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和技术,但是每个圈子里都会认同这样一句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一部电视剧写过一个角色,玩字画的,玩成了精,眼睛特毒,一幅作品只须打开一半,他就知道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了,所以人们送了他一个外号叫“蓝半张”(他姓蓝)。这故事有点玄,却也不是完全胡扯,高人的眼睛确实不一样的。过去民间的木匠还有句神秘的说法,你不看那木匠长什么样,不看制作的成品,只看他的自己搞的工具就知道他厉害不厉害了。
我们就以颜真卿为例简单说说吧。首先说一句我个人的定性,它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行书”,因为它是原始的真迹,流传的王羲之《兰亭序》是假的,是临摹品,真迹被李世民带入棺材做了陪葬品,而《兰》的名声正是李世民以天子身份捧起来的,皇上认定了,谁敢再说半个不字?
书法作品的审美是有讲究的。理论很多,但是最基本的要看运笔,结体,章法,气韵,自然(随性)等等,每一个审美中又分许多细节。
颜真卿是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说他最伟大,是因为他是公认的楷书第一,行草又是天下极品。楷书大家通常变化不大,而颜体楷书却能变幻莫测,独步天下,比如《多宝塔》,《告身》,《麻姑》,《勤礼碑》等等一个个各具神态,全无雷同。回到《祭侄文稿》上来,它的运笔中透出宝贵的“屋漏痕”、“折衩股”,结体中表现颜字的特殊风格。全篇的章法并没特意谋划,却恰到好处,就连修改涂抹之处,都能自然融合,这是平时训练有素,达到炉火纯青的表现。作品全篇纯属自然,因为是对侄儿惨死的悲愤祭文,不可能一笔一划去刻意构思,而是心中所想,笔端自然流露。这种随性正是书法作品中最难得的,研究书法的人,都知道有一种“馆阁体”不太被大家喜爱,其实并不是“馆阁体”不好看,就是因为它很一本正经,拘束性太强,(这是没办法的,写给上级和圣上看的文字,谁敢稍有马虎?)太拘束了就不能自由发挥,所以大家都比较忌讳。
《祭侄稿》最值得研究品味的就是它的“节奏感”。有条件你可以细看一下原稿(实际大小的印件),看看它的各字的浓淡虚实(润与枯),你如果用心,就能看出来,写到哪一个字时蘸了一下墨,写到哪里时墨写完了,再蘸墨。如果你静下心来,你甚至连作者的呼吸都能感觉出来。
唉,如此绝世神品,会被视为“丑书”,真是令人痛心疾首啊!
哦,对了,我忽然想到,这也许就像一个人的饮食品位吧,比如小孩,他多半偏爱可乐之类的廉价饮料,而国宴上,没有茅台是有失身份和不成敬意的。
所以说审美也需要教育和学习的。比如说人的美吧,它就分为媚俗之美,和骨子里的美。浓妆艳抹,脂粉遮盖,或者空有一幅好皮囊,会让你眼前一亮,甚至忍不住再回头,但是时间久了,常常就失去了兴趣。而气质的美,从骨子里自然流露出来的优雅气质,它会让你刻骨铭心,深深印在你的大脑里,久久存在你的心坎上。能让人一生都回味无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