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记,你看这上个月撒的油菜苗都长出来了,咱这老砖厂马上就要变回良田咯?”11月10日,在利州区河西街道杨家浩村三组已修复为耕地的老砖厂,村民韩林指着正在劳作的村民们,笑着向村党支部书记赵开钧问道。
![]()
“可不是嘛!咱村刚挂上2025年‘全国文明村’的牌子,这30多亩砖厂旧址修复成耕地,就是给咱村的‘文明牌’再添一块生态底色!”赵开钧的回应,让围在一旁的村民们纷纷点头。
自今年9月起,不少村民惊喜地发现,家门口这片占地30余亩的地块上,多台机械正有序开展土地平整作业,原本残留的砖厂设施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翻整一新的土层——这里曾是运营近40年的杨家浩村砖厂,如今正加速推进生态修复,逐步恢复为耕地,成为该村巩固文明创建成果、守护生态底色的生动实践。
![]()
据了解,杨家浩村砖厂始建于1988年,所使用的部分土地为耕地。在当时的生产需求下,砖厂通过隧道轮窑模式开展生产,成为区域内建材供应的重要力量。2008年地震后,为响应灾后重建对建材的迫切需求,砖厂进行扩建,将原有1个隧道轮窑增加至2个,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服务地方建设的数十年里,砖厂虽解决了部分就业,但也长期占用着村里宝贵的耕地资源。
近年来,随着国家减排降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深入推进,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砖厂生产模式逐渐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不能让老砖厂拖了文明创建的后腿!”河西街道与杨家浩村主动扛起责任,多次与砖厂经营方沟通协调,从政策解读到后续保障,一步步打消经营方顾虑,最终达成砖厂退出生产经营的共识。2023年底,砖厂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全面拆除了隧道轮窑、生产厂房、原料堆放设施等全部生产设备,为生态修复工作扫清了障碍。
“能获评全国文明村,生态宜居是实打实的加分项。”赵开钧表示,目前砖厂旧址的生态修复已进入关键阶段,未来还将针对性开展土壤改良、周边绿化、排水系统及产业道路修复等工作。
从服务建设的砖厂,到回归生态的农田,杨家浩村砖厂的“转型”,不仅是对国家生态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该村以文明创建为契机,推动“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的具体行动。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修复地块后续管护机制,安排专人定期巡查土壤状况,同时结合全国文明村建设要求,完善全村污水管网、绿化步道等生态基础设施,让文明成果真正惠及全体群众。”河西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凤杰说。
供稿:党建办
一审:向斯琦
二审:杨爱琼
三审:王 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