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分学段完善服务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国家教育战略,在全国不断推进。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塑造和价值养成的关键时期,亟需对其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必须从其生活方式着手,并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手段。
![]()
原文 :《数智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助教 岳磊
图片 |网络
数智化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特征
数字教育委员会(致力于推动教育创新的全球组织)对全球16个国家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展开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有86%的大学生在学习中使用AI,有24%的学生每天都使用AI。使用数智技术进行信息检索、语法纠正、文稿撰写与润色已经成为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拓宽知识边界的重要支撑。同样地,中国移动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青年数字发展报告》从生活和娱乐方面证实数智化是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该报告显示,相较于职场人士,18—24岁的学生群体在各大类App中的渗透率均处于高位。从用社交App维系人际连接,到用外卖、出行App满足生活需求,再到用文娱类App丰富课余生活,数智技术已如空气般融入大学生的日常。作为拥有先天“数字基因”的群体,大学生对于数智化技术的接受度和使用度无疑高于其他群体,数智化已经成为其主要生活方式特征。
![]()
数智时代给心理健康带来挑战
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标志着社会已经从数字时代走向数智时代。这要求大学生除了主动拥抱数智技术以给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增色增彩外,还要面对数智时代给心理健康带来的挑战。从个人层面来讲,数智技术高速发展,与之相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慢速转变,二者难以同步发展。学生在数智技术的连接和断连之间如何保持动态平衡,以获得较高水平的数字幸福感?如何在种类繁多、信息繁杂的数智技术中过滤低质量、无关的信息和技术,以减少认知资源损耗?如何更好地在数智世界中利用数智技术助力问题解决和自身成长?这些可能是个体每天都会面临的内心拷问。从群体层面来讲,数智技术的普及和使用可能会在无形间加大不同群体间的数字鸿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如何轻松获取数智技术带来的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数智素养欠缺的大学生如何科学高效利用数智技术?数智弱势群体如何避免被“心理健康状态标签化”?这些问题都不容忽视。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需推陈出新
数智时代,面对来自个体和群体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挑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要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方面推陈出新。
一方面,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积极融入数智素养的传授。首先,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针对“数智素养”以专题形式进行授课,以最高效率普及数智素养的知识和技能。其次,在心理健康活动中,可以创设体验营,强化大学生对数智连接和断连的认知。最后,邀请心理学和数智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开讲,制作“数智心理”宣传手册等,帮助大学生筛选和利用数智信息和技术。通过构建多场景、全方位的数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推动大学生快速适应数智时代。
![]()
另一方面,更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则传统心理危机监测存在形式单一、监测不连续等特点。而利用数智技术构建心理危机监测平台,能够以更加实时化、精确化、全覆盖、隐私化的模式监测和报告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实现干预准确及时。二则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援助手段大多通过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等形式,难以覆盖和适应所有个体。而利用数智技术,大学生可以定制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更加高效满足情况不同的心理健康需求。三则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线下课堂为主渠道,受众面小。而利用数智技术,开发“数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惠及更多大学生,以缩小不同大学生群体间的“数字鸿沟”。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76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程鑫云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