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农历九月二十八了,在民间传统里,尤其是在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这一天会让人想到广受敬重的华光大帝,传说中这位神明斩妖除魔、庇佑百姓,在民间有着深厚的信仰基础,福州的华光大帝庙更是不少信众会香朝拜的地方。明天是农历九月二十八,无论多忙别忘“吃二样,做一事”传统习俗,安康顺遂过一冬。
![]()
一、吃二样
1、吃
![]()
在贵州等地的布依族聚居区,农历九月二十八吃糯米粑粑是代代相传的习俗,就像端午要吃粽子、中秋要吃月饼一样,早已刻进了当地的生活记忆里。糯米本身黏性十足,做成的粑粑圆润饱满,被赋予了“团圆和睦”的好寓意;而这时候刚好秋收结束,新收的糯米带着饱满的香气,做上一锅粑粑分享着吃,也是对丰收的感恩。
食材:新收糯米500克、清水适量,可选馅料(豆沙200克、熟花生碎100克+白糖50克、芝麻馅150克)、食用油少许(防粘)
做法:
1、提前把糯米用清水浸泡4-6小时,直到用手指能轻松捏碎的程度;
2、把泡好的糯米沥干水分,放入蒸锅的纱布上,大火蒸30-40分钟,蒸到糯米完全熟透且黏性十足,关火焖5分钟;
3、准备好干净的案板,抹上少许食用油防粘,把蒸好的糯米倒在案板上,用干净的擀面杖反复捶打碾压,直到糯米变成细腻软糯的米团;
4、取一小块米团(约50克),用手揉圆后压成小饼,中间放上适量馅料,像包包子一样把口捏紧,再轻轻压成圆形的粑粑;
5、如果喜欢煎着吃,平底锅放少许油,中小火把粑粑煎到两面金黄微焦即可;也可以直接蒸热后吃,更能尝到糯米的原香。
2、吃“发财树”
虽然不是农历九月二十八的专属吃食,但这时候吃一盘“发财树”再合适不过了。这道菜其实就是西兰花炒香菇,名字是老辈人根据造型和谐音取的——香菇的“菇”在不少方言里和“富”相近,搭配着像小树一样挺拔的西兰花,摆上桌就像一棵“发财树”,寓意着“招财进宝”。
食材:
![]()
1棵、干香菇8-10朵(或鲜香菇500克)、大蒜3瓣、蚝油1汤匙、盐少许、食用油适量
做法:
1、干香菇用温水泡发30分钟,泡好后挤干水分,在伞盖上切十字花刀(既好看又易入味),鲜香菇洗净后切厚片即可;
2、西兰花去根,切成小朵,放入淡盐水中浸泡10分钟,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
3、烧一锅开水,加少许盐和几滴油,放入西兰花焯水1-2分钟,至西兰花变翠绿后捞出,过凉水沥干水分,这样能保持脆嫩的口感;
4、大蒜去皮切片,热锅冷油,放入蒜片爆香;
5、放入香菇翻炒2-3分钟,炒到香菇变软出香;
6、倒入焯好的西兰花,加1汤匙蚝油和少许盐调味,快速翻炒均匀即可出锅;
7、摆盘时可以把西兰花围在盘子边缘,香菇放在中间,更像一棵茂盛的“发财树”。
二、做一事
“回娘家”
姑妈们会带着孩子和亲手做的糯米粑粑回娘家小聚。之所以有这个习俗,是因为秋收刚结束,农忙时节大家都忙着收庄稼,没功夫好好团聚,到了农历九月二十八,农活告一段落,刚好借着这个日子补过团圆。回到娘家后,姐妹们一起摘菜做饭,长辈们坐在院子里聊天,孩子们在一旁玩耍,再把做好的糯米粑粑端上桌,说说秋收的收成,聊聊家里的琐事,热闹又温馨。这看似简单的举动,藏着对家人的牵挂,也藏着对丰收的感恩,更让亲情在团圆中变得愈发浓厚。
![]()
明天就是农历九月二十八了,不妨陪家人聚一聚,在烟火气里感受传统,也为接下来的冬日积攒安康福气。觉得这些习俗有用的话,别忘了分享给家人朋友,一起顺顺利利过好这一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