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
陈乃霞所著的《翱翔: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报告》(以下简称《翱翔》)近日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和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以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的发展史为脉络,讲述了其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历程,诠释了西工大“为国铸剑”的大学精神,谱写了一曲科技强国与民族复兴的航天壮歌。
科技强国铸就现代中国
《翱翔》叙述从抗战时期以科技报国为志向到新时代高扬科技强国旗帜的西工大近90年发展历史,从陕西一所高校发展史折射近现代中国西北教育史,从民族复兴视野奏响科技强国宏大主题和时代主旋律。与近年涌现的《大国重器》《仰望星空》《中国北斗》《中国机器人》《中国南海的冰与火》等报告文学相比,《翱翔》毫不逊色,在科技强国叙事、民族奋发图强中呈示现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光辉历程。
本着为时代留下一份珍贵史料的写实精神与饱满的文学激情,陈乃霞叙述西工大最初源流之一北洋工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之源;西工大的另一重要源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是我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开创者之一。以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清末民初著名政治活动家唐绍仪、修建钱塘江大桥的茅以升,还有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的组织者石志仁、历史学家侯外庐、哲学家张岱年、考古学家苏秉琦、水利工程专家李仪祉、造纸专家萧连波、土木工程专家周宗莲、采矿冶金专家魏寿昆等一大批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人物,勾勒出一部中国近代教育史,显现出这些近现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关心国家命运,向往先进文化,是他们点燃了西工大熊熊燃烧的科技强国灯火,在西工大的办学历史上真可谓群星闪耀、辉映星河。
《翱翔》在宏大国家叙事之下,还聚焦我国一流工科大学西工大在西北扎根的史实,真实而生动地还原了西工大办学的几乎每一处校址和往事:西安临时大学时西安城隍庙里办学的场景;抗战烽火中西工院在秦岭山中古路坝办学的艰辛;华东航空学院义无反顾地西迁抉择;哈尔滨工程学院的航空工程系整建制并入,展现出西工大兼容并蓄的广阔心胸与海纳百川的宽容气度以及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从1958年设计和试制第一架飞机“延安一号”,到199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阅兵,歼—7E从天安门上空飞过,再到2023年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一架架银鹰翱翔于蓝天,一艘艘军舰巡游于碧海,陈乃霞描绘西工大翱翔于祖国航天、航空、航海事业的身姿,呈现这所中国“总师摇篮”院校的精神传承,从而书写出现代中国的自信与荣光。
文化传承熔铸大学精神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所大学得以持续发展、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翱翔》以描写科技强国为主题,同样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陈乃霞描摹师生们翻越秦岭时望见青山巍巍,行走在山路上所经过的龙门镇、大坝铺、观音堂、东河桥、草凉驿、凤县、双石铺、南星、庙台子、留坝等地风景迥异,展现川陕公路所依托的陈仓、褒斜古道崎岖,汉中摩崖石上镌刻的东汉《石门颂》透显的陕南历史文化深邃。抗战将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现代化生活和文化延展到西北内地,近2000名西北联大师生拉着图书和仪器穿越秦岭,为中国保留下文化火种。流亡中的西北联大师生对张骞墓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汉砖、汉五铢钱、博望封泥等珍贵文物,引起全国学术界关注。“西岳轩昂,北斗辉煌。泽被万方,化育先翔。千仞之墙,百炼之钢。镂木铄金,飞天巡洋。”在西工大的校歌中彰显着浓郁的人文气质。汉中城固一个名叫古路坝的小山村因西工院在此办学,而和重庆的沙坪坝、成都的华西坝并称为抗战三坝。一个小山村一时之间群贤毕至、学者荟萃,古路坝当之无愧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发源地之一,显现出“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的文化底蕴,汉中也因此成为战时中国的重要文化区。
与西安交大一样,华东航空学院从南京西迁至西安的壮举,同样体现了一代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西迁精神”,这是对“西迁精神”谱系的丰富和拓展,也成为了西工大宝贵的精神基因。一代代教授秉承“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信念,一辈辈学人以“公诚勇毅”的校训书写出西工大为国家、民族奉献牺牲的西工大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翱翔》一书的灵魂。以“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浮雕陈乃霞比喻西工大骨子里镌刻的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价值追求。这种“为国铸剑”,无我无私的精神穿越时空,熔铸到民族脊梁中,从而在共和国历史中熠熠生辉。
实录之笔兼具诗化意境
实录精神造就了《翱翔》作为一部优秀报告文学很重的分量。陈乃霞为此下了很大功夫搜集、整理、甄别资料,为此,她亲临西工大办学的每一个历史现场,与了解西工大、创造西工大历史的当事人一一交谈,在创作中不断调查、反复求证,采取社会学的方法进行多种社会调查,将自己所写的内容置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量,从而以极强的纪实文笔奠基了《翱翔》报告文学的属性,担负起记录时代精神的文学使命。书中引用台湾作家尹雪曼的资料,使用《汉中志》等资料都展示了陈乃霞扎实的资料和文献功底。这也造就了《翱翔》文本颇强的结构意识。全书叙事线索清晰,逻辑严密,从西工大历史钩沉到“为国铸剑”精神凝聚,再到西工大人物谱系书写,三部分各成体系,又相依相连成为一体。
《翱翔》又极具文学性、富有象征意义。“翱翔”书名撷取西工大浮雕《翱翔》,该浮雕取自嫦娥奔月、羽人飞天、琴高游海三个神话故事,以此比喻中华民族征服宇宙、太空、海洋梦想,象征西工大在中国航天、航空、航海事业的卓然成就,是西工大奋斗精神的具象化呈现。书中描写的C919飞机、“翱翔一号”立方星,一个个科学研发对象与文学营造的意象共同塑造了“翱翔”这一经典文学意象,是西工大航空、航天、航海专业的比喻,也是中华民族展翅飞翔的具象隐喻。
《翱翔》塑造的人物群像也相当饱满生动,西工大的教授们思想兼容并包、个性独具、识见卓绝,赋予了这所大学更多活力和魅力。就写作特色来讲,《翱翔》既透显着英雄气,也流露着柔情美。无论陈乃霞描写徒步秦岭时的山岳之美,还是记叙古都西安的冬日之美、柿子节的浪漫诗意,都大大增强了《翱翔》作为报告文学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意味,在弦歌不辍声中回响着科技强国的时代主题,在鲲鹏于飞的奋斗里展现“为国铸剑”的大学精神。
作者简介
刘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