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参加亲子活动时,常有家长疑惑:“我家娃不爱跟人玩,是内向还是有别的问题?” 其实自闭症从不是 “突然降临”,它的信号藏在孩子吃饭、玩耍、互动的点滴里,只是容易被 “孩子还小”“性格就这样” 的想法掩盖。这些信号不是 “怪癖”,而是需要家长及时捕捉的成长提醒。
为啥这些信号容易被漏判?一来孩子发育有早有晚,比如有的娃 1 岁多不开口,家长觉得 “大了自然会说”;二来很多人对自闭症的认知只停留在 “不说话”,却忽略了社交、行为上的隐性异常。只要多留意日常细节,就能早发现这些藏在生活里的 “提示”。
![]()
身心出现这 6 个表现,别轻易忽视
对外界呼唤 “无动于衷”:在孩子身边喊他名字、用玩具吸引他,他却像没接收到信号,要么盯着地面发呆,要么只顾着摆弄手里的小物件。和人交流时几乎不抬头对视,哪怕家长蹲下来凑到他眼前,眼神也会快速躲开,很难有超过 3 秒的目光接触。
语言表达 “跟不上节奏”:2 岁多还不会说常用称呼(比如 “爷爷”“阿姨”),3 岁后依然只能说单个字(比如 “吃”“玩”),不会组合成短句。或者只会机械重复动画片里的台词、别人说过的话,不会主动表达需求(比如渴了不会说 “要喝水”,只会拉着家长往水杯方向走)。
依恋固定物品,抗拒亲密接触:出门必须带着某件旧玩具、小毛巾,甚至破旧的袜子,吃饭、睡觉都不离手,一旦被拿走就会大喊大闹、情绪失控。家长想抱他、摸他的头时,会立刻挣脱,甚至用手推开,很少主动凑过来求抱抱。
![]()
重复刻板动作,难以转移注意力:经常长时间拍手、原地转圈、踮着脚尖走路,或是把积木、绘本按固定顺序摆了又拆、拆了又摆,一旦顺序被打乱就会烦躁。还会对着转动的风扇叶、闪烁的霓虹灯看很久,哪怕家长用有趣的游戏、好吃的零食吸引,也很难让他转移视线。
对环境变化 “极度敏感” 或 “反应迟钝”:换了新的幼儿园、家里家具挪动位置,就会哭闹不止、不肯适应;对吹风机、洗衣机的声音,或是强光、刺鼻气味特别排斥,一听到就会捂住耳朵、躲到角落。但对摔倒、磕碰的疼痛却很迟钝,比如不小心撞到桌子,只是摸一下就继续玩,不会哭闹。
不会主动社交,拒绝模仿他人:在游乐场里从不主动找小朋友一起滑滑梯、玩沙子,别人来邀请他时,会立刻跑开。家长教他做简单的动作(比如挥手说 “再见”、做鬼脸),他不会跟着模仿,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对周围人的活动完全不感兴趣。
![]()
发现异常后,这样做才对
首先别焦虑自责,自闭症和家长的照顾方式无关,也不是孩子 “故意不听话”,这是一种需要专业干预的发育差异。发现信号后,千万别强迫孩子 “改正”,比如硬逼他对视、说话,这样只会让他更抗拒社交。
核心步骤是及时找专业评估:可以带孩子去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儿科,医生会通过观察孩子的互动、游戏表现,做专业测评来判断情况。早干预不是 “纠正” 孩子,而是根据他的特点,帮他提升沟通、社交能力,让他更好地适应生活。
另外,家长可以多记录孩子的异常表现,比如 “每天固定转圈半小时”“对吹风机声音特别敏感”,给医生评估时提供参考。平时多陪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比如一起搭积木、读绘本,在互动中慢慢引导他表达,不用急于求成。
![]()
自闭症孩子只是用独特的方式认识世界,他们的成长不需要 “强迫改变”,而是需要 “理解和支持”。只要早发现、早干预,再加上家长的耐心陪伴,他们也能慢慢学会沟通、融入生活,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