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鸿星尔克留不住“野性消费”?
2021年,鸿星尔克因为“破产式捐款”,一夜刷屏,很多人都在网上高喊“买到断货”。
但短短几年过去后,当消费者真正走进商场,想买一双运动鞋时,还有几个人会想买鸿星尔克呢?
大概率不多了。
这是为什么?一场泼天的流量,为什么却没能让鸿星尔克“逆袭”,成为一个更强势的品牌?
在做品牌咨询过程中,很多企业创始人也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我们做了一次刷屏营销,曝光几十亿,为什么销量就火了三天?”
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些所谓的刷屏营销,只有“声量份额”,却没有“心智份额”。
这就是鸿星尔克的“野性消费”,只能昙花一现的根本原因。
01. 为什么品牌的“声量份额”不等于“心智份额”?
我们必须先厘清一个反常识的概念:
品牌营销的成功,不是看“有多少人听到你的声音”,而是看“有多少人心里有你”。
前者是声量份额,而后者才是心智份额。
鸿星尔克那次爆火,是一次意外走红的“公关事件”,而不是一次成功的“品牌战略”动作。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公关解决的是“社会身份”问题,品牌战略要解决的是“购买理由”问题。
当鸿星尔克捐出巨款时,它在公众心中建立了一个“有良心的、爱国的、值得尊敬的民族企业”形象。
于是,消费者冲进直播间,本质上不是在“买鞋”,而是在“投票”。但这种“投票式”的购买,是不可持续的。
因为当一个消费者回归到“购买者”身份时,他要解决的问题变了。
他不再是“我想表达我的爱国情怀”,而是“我这周末要去跑步,需要一双减震好的跑鞋”,或者“我打篮球要一双耐磨的篮球鞋”。
这时候,鸿星尔克的购买理由是什么?
它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并没有占据任何一个“品类”或“特性”的定位。它只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双“好鞋”。
这就是“有声量,无心智”的窘境。即使你的品牌曾经名声大噪,但顾客在做购买决策时,你根本不在他的备选清单里。

02. 品牌定位:你必须回答“你是什么?”
我在给很多企业做咨询时,总会反复问创始人一个问题:“你希望当顾客产生某个念头时,第一个想到的是你。这个‘念头’是什么?”
这就是定位理论的精髓: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个独一无二、且有价值的词。
我们来看看那些强势品牌:
想买瑜伽裤,消费者会想到Lululemon;
想买高端家用新能源SUV,消费者会想到理想;
想买预防上火的饮料,消费者会想到加多宝(王老吉)。
加多宝在汶川地震时捐了一个亿,同样也火爆全网。为什么这些声量能让它持续畅销?
因为它在“声量”爆棚之前,就已经牢牢占据了“预防上火”这个“心智份额”。
那场捐款只是一个扩音器,让更多人知道了“哦,原来那个怕上火的王老吉,还是个这么有良心的企业”。
但鸿星尔克呢?
当这股泼天流量砸过来的时候,鸿星尔克在消费者心智里是什么?
也许是“运动鞋服”。
但这不是一个品类,而是一个行业。这个行业太宽泛了,里面有耐克的“专业篮球鞋”,有 Lululemon 的“瑜伽服”,有始祖鸟的“硬核冲锋衣”。
提到一个品牌,如果消费者只能想到一个宽泛的行业,那它就等于零。
因为根据消费心理学,大脑厌恶混乱。大脑会用“品类”来给品牌贴标签,方便存取。
在泼天流量之前,鸿星尔克并没有给品牌准备好这个“标签”。
![]()
03. 错失良机:泼天流量来了,它却交了白卷
鸿星尔克最大的失误,就是在流量的“黄金窗口期”,没有迅速完成“身份切换”。
它本该借着这股巨大的关注度,建立一个清晰有效的品牌定位,即让消费者一想到某个品类或特性,就想到鸿星尔克。
这就是把品牌“声量份额”转为“心智份额”的关键。
对此,鸿星尔克做了什么呢?
直到2023年,它才推出了一个“公园跑鞋”的概念。不仅时间窗口已经完全关闭,而且这是一个自嗨式的错误定位。
为什么呢?
因为它定义了一个“伪品类”。品类战略的核心是,你必须基于顾客的认知去划分品类,而不是基于企业的想象。
在顾客的认知里有什么呢?
可能会有专业马拉松跑鞋、越野跑鞋、户外篮球鞋……这些都是基于他们真实场景和痛点,但“公园跑鞋”显然不是。
请问在什么场景下,顾客觉得需要买一双“公园跑鞋”呢?在公园跑步,和在马路、跑步机上跑步,对鞋的需求有什么区别吗?
这就是典型的脱离顾客认知与需求的定位。
04. 总结一下:没有定位,再大的流量也白费
鸿星尔克的案例,给所有品牌创始人、营销人最深刻的一课:
没有清晰有效的品牌定位,再大的流量来了,也不过是海浪流过海滩,什么也不会留下。
鸿星尔克曾经有过那么大的“声量份额”,但却没有转化为“心智份额”。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清晰有效的定位。
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三个核心观点:
“声量份额”是有多少人听到你;“心智份额”是有多少人心里有你。不能转化为心智份额的流量,只能是一场“流量泡沫”。
清晰有效的品牌定位,是把流量转为“心智份额”的核心。定位就像品牌的银行账户,流量就像钱,有账户才能存钱。
品牌定位不是“自嗨”,不要去创造一个顾客认知中不存在的“伪品类”,要去占据一个顾客已有的“强需求”。
注:文中部分数据来自网络(未经核实),仅作营销方法论探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