阳询的严谨,都是在方寸间磨出的定力。这像打地基,看不见,却决定房子能盖多高。
也有人直接从米芾、王铎的行草入手,边写边悟。或许没系统练过楷书,但通过大量临帖,琢磨线条墨色、章法疏密,也在不知不觉中补足了基本功。
我认识一位专攻行书二十年的朋友,从没正经练楷书。他的字乍看随性,细看却处处有法度。问他秘诀,他说:“每天写一张,不管好坏,坚持二十年。写多了,自然知道哪笔该停,哪笔该放。”他不是不讲规矩,是把规矩化成了本能。
这说明:路径可异,时间难跳。可跳过楷书,不可跳过练习。真自由来自熟练,非随意。
回到最初:别太纠结起点,要看终点。若为实用,起点随意;若想长远,就找智永、文徵明等规矩清晰的帖,让手先“听话”。
写字无标准答案,却有铁律:想飞多高,脚就得踩多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