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我喉咙好难受,怎么喘不过气来了……”这是小宇(化名)在家里反复低声求助的话语。那个下午,阳光灿烂,老城区的住宅里,本该传来孩子的欢笑。可没想到,顷刻之间,一个鲜活的生命就在家人面前戛然而止。
会厌炎,一个被视作“普通喉咙痛”的疾病,竟如此猝不及防地将12岁的孩子从家人身边带走。
![]()
小宇的奶奶,在事后泪如雨下:“我以为是感冒,不就是多咳两声嘛,喝点热水就好了,怎么会……怎么会突然就……”这句迟到的追悔,让无数家长心头一紧。
孩子的“喉咙不舒服”,真的仅仅是小问题吗?为什么会厌炎可以短短几小时内致命?他到底还给过哪些求救信号?大人们忽视的那个“看似普通”的症状,你们认出来了吗?
医生在急诊复盘时一针见血:“很多中老年人,尤其是和孙辈相依为命的老人,还没学会识别这种危急信号。其实孩子早就把‘求救信息’递给了大人。”
这个悲剧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医学常识空白?12岁这个年纪,为何会厌炎如此高危?今天,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健康的真相。
![]()
在很多家庭,会厌炎的威胁常常被低估。实际上,会厌炎是会厌部的急性炎症,最典型的并发症就是气道迅速堵塞,形成急性窒息。
据中华预防医学会2022年流行病学报告,12岁以下青少年因急性感染导致会厌炎的发生率,在呼吸道急症中高达11.4%。
医生强调,儿童呼吸道结构本就较成人狭窄,一旦发生水肿,气道闭合只需数分钟。
一项涉及561名儿童的北京协和医院回顾性研究发现,80%以上的猝死病例都在发病后6小时内发生,且多与家长最初的误判有关。
![]()
多数人容易把会厌炎当成感冒,尤其是在疾病初期只有嗓子疼、低烧、轻微声音改变时,极其容易忽视。但“咽喉痛+声音嘶哑+呼吸困难”,三联症出现就是红色警报。
会厌就像“气管门口的守门员”,一旦肿胀,“门”被堵住,氧气无法进入,后果何其严重!其实,小宇在第一次“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时,就已经用力敲响了健康的警钟。
呼吸带有喘鸣声、说话含混、流口水、坐着头前倾——这些并非小题大做,而是气道堵塞的典型暗号。
小宇的例子绝非个案。
最新《中国急性会厌炎临床观察大数据》显示,约67%的家长在孩子出现持续性喉咙痛与发热时,将其归因于普通感冒或咽炎,延误就医。
![]()
为什么会厌炎进展如此迅猛?医生指出,会厌部位血管丰富,细菌感染时水肿来得极快。临床上从“说不清→喘气费力→嘴唇发青→昏迷”只需2-6小时,尤以5-13岁儿童为高发年龄段。
在南京儿童医院近三年监测的275例儿童急性感染性会厌炎中,30%因家人缺乏常识、拖延送医结果抢救不及。家属“大意”背后,其实是医学知识的短板。
此外,一些老人习惯用传统“热水冲一冲”“含凉茶润喉”等土方法,反而加速水肿,极端情况下,吸入性气道阻塞导致窒息几率高达14.7%。
![]()
小宇的奶奶万万没想到,孙子最后难以启齿的“我真的快喘不过气”已不是矫情,而是心力衰竭前的最终挣扎。
与其事后悔恨,不如提前掌握科学识别与急救措施:
学会识别典型表现。除了高热、咽喉痛、声音发哑,如果发现呼吸有杂音(如喘鸣)、流口水(吞咽困难)、张口坐着呼吸、神情异常焦虑不安,务必高度警惕。
早就医不犹豫。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说不清或高烧不退,尤其是2-13岁孩子,原则上应立即送当地有耳鼻喉科或儿科急救资质的医院,且首选平卧位运输,避免刺激。
家庭应急准备。家长(尤其是祖辈)应提前熟悉急诊流程、了解本地开设24小时耳鼻喉或儿科急诊的医院联系方式,关键时刻至少比“喝口热水”等土法多争取黄金抢救5-10分钟。
![]()
科学预防感染。春夏季是儿童呼吸道感染高发期,坚持勤洗手,避免病原传播,规范接种疫苗(如流感嗜血杆菌b型Hib疫苗),可极大降低发病率。
反复教育家庭成员。不以成人标准看待孩子求助,而要相信孩子的身体信号。一旦孩子明确反复诉说“呼吸不舒服”,即使无其他明显症状,也该重视到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