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性气味三元认知法与整体恒动观
——认知茶的基础文化自信
引言:
食材药材,有性、有气、有味,此乃中华传统认知之精髓。四味居士有言曰:茶的性气味,是人体对茶的合象,人不同象有别。人、器、水、时间、地点,与茶汤是正相关关系。正如《荀子·礼论》所言:“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诸要素互融共生,动态关联。
第一部分:性味本原
1、茶气:
携带信息之能量物质(见郝万山视频),其性有阴阳,其运行有方向、路径,其动态特征有升降、浮沉、出入、聚散,其能量变化有强弱、长短。
茶气,乃《黄帝内经》“水谷精微”之“清扬”者,走腠理和经络,如春泉润物,无形而有势。
2、茶味:
此茶味非指口舌之味,而是携功能的实体物质及其呈现方式,涵盖熟化程度所生的汤色、汤感、香型及气韵次第。其质属“浊阴”,归藏脏腑,阴阳互涵,其能量:新茶如《孙子·军争》所言“其疾如风,其徐如林”锐劲破空,罡劲扫叶;老茶似《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沉韧如静水压石,蕴劲若春冰化泮。茶性平活性好的茶,腹部气劲如阴阳相济,体感如天地交泰。
3茶性
茶性为茶气与茶味的阴阳状态区间,以寒、凉、平、温、热五性为纲,每性复分阴阳微变,如平偏阴、平偏阳,恰如《易经·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逻辑。
第二部分:身心参鉴
《素问·移精变气论》谓:“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
断茶性气味,须以“恬惔虚无,精神内守”为基。若心浮气躁,如《诫子书》言“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终难体察真味。
体感辩证
l寒性:如《伤寒论》“寒则凝泣”,气感凝滞头项膀胱经、胆经,下沉如铅坠; 味感聚腹部则寒凉凝滞、艰涩重实、不散、不化。
l凉性:似《本草衍义》“凉而能散,如露润蕖荷”;
l平性:合《寿世保元》“气血周流,百骸舒畅”之态;
l温性:类《饮膳正要》“温煦如冬日临轩”,气绵不绝;
l热性:同《温病条辨》“热盛则燥”,气冲目胀,督脉如焚。
第三部分:体察与感知
1、性平之热感与性温之热感
茶性温之热感,恰似《饮膳正要》所言“温煦如冬日临轩”:其热蕴而不沸,守而不走。特征有三:一曰区域恒定性,热聚中脘如鼎镇坤灵,上达头项若阳和布泽;二曰动态冲举,气自丹田氤氲而升,循督脉轻扬项背;三曰绵长不绝,腹中温气若春蚕吐丝,绵绵密密无有竞时。
茶性平之热感,合于《周易》“周流六虚”之象:其热如活水周行,特征有三:一曰经络通达,热自气海化生,注三阴三阳如渠水灌畦;二曰穴位流注,热势先后有序,可自涌泉溯流而上,经至阳、大椎、风府诸穴如珠走盘;三曰清灵透达,热行无滞无碍,恰似《内经》“清阳实四肢”之谓。
2、性寒凉之腹胀与性平气足活性好之腹胀
性寒凉之茶所致腹胀,如《伤寒论》所言“寒凝气滞”,其状若阴霾覆土:腹部觉重浊沉坠,如物瘀结而不化,气机壅塞如池水冰封,伴生冷痛之感,此乃“浊阴不降”之兆。
性平而气足活性佳之茶,初饮亦或有腹胀者,然其质如《道德经》“反者道之动”:气聚为胀实为气机蓄势,旋即转化为循经流转之动力。其胀感清扬通透,若春江破冰,稍顷即化为经络间温热流注,引气自丹田升腾,循任督二脉周流不息,终归“气归丹田”之圆融境界。
此二者鉴别,关键在于体察胀中气韵:《医林改错》云“气得阳而布,得阴而凝”,寒凉之胀如朽木滞潭,死气沉沉;性平之胀若活水微澜,暗蕴生机。真知茶味者,当如《黄帝内经》所言“把握阴阳,呼吸精气”,以身心为镜,照见茶汤本来面目。
3、气血失衡之应对
气血弱质或头部气机缠滞者,饮性平而气劲刚猛之茶,易生《本草备要》所谓"虚阳上浮"之候:其头目昏沉似醉茶,然细察则无《伤寒论》“寒实结胸”之阴凝重滞。此乃《景岳全书》“本虚标实”之象,当宗“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茶汤减其浓度如《道德经》“损之又损”,佐以黄芪、当归补气养血,方合《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之旨。
第四部分:反思与重构
1、照破名相执着
《孟子·尽心下》直言:“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六大茶类依工艺划分,属“物本认知”,而性气味为“人本合象”,二者无正相关。若强行以品类定性味,恰如《吕氏春秋·察今》讥“刻舟求剑”,背离本质。此即《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指——执着茶类名相而忘茶性本体,实乃认知根本之惑。
2、破除理障迷思
《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今观茶道认知之惑,多困于名相分别。凡以品类标签强定茶性者,若言熟普洱性热、六堡属温、黑茶归心包经、白茶入肺络等,皆堕《庄子·齐物论》“劳神明为一”之窠臼,实为认知根本之淆乱。此类物本归类,恰如《楞严经》所斥“认指为月”,以手指喻茶类而忘月喻本真,岂非《传习录》“草若有知,必不认树为亲”之讥?
至若执物质数据、量化指标而立茶疗之说,更显胶柱鼓瑟。《周易·系辞》明训:“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黄帝内经》更揭“神转不回”之机,生命气化刹那流转,岂容僵化数据框定?昔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痛斥“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今人沉溺仪器测算而忽身心实证,理论过甚,反生理障,正是《道德经》“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的现代映照。诚如王阳明《传习录》所言:“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尔要知我苦,还须你自吃。”茶性体认,终须回归《大学》“格物致知”之本——以身为度,以心为鉴,方契陆羽《茶经》“精行俭德”之真精神。
3、警惕事障陷阱
《内经》警示:“至道在微,变化无穷,熟知其原?”今人溺于数据、标准、山场、实验报告,恰如《荀子·解蔽》叹:“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若复依专家、传承人、颜值主播等外缘评判茶汤,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斥:“窘乎哉,消者瞿瞿,熟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此乃《圆觉经》所言“事障”——因执外在权威而障蔽本觉。唯有“近取诸身”,以生命感知对话茶汤,方是《景德传灯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茶道真谛。
4重拾文化自信
《神农本草经》以性气味分三品,乃人本典范;《本草纲目》以五行列表,已堕物本窠臼。当此“数据霸权”时代,吾辈当如《论语·子罕》所言“知者不惑”,坚守“人本认知”,方能重建茶之文化根基。
结语:
《周易·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茶性不平则为荼,荼毒生灵;茶性平、气下行、味适口,方为养人之饮。此间真意,不在博物穷理,而在《道德经》“以身观身,以天下观天下”的返照内求。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