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门诊最后一个号,是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性,体检单已经拿了三个月,直到这次胃不舒服才拿来让我看看。他递给我体检报告时语气轻描淡写:“医生,
没什么大问题,就是这个写着‘慢性浅表性胃炎’,应该不严重吧?”我接过报告时,眼神却停在了四个字上——“肠上皮化生”。这一刻,我知道,麻烦可能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
![]()
肠上皮化生,是胃黏膜在慢性刺激下发生的变化,胃本来是分泌胃酸和消化酶的环境,但当炎症长期存在,胃黏膜逐渐“适应”不了,就开始变成类似肠道的结构。
这个变化听起来像是自我保护,实则是一步步走向病变的陷阱。它意味着胃黏膜丧失了原有功能,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癌变潜力的细胞结构。
在临床中,体检报告上出现“肠上皮化生”这四个字,常常被人忽略。很多人看到“慢性胃炎”就放松警惕,认为不过是胃酸多一点、吃点药就好。但真正让医生夜不能寐的,是这个小小的附注。
它是胃癌前病变的信号之一,在《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年版)》中被明确列为高危病理改变。
![]()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病人:去年查出“肠化”,医生建议半年复查胃镜,他嫌麻烦没去。今年再查,已经发展成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离胃癌只差一步。
这不是个例,而是一种趋势。根据《中华医学杂志》2021年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全国范围内接受胃镜活检的慢性胃炎患者中,约有26.7%存在肠上皮化生改变,其中约12%的患者在3年内进展为更高级别病变。
胃癌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它往往经历一个从胃炎、肠化、异型增生到癌变的过程,这个链条在医学上叫做Correa级联反应。
每一段都像是预警灯闪烁,但很多人直到最后一刻才发现那不是灯,是火。特别是肠上皮化生,已经走到了这条路的中段,再不管理,很容易越过回头的关口。
![]()
有患者问我:“医生,我也没感觉胃疼啊,怎么会有这么严重的事?”这恰恰是最可怕的地方。肠上皮化生大多数没有明显症状,
部分人可能有轻微的胃胀、早饱、反酸,但这些表现和普通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几乎一样,根本不会引起重视。它就像藏在地毯下的裂缝,表面是整洁的,底层已经开始坍塌。
那位中年男患者胃镜下发现的是弥漫型肠化生,活检结果提示中度异型增生。我们立即安排了进一步检查,并转入消化内镜中心随访治疗。
幸运的是,他还没有跨入癌变那一步。但我忍不住想,如果他不是因为胃不舒服来就诊,而是继续忽略这四个字,半年、一年后会是怎样的局面?
![]()
从病理角度看,肠上皮化生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完全型类似小肠结构,尚属低危;不完全型则近似结肠结构,更易发展为癌前病变。
不完全型肠化生的进展风险是完全型的3到5倍。但常规体检报告并不会告诉你是哪一型,只有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才能判断。一旦报告中提到“肠上皮化生”,即使没有进一步说明,也不能掉以轻心。
这不是恐吓,而是基于长期临床观察得出的教训。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9年中国癌症统计年报》显示,胃癌是中国发病率第二、死亡率第三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超过40万。
而在确诊的胃癌患者中,超过70%在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但到了晚期,这一数字骤降至20%左右。
![]()
体检单上的“肠上皮化生”就是早期预警的一道闸门。拦得住,命就留得住。拦不住,就会滑入那个我们最不愿面对的深渊。很多人以为体检是安心的过程,殊不知真正有用的,是看懂报告单背后的含义。那些不起眼的小字,才是真正的命门。
治疗方面,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处理策略不一样。轻度、局限型的患者,定期胃镜复查、根除幽门螺杆菌、调整饮食结构、戒烟戒酒是基础。
对于中重度、广泛型,尤其伴有异型增生的,很多时候需要进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下剥离术(ESD),直接切除病变区域。不能再用吃点药、养养胃去应付。
根除幽门螺杆菌依旧是干预肠化过程的核心措施之一。《中华消化杂志》2020年发表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
![]()
在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中,约38.5%在两年内肠上皮化生有不同程度逆转,提示早期干预仍有希望。但一旦进入重度肠化甚至异型增生阶段,逆转的可能性显著下降。
我常说,胃病不是病,拖成癌才是命。体检报告不是拿来收藏的,更不是安慰剂。那些你忽略的术语,医生却可能看了几十年。你不觉得它危险,是因为你还没看到它的尽头。可我们见得太多,见得太多,就不愿再看到。
就诊建议上,所有肠上皮化生患者都应按照病理分型、病变部位和范围进行风险分层。一般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胃镜,
并结合染色内镜或窄带成像技术进行精准观察。若伴有家族胃癌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史、长期萎缩性胃炎等,应纳入高危人群定期随访管理。
![]()
我还记得十年前一个老患者,第一次体检查到肠上皮化生时就非常紧张,我们帮他做了全面评估,根除幽门螺杆菌,坚持每年复查,十年过去,病灶稳定无进展。那是我最想看到的结果。不是所有病变都注定恶化,但无视它,让它恶化的几率陡然上升。
医学不是宿命,是管理,是选择。体检不是走过场,而是一次重启健康认知的机会。胃镜不是折磨,
是一次把命运从悬崖边拉回来的机会。肠上皮化生也不是判了死刑,而是给了你一次提前布局的机会。
很多人问我,医生,这四个字到底危险在哪里?我会说,它危险的,不是病变本身,而是你以为它不是病。
![]()
它危险的,是它常常不痛不痒,却默默逼近终点。它危险的,是它被写在报告单的角落,却决定了三年后的命运。
我们必须承认,医学不是万能的,但早发现,早干预,确实能改变太多轨迹。别让那四个字,在你忽略之后,成为你人生中最沉重的后悔。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年,北京).中华消化杂志,2022,42(6):361-370. [2]刘春玲,王素梅.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病理演变及临床意义[J].中华病理学杂志,2021,50(3):195-199. [3]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中国癌症统计年报[R].国家癌症中心,2021.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