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浦创卡提供全周期陪伴式服务,在中心城区提供“零租加速营”等创业服务,让我们从‘想创业’到‘能创业’。”
“期待参与黄浦区组织开展的内容创作大赛,希望我们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见。”
——这是来自高校学子的真实声音,也是“青春筑梦 燃创黄浦”2025年黄浦区公共创业服务进校园系列活动直面的一道命题。
11月起,由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黄浦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全程指导,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淮海中路街道办事处、小红书种草学联合主办的创业实训营系列活动,走进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和上海体育大学五所高校,以新媒体内容创作为切口,为超过500名青年学子搭建起从“意识到能力”、从“课堂到市场”的成长阶梯。
![]()
![]()
![]()
从“活动”到“机制”:
创业服务不再“一次性”
“我们不只是来办几场讲座,而是希望建立起一种可持续的服务生态。”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党支部书记战旗如是说。
在实训营中,小红书种草学明星讲师潘小双、杨娜、火一等行业大咖,结合十余年从业经验,围绕“种草,第三种营销范式”等主题展开深度分享,涵盖内容创作、账号运营、营销逻辑等核心知识点。黄浦人社部门老师带来了“黄浦创卡”政策解读,以及创业项目孵化、注册指南等支持。这些都获得学生们点赞:“满满的细节和经验,收获很大。”
![]()
![]()
![]()
![]()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就业促进中心负责人吴华丹坦言:“根据我们近期开展的一项调研,大部分同学都需要实习经历为求职、创业做准备。过去我们缺少渠道,常做一些‘无用功’。现在,实训营让我们有了方向——不仅拿到了黄浦区即将开展‘互联网+’内容创作大赛的第一手信息,也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社部门获得创业、就业相关的信息和资源。”
而更具深远意义的一步,发生在结营仪式上——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党总支与上海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签署了党建结对协议。这意味着,黄浦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从“办一场活动”走向了“建一种机制”,创业服务从“短期联动”迈入“长期协同”。
![]()
![]()
“星推官”上线:
让政策在高校“活起来”
结营当天,华东理工大学创业梦之星冠军团队负责人唐宇杰、华东师范大学创业私董会名誉主席孙鹏、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负责人张文闯、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就业促进中心负责人吴华丹、上海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创研工作室负责人司子洋接过“校园星推官”聘书,他们将肩负政策宣传、资源对接、创业引领三重使命,成为连接政府、企业与学生的“青春桥梁”。
“我们会主动了解各类创业创新或创作大赛的信息,以及各项实习机会、创业政策,帮助同学们抓住更多可能改变自己的机会。”司子洋正筹备组队走进黄浦调研、选题,为参与黄浦区即将举办的“互联网+”内容创作大赛做好准备,“这次,我们要用自己的视角、发挥自己的创意,讲述黄浦故事。”
实训营带来的还有思维方式的转变。唐宇杰说,高校创业者普遍缺少资金,首先想到的是找投资人,但很少有机会和他们面对面深入交流。通过实训营,他了解到政府推出的众多创业扶持政策,例如黄浦区推出的黄浦创卡,能够为高校创业者提供场地、资金等支持。“未来,我会做好‘星推官’和‘宣传员’,让这些政策在校园里‘活起来’,把‘希望与投资者面对面’等创业需求传出去。”
一位参与组织的高校教师感慨:“黄浦区为学校带来的不仅是政策红利,更是真实的成长路径。”
![]()
![]()
![]()
![]()
黄浦人社部门工作人员与高校学子面对面沟通
当创业服务从“进校园”走向“驻校园”,当学生从“参与者”变为“共建者”,一场关于青春梦想与城市活力的化学反应,在黄浦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上悄然发生。黄浦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整合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资源,让更多青年学子在这里“创业有支持、就业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成就青春与黄浦的最美双向奔赴。
记者 / 宋梅
编辑 / 刘韫文
图片 / 区人社局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