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张俊 陈曦
“看镜头,比个心,对,就这样,完美!”随着单反相机快门的按键声,黄铭姝和室友的合影定格在屏幕里,背景就是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的观鸟塔。
“我们是从小红书上刷到的,特地约着一起过来,打打卡、拍拍照。”黄铭姝意犹未尽,接着又录了一段短视频。
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三年级的黄铭姝,虽然老家在皖北,但来芜湖上学这三年,没少外出写生,第一次来到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就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
俯瞰芜湖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公园内既有碧波荡漾的水面,又有郁郁葱葱的植被,除了可以与花草树木相伴,还不时能看见一行白鹭在空中掠过,成群鱼儿在水底嬉戏,俨然长江之畔的一处“世外桃源”。
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位于芜湖市镜湖区西北部,紧挨长江,是一座集环境保护、生态景观、文化科普、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开放型水生态公园。
自建成投运以来,这里成了市民游客亲水、观鸟、赏景、健身的新去处。漫步在公园的小径上,可以感受到江风拂面、花香扑鼻的惬意,用黄铭姝的话说,简直就是芜湖的“宝藏公园”。
![]()
昔日的“灰色空间”,今天的“宝藏公园”。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要知道,在改建之前,这里曾是芜湖长江大桥桥下的“灰色空间”,被附上的标签,要么是荒滩地,要么就是臭水塘和杂树林。
朱家桥污水片区负责人鲍玉鼎告诉记者,“1公里之外就是朱家桥污水处理厂,建设尾水净化生态公园,初衷就是实现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再利用。”
2019年启动建设,2021年一期投运,2023年二期投运,随着生态公园的落成与开放,让原本不招人待见的桥下空间,成了市民争相打卡的“香饽饽”。
创新项目投融资模式,将公园打包并入“厂网一体”项目实施范围;采取“微改造”模式,通过清淤疏浚、水系连通和植被修复,打造集尾水净化、雨水调蓄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生态公园。
![]()
俯瞰芜湖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不仅解决了桥下空间利用不足、周边水体水质不佳的问题,还有效利用了污水厂尾水。”鲍玉鼎将尾水净化生态公园的优势娓娓道来,占地62.2公顷的生态公园,通过潜流湿地、加强人工湿地、生态涵养塘等设施,每天净化尾水能力达12万吨,相当于吸纳了朱家桥污水处理厂近三分之一的排放量。
最让鲍玉鼎欣慰的是,公园的建成,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不仅改善了城区生态环境,还提升了城市功能品位。
经过公园湿地系统的净化,尾水的主要指标从一级A提升到地表水准Ⅳ类,净化后的水资源直接补充到城区水系,每年可向周边水系免费补充4300万立方活水资源,节约资金350万元。
![]()
碧波荡漾的水面。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说到底,这里就是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缓冲带。”鲍玉鼎形象比喻道。
聊起公园的变化,身为公园负责人的王万奇最有发言权。自打建成开放以来,王万奇天天守在这里,一点一滴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早晚人气最旺,打太极的、练瑜伽的、夜跑的,特别热闹。”王万奇说,除了日常休闲锻炼,还有不少中小学把科普课搬到了公园。
![]()
能“净水”的潜流湿地和生态涵养塘。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不单单是人气旺了,“鸟气”也足了。
“之前白鹭星星点点,现在是成群结队,原来看不到的鹡鸰、小鷿鷈、七彩锦鸡都来了,还能看到好多野鸭子。”王万奇感慨,尤其到傍晚,百鸟归巢,那才叫一个壮观。
眼下,立冬已过,近千株落羽杉,又将披上“红妆”,迎来最佳观赏期。
“三五好友,结伴成行,穿梭在红杉林间,走走栈道、听听鸟语、吹吹江风、看看日落,最惬意的莫过于此了吧!”王万奇如是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