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刘穆之没有病逝,刘裕北伐也不会成功,因为年纪太大了。刘裕已经到了垂暮之年,能顺利当上皇帝已是万幸,刘裕已经达到了极限。
![]()
417年,得知刘穆之病逝,刘裕心急如焚,胆战心惊,赶紧从关中回来。刘裕这次回来,葬送了一万多精兵悍将,关中得而复失,为赫连勃勃做嫁衣。
刘裕回到江南,关中将领立刻内斗,损失惨重。420年,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南朝宋。422年,刘裕准备再次北伐,旋即因病重而驾崩,无缘收复中原。
416年,刘裕北伐,晋军所向披靡,很快夺取了关中,灭亡“后秦”。那么,为何刘裕不能继续作战,横扫北方,统一中原呢?有人说,是因为刘穆之病逝,后方不稳定,刘裕必须回来,他运气不好。
那么,刘穆之若是活着,刘裕就能取得成功吗?答案是否定,就算刘穆之没有病逝,刘裕也一样会到江南,他北伐不会取得成功,因为不具备这个条件。
刘裕为何从关中回来?原因众多,但最关键还是自己年纪太大了,刘裕没有时间继续打仗,一旦自己遭遇不测,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基业瞬间就会崩溃。
417年,刘穆之病逝,享年58岁,刘裕也已经56岁。魏晋时代,56岁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个长期征战沙场,喜欢冲锋陷阵的武将而言,已经千疮百孔,到了垂暮之年。
56岁年纪,刘裕还有底气继续北伐吗?答案是否定,一个很简单道理,刘裕虽然掌握大权,但并不是皇帝,而是一个大臣,他输不起。
![]()
刘裕北伐关中,消灭“后秦”,北魏长孙嵩看得很清楚:“刘裕是想通过北伐树立威望,便于回江南取代司马家,自己当皇帝,他不会久留关中。”
刘裕回到江南,就是为了当皇帝,这与刘穆之是否病逝没有必然联系。刘穆之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徐羡之就可以取代他地位,帮助刘裕稳住江南。
刘穆之为何病逝?与刘裕关系很大。刘裕率兵出征,拿下洛阳,派使者王弘回到江南问刘穆之:“为何朝廷的九锡还没到?”刘穆之羞愧难当,不久病逝。
刘穆之并非刘裕回江南的关键,刘裕有自己的苦衷。刘裕已经很老了,弟弟刘道规病逝后宗族也没啥人才,刘义符、刘义真、刘义隆这几个儿子,年纪最大也才13岁,且没啥威望。
宗族、儿子都不行,一旦刘裕遭遇不测,不管是战斗中阵亡还是因为别的原因在北伐途中病逝,整个刘氏根基立刻就崩塌,因为没人能接管这个摊子。
刘宋的根基究竟多弱呢?422年,刘裕病逝,刘义符继位。结果呢?刘裕尸骨未寒,他自己选择的4位辅政大臣就处死刘义符、刘义真,谢晦甚至连刘义隆都想除掉。
![]()
56岁年纪,是刘裕过不去的一道坎,他没有时间了。关中情况复杂,对手赫连勃勃才37岁,北魏的拓跋嗣才27岁,而且都是一代雄主,刘裕岂能轻易获胜。
刘裕继续北伐,意味着什么?具备北伐的条件,也得休养生息一两年,这时候刘裕已经58岁,压力更大。赫连勃勃的胡夏,刘裕也许能击败,但想消灭也做不到。
至于北魏,实力与东晋旗鼓相当,刘裕岂能打得赢?刘裕的却月阵,依托水师协助情况下,击退长孙嵩的骑兵,不意味着就能拿下北魏。
都知道,北魏强大,不只是表现在鲜卑骑兵上,而是连续出现三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其中,拓跋焘14岁在危难之中继位,然后立刻御驾亲征,与柔然骑兵展开血战,也是罕见的雄主。
胡夏、北魏,不是此时的刘裕可以消灭得了。刘裕非要北伐,则一定会陷入持久战,但时间在赫连勃勃、拓跋嗣这边,更别说拓跋嗣还有一位强悍的儿子拓跋焘。
持久战、拉锯战,刘裕很难取得进展,而自己年事已高,儿子又没什么威望与能力,一旦遭遇不测,谁来接管基业?刘裕不是皇帝,一旦自己出现意外,就什么都没有了,刘义符等只能任人宰割。
![]()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寒门刘裕奋斗了一生,在门阀盛行的东晋脱颖而出,已经非常了不起。至于继续北伐,刘裕做不到,他已经没了时间,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取代东晋,则整个刘氏都会跟着遭殃。
刘裕从关中返回江南,无非就是为了称帝,而之所以这么着急称帝,也是因为年纪太大了。如果刘裕年轻20岁,刘穆之是否病逝,都不影响他留在关中,继续北伐,他有是时间跟赫连勃勃、拓跋嗣斗。
岁月不饶人,刘裕36岁才开始创业,儿子年纪太小,家族没得力人才,灭亡后秦就是他的上限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