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6月21日的午夜,北极圈内太阳仍高悬,挪威特罗姆瑟港口灯火辉煌。站在甲板上的中国学者高登义轻声嘀咕:“这地方,咱们真的有合法身份吗?”同伴笑着答:“别慌,老祖宗早就把门票买好了。”一句玩笑,引出一件被尘封六十多年的往事——《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
追溯到1920年2月9日,巴黎和会刚闭幕,英法美等强国匆匆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上签字。条约内容不复杂:挪威拥有主权,其余签约国一律享受在群岛及其领海范围内进行商业、渔业、采矿、科考的平等权利,而且不得军事化。列强看重的是煤炭和渔场,谁也没料到将来那片冰封的海域会与石油、天然气、航道挂钩。
![]()
当时的中国正陷在军阀混战,远在北京的北洋政府对北极完全无感。可不到五年,风向突变。1925年4月,法国驻华公使把一份邀请函递到外交总长沈瑞麟案头,理由冠冕堂皇:希望中国“同享科学与文明之利”。话听着客气,背后却夹带小算盘——法国想挽回在“山东问题”上透支的信誉,还想逼中国就“金佛郎案”掏银子。
段祺瑞知道条约背后的弯弯绕,他让驻法公使杨枢核实:是否真有西班牙、荷兰等国愿意加入?几天后回电证实属实。于是4月30日,国务会议决议同意加入;7月1日,中国成为第二十六个签字国。段祺瑞没敲锣打鼓,一来怕被批“卖国”,二来北极在当时确实看不出半点用处。
条约文本送进档案馆,连报纸都没多写几行。整个民国时期,《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在国内媒体出现的次数屈指可数。日伪战争、抗日烽火、解放战争,一波又一波浪潮卷走了公众的注意力,这份文件几成“孤本”。
![]()
时间快进到冷战尾声。苏联航天站对外公布北极臭氧洞数据,北极科学价值陡增。1991年,高登义受邀赴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测风,偶然翻到条约影印件,发现签署页赫然印着“CHINA”,他立刻意识到分量。回国后,他四处呼吁:“赶快确认文本,北极机会就在眼前!”
中国气象局和外交部很快组成工作组。1992年春,挪威斯匹次卑尔根博物馆的保险柜里,一本泛黄原件被打开,签字页左下角墨迹仍清晰。此刻,北洋政府的“随手一签”突然变成了尚方宝剑。
紧接着,国家科考项目提速。1999年,“雪龙”号首次北极航次;2002年,中国黄河站动工;2004年7月,正式运行。不到十年,科考人员完成多条冰川断面测量,初步摸清深海盆地地质结构,为后续资源评估铺路。
![]()
北极价值究竟几何?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报告,北极圈可能蕴藏全球未探明石油资源的13%、天然气的30%。数字背后,是对传统中东海运路线的冲击,也是对未来能源格局的改写。签约国身份意味着中国在斯匹次卑尔根可以设仓、补给、驻留,而“不军事化”的条款又保证了地区相对稳定,这在地缘政治上不可多得。
有意思的是,挪威对条约执行相当认真。中国科研船每次靠岸补给,都需提前报备实验计划;但挪威海关也只能照章给签字国开绿灯,无法以任何名义设置商业壁垒。对比其他热点海域的摩擦,斯匹次卑尔根显得格外平静。
资源之外,更大的潜力是航道。随着气候变暖,夏季冰盖缩减,东北航道通行天数逐年增加。假设从上海到鹿特丹,经北极只需约12000公里,比走苏伊士少近5000公里。条约里的“平等通行”条款,为中国集装箱船队提前预订了一条未来快车道。
![]()
当然,挑战不少。极地环境恶劣,冰区破船成本高,救援半径长。加之签字国数量已达四十多个,利益交织,技术与话语权竞争更激烈。专家提醒,条约虽赋权,却不等于“想拿就拿”,科研、资金、外交缺一不可。
回看条约签署那年,段祺瑞62岁,正忙于平息直奉对峙;法国人只想弥补对华信誉;英国、挪威不过打算保护矿权。谁能料到世纪之后,中国会以科考、远洋运输、能源合作多线入局?有人感慨,这或许就是“国运”的另一种注解:历史留下一扇门,后来者要有钥匙,也得有脚力迈进去。
如今的斯匹次卑尔根小镇朗伊尔城,街头随处可见来自亚洲的面孔。科研人员之间偶尔玩笑:“这地儿最老资格的外来户,其实是中国。”笑声里,百年前的尘封文件与今日的破冰船,在同一片极昼之下呼应,见证一场跨越时空的投资——而这一切,只因当年北洋政府在舆图尽头落下的一枚小小印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