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现场。李扬摄
近日,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中信设计承办的2025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学术沙龙在平和打包厂举办。活动以“历史的武汉·未来的中国”为主题,汇聚了全国建筑与规划领域的多位大师与专家学者,通过City Walk实地考察与学术对话相结合的形式,展开了一场关于城市、文化、未来的深度思辨。
行走之间,触摸城市记忆
在中信设计共享遗产研究中心建筑师李杰的带领下,与会嘉宾漫步于黎黄陂路、胜利街、兰陵路、青岛路等历史街区,沉浸于租界建筑的欧式风情与里巷深处的烟火日常之间。
这一路,砖石不再沉默,廊柱亦有语言。巴公房子的红瓦穹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八七会议会址的木质楼梯见证过历史转折关头的足迹,俄国巡捕房旧址的砖砌立面沉默如谜,平和打包厂裸露的钢架结构则展现出工业美学的力量。它们如同散落在街区的“活态标本”,无声地诉说着中西文化的交融、红色记忆的炽热与往昔商贸的繁华。
价值重构与文化再生
学术沙龙上,大师们以武汉为样本,论道城市未来。
张宇、何依从“价值重构”出发,探讨城市更新的深层逻辑。张宇提出,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的改造,更是价值的重构。他强调“最大的节能是保护”,并提出城市更新的四大基本遵循:以人为本、文化引领、生态优先、科技赋能。他以巴公房子为例,认为历史建筑保护要植入多元场景,激发街区经济活力,“让人留下来,让钱留下来”。他特别指出:“建筑设计师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才能真正设计出打动人心的场景”。
何依则以“衣服与补丁”为喻,形象地阐释了城市演化的过程:“汉口风貌区就像一件不断穿着、不断修补的衣服。我们要做的不是回到某个历史断面,而是在新旧共生的现实中,缝合历史的碎片,重塑文化遗产的整体性”。
崔彤、赵元超、钱方从地域文化、城市气质与设计哲学角度深化主题。
崔彤从“地脉”与“文脉”出发,指出武汉作为“山水交融、文明迭代”的样本,具备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型的天然禀赋。“空间本身就是生产力”,他表示,“我们要设计的不仅是建筑,更是一种生活形态、一种社会关系”。
赵元超以“大江大湖大气象”概括武汉的城市气质,呼吁建筑师“突破专业界限”,从单体设计走向城市场景营造,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为世界贡献独特的城市营造风范。
钱方提出“节制设计”理念,反对“过度设计”。他指出,好的设计是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是回归生活本真、尊重环境脉络的结果。
年轻建筑师的“生存指南”
面对行业转型期的挑战,大师们为年轻建筑师送上了真诚的寄语。
张宇鼓励年轻人“以设计的思维做管理,以管理的思维做设计”,强调建筑师应成为“全科医生”,具备跨领域统筹能力。
赵元超借苏东坡的人生智慧,“为何人生不快乐,只缘未读苏东坡”,鼓励大家在当下保持豁达与创造力,有尊严地工作,快乐地生活。
钱方则坚定地表示:“建筑是支柱行业,不是夕阳产业。只要你热爱生活、保持情怀,就能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何依提出“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在务实中不忘理想。
规划引领,设计赋能
吴俊勤表示,武汉近年来在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黎黄陂路、延庆里、咸安坊等已成为“网红打卡地”与文化新名片。她强调,规划是“设”与“计”的结合,既要战略布局,也要战术落地,未来将持续为设计师营造良好创作环境,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为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复兴的核心推动者,中信设计以“修旧如故,活化再生”为理念,完成巴公房子修缮、平和打包厂改造、中山大道历史建筑群整治等系列标杆项目。张昊表示,中信设计将继续致力于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更新实践,助力武汉建设更具魅力与活力的未来之城。(张阳菊、李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