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世界上真有国家连一寸自己的土地都没有!
![]()
别看它没有领土,这个实体的国家体制却一丝不苟:拥有宪法、设立元首、配备完整的行政架构,国旗国歌一应俱全,组织严密程度甚至超过许多被广泛承认的小型主权国。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样一个寄居于租赁楼宇中的组织,竟能自主发行货币、设计邮票、制作护照。这些证件并非象征性摆设,而是具备实际通行效力,获得全球逾百个国家承认,连俄罗斯也与其建立了正式外交联系。
没有国土却享有如此国际待遇,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
![]()
联合国都给它盖章
在国际舞台,马耳他骑士团的存在堪称奇迹。它被授予联合国观察员实体地位,与梵蒂冈处于同等层级,这意味着它有权参与国际会议、发表声明,其准国家身份得到了多边体系的背书。
尽管如此,质疑声从未停歇。部分国家坚决否认其国家属性,核心论据直白有力:没有固定疆域,何谈主权独立?
![]()
然而马耳他骑士团恰恰以这种“无土之国”的形态,在复杂国际秩序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要理解这一奇特现象,必须回溯它的起源脉络。
它的根源可追溯至1099年成立的医院骑士团。彼时正值十字军东征高潮,与其他以征战为使命的军事团体不同,这支组织最初专注于战地救护,在硝烟中开设临时医院,抢救伤员、照顾病患。
![]()
因其人道贡献卓著,罗马教廷给予高度认可,赋予其特殊地位与资源支持,使其迅速成长为一支兼具宗教信仰与医疗职能的重要力量。
从地产大亨到无家可归
很难想象,今日靠租用办公楼运作的骑士团,曾是耶路撒冷最具实力的地主之一。鼎盛时期,他们掌控七座战略要塞,名下房产多达140余处,资产规模即便放在现代也足以跻身顶级财团行列。
![]()
命运转折始于1187年,骑士团在战争中失利,被迫撤离圣城耶路撒冷,首次沦为流亡势力,最终迁往地中海东部的罗德岛。
在罗德岛休养生息四百余年后,1522年再度遭遇重创——奥斯曼帝国大军压境,守城失败,只得再次转移阵地,落脚于马耳他岛,这也正是“马耳他骑士团”名称的由来。
![]()
他们在马耳他岛上重建秩序,苦心经营近两个世纪,直至1798年迎来致命打击:拿破仑率法国舰队途经该地,顺势占领岛屿,骑士团无力抵抗,彻底失去最后的立足之地。
自此开启长达数十年的漂泊岁月,直到1834年,才在意大利罗马租下两栋建筑作为总部,重新获得稳定的办公场所。
![]()
卖爵位搞慈善两不误
一个既无领土、又无税收来源、更无产业支撑的政治实体,如何维持运转?
马耳他骑士团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生存路径,主要依赖三大财政支柱:民间捐赠、限量邮票销售以及贵族头衔授予。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出售爵位”机制。个人只需支付约五万美元,并通过背景审查,便可获得诸如“骑士”或“女爵”之类的荣誉称号。
![]()
但这并非一次性交易,持衔者还需按年缴纳会费以维持资格。虽然形式看似商业化,但所获资金绝大部分用于延续其千年传统——开展全球人道援助。
从战火纷飞的急救站,到现代灾难救援前线,无论是地震灾区、疫情爆发区还是冲突地带,都能见到他们身穿白衣蓝十字制服的身影。
![]()
正是这份跨越近千年始终如一的人道承诺,使他们在丧失地理根基的同时,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尊重与合作空间。
一万公民住遍全球
马耳他骑士团的“国民”构成同样非同寻常。官方宣称拥有约1.2万名公民,但他们无一人居住在其所谓的“领土”上——毕竟那只是罗马市区内两栋租赁大楼。
![]()
这些公民分布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各自从事职业工作,仅在履行职责时与组织发生联系。真正常驻罗马总部的工作人员,总数不过百余人。
一个号称国家的实体,常住人口尚不及普通住宅楼住户数量,这种反差极具冲击力。但在马耳他骑士团语境中,“国籍”更多体现为价值认同与精神归属,而非地理意义上的居住关系。
结语
![]()
马耳他骑士团究竟是否算得上一个国家?这个问题至今仍悬而未决。
它是依靠租赁楼宇维持运作的特殊存在,也是被联合国正式接纳的观察员实体;它通过授予头衔获取经费,却将所得倾注于全球公益事业;它失去了所有土地,却未曾放弃最初的使命。
![]()
从耶路撒冷的显赫地主,到马耳他岛的统治者,再到今日罗马的房客,它一步步褪去世俗权力外衣,却始终守护着那份源自十字军时代的仁医初心。
或许对它而言,真正的疆域从来不在于地图上的标注,而在于持续近千年的慈悲实践之中。它的存在本身便是一道发人深省的命题:国家的本质,是由边界定义,还是由信念与责任塑造?
![]()
参考资料:兵说《这个骑士团曾经因为边救人边砍人而出名,现在成了袖珍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