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仪征,对原平台表示感谢!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
清晨七点的陈集老街,
青石板路还湿漉漉的,
巷口烧饼铺飘来阵阵椒盐香。
不远处,
一家连招牌都没有的老理发店,
已经亮起了昏黄的灯。
推开门,就是数十载不变的老味道
![]()
![]()
推开那扇门把手带着锈迹的大门,一股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是肥皂、头油和煤球炉混合的,独属于旧时光的味道。这里没有潮流音乐,只有推子嗡嗡的声响、老剃头匠们温和的搭话,还有煤球炉上水壶咕嘟咕嘟冒泡的热气。这家开了70多年的老店,是三位老师傅守了半辈子的“时光据点”。
![]()
店里的陈设,像是被时光按下了暂停键。几张老式铸铁理发椅,椅面虽然有些磨损,却坐得格外安稳;墙角架着的洗脸盆里,永远泡着热乎乎的毛巾;最里侧的角落,三个老缸盛满了清水,那是师傅们一天的“水源”。一切都保持着最初的模样,简单,却让人安心。
老手艺人,心里放不下这门活
![]()
店里的三位剃头师傅个个都是“老把式”。77岁的颜师傅是三人中的“老大哥”,精神头十足;旁边忙着给剃刀荡油布的两位李师傅,一位72岁,一位74岁,手上的活儿半点不含糊。
![]()
要说这家老店的根,还得从1954年的集体理发店说起。那时店里有13个手艺人,推子、剃刀在手中翻飞,热闹得很。时光一晃七十载,当年的老同事渐渐散了,只剩他们三个还在老街坚守着。
“干惯了,歇不下来。”颜师傅一边给客人调整理发椅的高度,一边笑着说。来店里的大多是熟面孔,街坊邻居们踩着点来,不用多说需求,师傅们就知道该剪什么样的发型,修面时的力道大小。
![]()
他们的工具简单却用心,煤炉子烧水,一天消耗十几个煤球。“煤炉烧的水软,洗头舒服。”74岁的李师傅边往不锈钢锅里舀热水边说。推子推过头发的簌簌声,剃刀划过面颊的轻响,都带着老手艺特有的节奏。
一天一百元,守的是人情味
![]()
这家店的价格,还停留在多年以前:理发10元,刮胡子修面5元,洗剪染25元。师傅们不赶速度,剪头发、刮胡子,一套流程总要花上近四十分钟。每个动作都不慌不忙,时不时问一句“这样长度行不行”“修面力道重不重”,让每次理发都变成了一场慢悠悠的“时光约会”。
![]()
每天下午五点,当老街的路灯渐渐亮起,理发店的门就准时关上了。三位师傅收拾好工具,算一算当天的收入,一人大概一百元左右。虽然收入不高,他们却看得很开。
“不是为了挣钱,”72岁的李师傅摆摆手,“我们都有四五千的退休金呢,是舍不得这门手艺,更舍不得这些老街坊。”有客人问他们这么大年纪了咋不歇着,颜师傅总是笑呵呵地说:“店开着,老伙计们就有个说话的地方,我们活得踏实。”
![]()
当城市里的理发店越来越精致,陈集老街的这家老店,却像一本翻旧了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时光的故事。三位老师傅用数十载的坚守,把理发变成了一件有温度的事,也让老街的烟火气多了一份让人安心的味道。
![]()
如果你路过陈集老街,
不妨推开那扇生锈铁把手的木门,
去感受一下老手艺的魅力
那里,有最朴素的坚守,
也有最动人的时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