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103公里岸线如银链蜿蜒、46公里通航水域上船舶川流不息,曾经,扬州这片繁忙水域因“点多线长不连贯”的地理特征,让海事监管如履薄冰。而如今,一位90后党员以代码为笔、以创新为墨,在长江浪花间勾勒出新时代海事监管的智慧图景——他就是扬州海事局装备信息处三级主办荣稳华。
荣稳华的成长轨迹,始终与长江紧密相连。出生于湖北仙桃这座长江边的小城,他自幼便对江上船舶充满向往。高考时,他毅然选择航海技术专业;在大连海事大学读研期间,这份热爱愈发炽热。毕业后,加入海事局的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海事工作不仅是职业,更是使命。”荣稳华如是说。七年间,他先后在港口海事处、装备信息处、指挥中心等多个岗位历练,从业务到技术、从实践到创新,逐步成长为智慧海事建设的“多面手”。他深知,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海事业务,只有深入一线,才能开发出真正解决问题的系统。
2019年以来,荣稳华深入润扬大桥北汊桥、广陵港区等重难点水域调查研究,认真组织方案论证,推动建设7套智能卡口系统,建成7座无人机库,配置6架单兵式无人机,助力扬州海事局实现长江扬州段无人机巡航全覆盖,有力提升了辖区安全治理水平。
“技术要解决真问题。”这是荣稳华常挂在嘴边的话。2020年,在长江干线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攻坚战中,他跨越上海、湖北、重庆、四川等地,深入港口码头开展系统培训,及时解答港口码头在系统使用中的问题。
长江干线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建成后,实现了船舶水污染物交付、接收、转运、处置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让船舶水污染物监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在系统推广过程中,他面对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与地方有关系统对接的难题,参与制定《长江经济带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电子联单接口技术规范》,统一数据标准与接口协议。这一举措打破了区域壁垒,让船员仅需一个APP即可在长江经济带各港口完成污染物排放申请,大幅提升了船舶水污染物监管效率与船员操作便利性。
2021年,荣稳华参与“海事慧眼”监管服务平台建设,遭遇船舶配员远程核查的难题。他和团队成员反复推演,最终确定了“人脸比对”“人船位置比对”“人证比对”三重信息校验机制,成功破解了船舶配员远程核查的难题,为项目最终建成提供了技术支撑。如今,“海事慧眼”系统已在长江江苏段内河船舶中全面运行。截至目前,系统已覆盖16.8万船舶船员用户,累计完成船员任解职26万人次,开展配员核查160余万人次,推动辖区船舶配员合规率从整治初期的普遍不足提升至98%以上,成为长江江苏段智慧监管的标杆项目。
2022年,扬州海事局启动港航一体化协调服务平台建设,荣稳华作为核心成员全程参与。他多次深入码头一线调研,精准捕捉船东需求。平台打造“进港五核查”和“离港三核查”功能,实现船舶进出港远端识别、现场核查、线上留痕的闭环管理,推动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从“单打独斗”向“共建共治共享共赢”转变。该平台创新实现码头调度全智能、港口数据全覆盖、船舶动态全记录、货物流向全掌握、新建船舶全链条监管,获评2024年江苏网络强省建设优秀实践成果,成为智慧海事建设的典范。
从破解船舶配员核查难题到构建港航一体化平台,从推动船舶水污染物监管数字化转型到打造智慧海事标杆,荣稳华用七年光阴诠释了新时代海事人的使命担当。“作为一名扎根一线的海事信息化工作者,我始终牢记,信息化建设不是冰冷的代码堆砌,而是用科技守护万千船员的平安出行。”面向未来,荣稳华仍将坚持创造性奋斗、创新性发展,在智慧海事建设的航程中破浪前行,用科技力量守护江河安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