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新书《图解传统服饰搭配》已上线,请多支持
经过一个国庆中秋假期,故宫百年展的排队热情丝毫没有退却,甚至有媒体以“排队七小时”“排队9小时”为标题,这样的观展热情反而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潮流热点。而这个看似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推出的特展,实际上从皇家宫殿建设开始算起,我们已经排了619年的队——从明朝排到了清朝,从王朝排到了共和,排到了它为人民开放的每一天。这恐怕也是本次特展“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的策划意义所在吧!
![]()
“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大展于2025年9月29日开幕,9月30日至12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于午门正殿及东西雁翅楼展厅举办
![]()
据媒体报道故宫百年展排队长达9小时
1
从皇家禁苑到人民殿堂
一座博物馆的百年转身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第二年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然而他依然居住于紫禁城北部内廷,保留帝王尊号。紫禁城,“紫”是天帝居所,“禁”是皇家禁苑,时代的风云看似变幻,却未能真正打碎皇家宫殿构筑起来的屏障。1914年,古物陈列所宣告成立,开始进行展览开放和文物库房建造事宜,这个拿着一枚木质印章的机构撬开了紫禁城封闭的门缝。
![]()
民国时期东华门及“古物陈列所”牌匾
![]()
古物陈列所全图,约1930年代
时钟悄然拨过十年,彼时的中国却未能如愿迈入新时代,紫禁城反而不得不面对内部清室的盗宝和复辟图谋、外部军阀的混战和图谋霸占。在这样动荡无常的局势之下,临时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深感前途未卜,为了能让紫禁城从一座皇家私邸彻底变成一所公共博物馆,1925年9月29日善委会毅然决定成立“故宫博物院”,并且将开幕典礼定于十几天后的10月10日。自此,开启了故宫人“百年守护”的序章。
![]()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建院(北门情形)
![]()
1925年 清室善后委员会封条
由于筹备仓促,第一天的故宫博物院仅开放了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等,甚至匆忙得连展区文物清点都没有做完就对外开放了。但开放的那天,也是如百年后这般人头攒动,当时十分稀罕的汽车被堵在路上难以动弹,展厅的栏杆也被挤断,参观结束后光人们挤掉的鞋子就捡出来两大筐。头天的参观人次达到了六万,下午2点才举行的开幕仪式人们提前6小时就等在宫门外了。当时的一篇参观记中写道:“数千年宫殿尊严,昔为梦想所不可得到者,今略破悭囊,即允吾人昂首阔步,眺望谈笑于其间”。从那天开始,”紫禁城“成了”故宫“,巍峨宫殿与古物藏品也不再是皇帝的私产,而是时间留给中国人的礼物。
![]()
1925年10月10日,遵义门内拥挤的参观人群
![]()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建院当天的参观者
![]()
故宫博物院创建时的全景
![]()
左:1925年故宫中路平面图;右:2025年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
2
从宫廷叙事到中式美学的升华
文创IP的领跑者
如今的故宫,早就超越了一般博物馆和文化艺术空间,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与辨识度的文化IP之一。它不再是抽象意义上“时间的礼物”,而是成为了真正的不断上新的“文化创意礼物”。
2010年11月,“故宫淘宝”微博上线,故宫开始运用微博宣传网店及原创产品。不过此时的文创市场才刚起步,故宫淘宝的微博开通的前几年并没有在互联网上引发较大关注。2013年“朕知道了”“朕就是这样汉子”纸胶带火爆出圈;2014年“故宫淘宝”公众号《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文章阅读量迅速破10W+,让故宫文创意外解开了流量密码,从此走上打造皇帝主子们、皇帝妃子们及历史人物的反差萌路线。
![]()
2010年“故宫淘宝”微博上线
![]()
2014年公众号文章《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让“故宫淘宝”有了第一次10W+
![]()
故宫文创早期的“当家”产品
然而此时的故宫文创却很难说到底是在做故宫IP还是紫禁城IP,是文化创意还是宫廷周边。难道就这样让先辈们的努力在网络流量的裹挟下只为话题而服务吗?2016年三集文物修复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映,豆瓣评分甚至超过此前现象级的《舌尖上的中国》。
![]()
![]()
![]()
文物修复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
《我在故宫修文物》豆瓣评分高达9.4,获豆瓣站内2016评分最高纪录剧集第四位
如果说反差萌的宫廷叙事旨在打破大众对故宫的刻板印象,那么后续一系列文化节目便是带着年轻人一铲一铲地挖掘故宫浩如烟海的文物资源与建筑美学。很显然,故宫的“野心”不仅仅只在于做故宫IP,更想做文物保护的IP、文脉传承的IP、文化创新的IP。就像联名的“周大福故宫系列”一样,设计不再困于某一位帝王的故事、某一件文物的仿制、某一面宫墙的色彩,而是从故宫诸多藏品中提取堪称文化共性的设计基因,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不让文创产品仅是浏览观展的纪念品,更要是文化生命的接力棒。
![]()
![]()
![]()
周大福故宫系列
3
从生活俗物到吉祥意象
文化DNA的时尚显影
说来巧合,“周大福故宫系列”选中的原型和今年春晚logo是同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的典型意象——如意。“如意”作为文化符号源远流长且形式繁多。既可成器,亦可成纹;可供于高庙,亦可缀于烟火,是深契中华文化DNA之中的艺术符号。但就是这么一个极富艺术生命的文化符号,溯源起来却也曾是个生活中的平凡俗物——痒痒挠。
![]()
日本奈良正仓院藏玳瑁如意
![]()
唐孙位《高逸图》中的如意爪杖
痒痒挠是如何成为“如意”的?名称溯源来看:“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但仅是如此,怕是说服力不足,更需要连续不断的文明积累,每一代人都在俗物上叠加一层或诗意或神性的表达,最终促成了丰富的寓意和形制。如意便是搔抓脊背的“爪杖”而来,又成为魏晋名士清谈闲适的身份和气质代表,与传入中国的佛教“阿那律”不谋而合,逐渐成为了制作精美的艺术品。作为非实用品的如意头部有灵芝形、心形、团花形等,便又剥离实物与云雷纹、涡卷纹、卷草纹合流发展成为了饱含美好祝愿的吉祥纹样。
![]()
法门寺地宫出土如意
![]()
茅一相《欣赏续编》中收录了顾元庆的“大石山房十友”,其中“直友”为铁如意,谓其“曲则不揉,俯而不俛……直道事人”。
![]()
![]()
![]()
乾隆帝的各种行乐图中,他手持各种如意的形象“出境”
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里有一条叫做“形必有意,意必吉祥”,要做到这点却不是像小学生做语文阅读理解一样随便写上几句中心思想,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惯性,它将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谐音暗喻等与宫廷装饰、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和大多数吉祥意象一样,如意纹也会和其他寓意美好的纹样集合祝颂。比如,四个如意纹组合,称“四合如意纹”,但也有不同的组合形式,有的是交织如缠枝,有的则是聚合如祥云,对称与曲线可以构建出装饰感极强的韵律之美。
![]()
元代如意云纹金盘
![]()
明嘉靖剔红风调雨顺云龙纹菱花式盘
![]()
![]()
四合如意纹锦
“周大福故宫系列”里就有屡屡看到“四合如意纹”元素,可见设计师对此的偏爱。周大福的“四合如意云纹”轮廓如方似圆,整体多重对称,外沿波状起伏,整体如一朵盛开的花朵。“万华如意”款还在纹样中心另设一层可转动的八芒星,与外围纹饰相合宛如花蕊,层次分明,密而不乱。“万华如意”的戒指款还可以与手镯款连接成为“戒镯”,手镯上的单个如意与戒指的四合如意相互呼应,完美搭配更多场景造型。
![]()
“万华如意”足金镶钻珐琅手镯、戒指、耳饰 / 周大福故宫系列
所谓文化DNA,它是从血脉而来,很难通过后天短暂的突击课程习得,就像许多吉祥纹样你说不上来具体代表了什么但又能接收到美好寓意。而时尚设计需要传承的便是这份文化DNA,而不是一味追求颠覆与打破。
![]()
“万华如意”足金镶钻珐琅项链 / 周大福故宫系列
![]()
![]()
![]()
![]()
云肩、项圈、如意锁、背云等元素,是画家在仕女画中带有一定想象色彩的美好设计
4
从宫廷造办到民间匠作
非遗技艺的美学灵魂
如果说美学设计赋予了形态的“皮毛”,吉祥寓意注入了文化的“血肉”,那么精湛的非遗工艺则是实现其艺术价值与永恒魅体的灵魂所在。故宫IP之所以历久弥新、故宫守护之所以百年传承,库房里的物、账册上的名都只是历史的笔记,唯有活生生存在过的人、以及一代代故宫人为此所付出过的努力才是不停歇挑动的脉搏。当“非遗”成为热词,人们反而忽略了它“非”在哪里、有“遗”在何处?全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遗”,与“物质遗产”的差异就在于人的参与、人的传承,还有人的变化。有“人”的遗产才可叫做活态“非遗”,失去“人”的遗产只是史书冰冷的注脚。
清廷覆灭后,不少宫廷匠人涌向民间,极大地提升了民间金银细工的技艺水平。但这些匠人没有再做宫廷的器物,反而将高超的手艺运用在当时东西方冲击融合下的许多工艺品,并由此绽放出全新的工艺生命。不同的技艺可以比作交响乐中不同的乐器,组合使用就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乐器。
如“花丝”是将贵金属拉成细丝后拧编成不同造型的工艺,在宫廷中使用比较单一,但周大福将其用在小件黄金饰品上,不仅塑型层次分明,并且可以在有限的重量下呈现出更为细腻立体的造型美学。“镶嵌”传统上喜欢使用大粒随形的宝石,与现代消费者会有不小的预期差异,周大福则通过考量不同位置的表现效果,使用更多样的镶嵌手法,在方寸空间中塑造出古朴而时尚的美学效果。
![]()
明代万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通体使用花丝技艺
![]()
明梁庄王的金镶宝石绦环,镶嵌有多种随形宝石
![]()
![]()
![]()
周大福故宫系列综合运用多种金银细工技艺,镶嵌不同材质宝石,让传承与创新同辉
“珐琅”之名会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传统上是在经过錾刻、捶花的贵金属表面罩透明或半透明的珐琅釉,通过金属表面凹凸来表现珐琅釉的浓淡,这种工艺天生带有匠心巧思。近代民间偏爱低温珐琅,因为操作简单易做,而周大福选用的是宫廷器物中常用的高温珐琅,烧制温度需要达到800~900 ℃且反复多次才可以确保珐琅釉与黄金基材充分融合。这个烧制温度已经非常接近黄金的熔点,工匠需要精确控制温度和时间,并在每次烧结后反复查验,才可确保既不影响造型又耐久牢固,在黄金饰面营造出宝石般的质感和色彩,可增添更丰富的细节和光泽。
![]()
![]()
“万华如意”的红色部分采用高温珐琅工艺
使用非遗技艺,不应落入堆砌名词和累积工时的窠臼,而是要像乐团指挥一般了解每一件乐器的音色和每一位乐手的特色。掌握技艺的匠人也不应仅仅作为实现设计师图稿的“工具”,而是将作品作为设计师与匠人共同完成的乐曲。设计师让美学符号不再是风雨中落灰的木构件,非遗匠人也让设计图稿不只是3D打印建模,而是驱动产品美学实现、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核心动力。它们与设计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周大福产品的文化深度与品质高度。这背后,是对匠人精神的敬畏,也是对文化自信的当代践行。
结语
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是文化遗产社会属性的转变;从故宫IP到周大福产品,是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商业品牌通过与文博机构合作实现从"文物活化"到"美学再生"的升华,这种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文化符号与当代审美相结合的创新实践,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案例,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时尚话语体系,让世界看到东方美学的当代价值与无限可能。
当我们在周大福的珠宝中看到花丝镶嵌的精湛、感受到如意纹样的优美、体会到吉祥美好的寓意时,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件珠宝的诞生,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或许正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体现——让传统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位置,让历史在当代创造中延续生命。
本文完
作者 | 春梅狐狸
![]()
* 最近的文章 *
(点击封面图片可跳转至文章页面)
春梅狐狸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笔者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图解传统服饰搭配》,请多支持
如果喜欢 ❤ 记得关注
(小红书搜索“大尾巴阅读室”可解锁更多碎片感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