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邱世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导,南航书画研究所所长,西泠印社社员)
![]()
注:《徐无闻先生的金石学研究》是大印学(4)——金石学史与篆刻学入选论文,刊于《东方艺术》杂志11月版。
![]()
![]()
提要:本文对学者、艺术家徐无闻先生金石学研究作了梳理。徐无闻先生从小受到高人易均室等指导而攻金石学,为“早熟”型的学者,起点甚高,成果斐然,著述甚丰。涉及面相当广泛而又有独特的治学方法,将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在考证、鉴赏、评价等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尤其在书法、篆刻理论方面,金石学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一种治学方法。“徐无闻精神”在金石学研究中不可或缺,更需要弘扬光大,激励后学。
关键词:早熟型学者、著述丰富、博雅、金石学、徐无闻精神
Mr. Xu Wunwen's research on epigraphy
By Qiu Shihong
Abstract:This article provides a review of Mr. Xu Wuwen's research in epigraphy and numismatics. Mr. Xu Wuwen was a precocious scholar who was guided by masters such as Yi Junshi since his childhood and devoted himself to the study of epigraphy and numismatics. He started at a very high level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with a larg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His research covered a wide range of areas and he had a unique approach to scholarship, integrating academic research with artistic practice, and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areas such as verification, appreciation, and evaluation.Especially in the theories of calligraphy and seal engraving, epigraphy and numismatics played a significant supporting role and provided a method of scholarship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he "Xu Wuwen spirit" is indispensable in the study of epigraphy and numismatics and needs to be carried forward and promoted to inspire future scholars.
Keywords:Precocious scholar;Rich in writings;Erudite and refined;Epigraphy;The Spirit of Xu Wuwen
一、总论:徐无闻金石学上的高起点
徐无闻(1931——1993)与金石学关系密切,是其学术与艺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师承渊源看,徐无闻自幼受父亲、金石书画家徐寿教导,接触并研习金石书画,为其金石学基础奠定了根基。15岁起师从潜江易均室(忠箓、稆园)等前辈,易氏丰富的藏印、藏书及金石收藏,被沙孟海《沙村印话》称誉为“世间不可无易均室”!在易均室、周菊吾等老师的诱导下,进一步推动其金石学素养的迅速积累。学习诗词、篆刻、文学等诸多知识,尤其是鉴定书画、收藏、古玩、拓片等方面的启蒙,都离不开易均室的悉心指导,而且在1948年易均室致信徐无闻(嘉龄)时就教导说:
治金文甲骨,仆所获专在文字六书中。明其文由意生,意由事起。太古之事物,皆出自然之演进,与科学正合。逮后世变迁而转昧其初意。今细绎其初意而精诣之,究其例法,则世间无不可解说之文字。若能更多读三代古籍,以相发明,斯痛快不可言喻。于此乃叹发掘之功,远不及文字本书之可贵矣。至其例则不可缕指,容当晤语。[1]
这更是对17岁的徐无闻的金石学启蒙!从文字入手,探索本意,有所发明而后已。其中的细节,可看易均室选拓、徐无闻类次的《锦里篆刻征存》、徐无闻所整理出版的《易均室藏印》、徐立陈龙海整理出版的《易均室书札》等。1952年易均室致信林山腴说到:
益生(徐寿)有令子曰永年(徐无闻),年仅弱冠,其好学天性胜流辈,其艺事于锦里将来不能不让此人出一头地矣。[2]
易翁对21岁的徐无闻(嘉軨、嘉龄、永年)致“好学天性”的夸赞,并非无由。从徐无闻20岁左右的《守墨堂读书笔记》等资料来看,苦都博览,手拓题跋等习惯早就异于同侪。易先生的雅量学欧阳修之于东坡“让他出一头地”,并让17岁的徐无闻作《论画绝句》之序。1953年易均室致信徐寿(无闻之父)时又说到:
永年昨送牙印至,足见精意奏刀,后起之秀,成都实无二人。凡文章、艺术皆须卓识,锦里篆刻向不出夔、剑而关,永年则以友天下之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矣,此岂可毋称道耶?题款四行,错落得汉人摩崖法。此种唯陈种榆独步一代,今且骎骎欲度骅骝矣。[3]
这里对徐无闻的篆刻及其理论研究相当赞赏并对篆刻之边款极为赞赏,并且预言徐无闻是“开川西风气”之人,三十年之后果然验证斯言之准确。
![]()
图1:徐无闻印“龙集成辰”及边款
![]()
图2:徐无闻印“老子其犹龙邪”及边款
在学术研究方面,徐无闻“博通训诂及金石文字之学”,于古文字考辨造诣尤邃,是当代金石学领域的行家里手。他在文字学、碑帖考证等与金石学紧密相关的领域均有深厚积累,被称为“全能型”学者,代表了学者型书家的典型形象。
在学术成果上,徐无闻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体现于多部重要著作。他曾担任《汉语大字典》编委,并担任字形组组长,主持《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编写,主编《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甲金篆隶大字典》《殷墟甲骨书法选》等,校理杨守敬纂辑的《寰宇贞石图》等,指导研究生黄任重《重刻重缀石鼓文》等,并对泰山刻石进行了专题研究,这些成果均是金石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为古文字与金石学的传承及现代研究提供了关键资料。可以参考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徐无闻论文集》《徐无闻藏金石集拓》《与古为新——蜀中四家收藏徐无闻作品》《徐无闻批准唐人万首绝句》等著作。
此外,其书法、篆刻艺术亦与金石学相辅相成。他精于篆法,上溯甲骨金文,所作篆书法度谨严;篆刻则“植根在篆籀”,以金石文字为根基,追求“立意不徇俗,风规自可高”的艺术境界,将金石学修养融入创作实践,形成端穆劲健、精淳清雅的独特风格。徐无闻利用自己书法、篆刻、绘画、诗词等的长项,从小(早熟型)就对“黑老虎”拓片非常感兴趣喜欢题跋,最早可见者15岁题砖铭、铜引等。凡钱币、镜铭、砖铭、砖纹、青铜器铭、砚铭、碑刻等,无不亲自锤拓,并与豪友互换,各富收藏。此刻见《徐无闻书法集》《徐无闻作品民间收藏集》《玉局村舍印存》等。
![]()
图3:徐无闻跋汉镜拓
![]()
图4:徐无闻跋《汉宴饮图》砖拓
2020年《大学书法》专题“时代名师——徐无闻”,数位弟子对徐无闻的学术、艺术、教育等方面作了全面的介绍和评价。
2023年《西泠艺丛》“徐无闻书法篆刻研究”专题,部分弟子和再传弟子对徐无闻的书法、篆刻创新作了重新研究和评价,全面展示出徐无闻书法篆刻方面的精深造诣。
2023-2024年在成都婢家美术馆连续举办“行云流水——徐无闻师生笔墨艺术展”、“造极——沈尹默、谢无量、徐无闻书法艺术展”,社会影响巨大。
2024年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铁笔丹华——谢磊明、方介堪、徐无闻篆刻艺术展”,展出篆刻、金石文物数十件,引人注目,影响深远。
2025年8月将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燕蜀交谊--启功、徐无闻学术、艺术特展”,必然使学术界、艺术界和教育界、收藏界大开眼界,带来更新的审美感受。
综上,徐无闻在金石学领域的师承、研究及艺术实践,使他的学术触角更为宽广,理论研究获得长足进步。因其综合影响,使其成为20世纪巴蜀文化及中国金石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2024年拙文《徐无闻金石题跋研究》刊发于《西泠艺丛》,篇幅较长,有着详细介绍和评价,兹不赘述。
二、分论:徐无闻先生涉及金石学的著作
这里主要介绍和评价的徐无闻与金石学有关的著作,言简意赅,为研究的学人提供一些有益的资料。徐无闻先生涉及金石学方面的著作及其理论如下:
1.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此书曾获得四川社科奖。徐无闻先生主张收集最新出土文字,认为:“研究文字学,不论是理论的探讨,还是文字的考释,都需要以整理字形资料,编纂工具书为基础”,并在序中说明:“本书收列的字形,就时代而言,从殷代到西晋,大约一千五百年;就字体而言,从甲骨文到隶书,基本反映了现代汉字以前的演变过程;就取材而言,新资料将近一半。全书共收字头六千九百三十个,形体四万零五百二十七个,与同类型的书相比,算是很丰富的了。”[4]由此可见其文字选编的价值。这里特别说明,这部著作最早收入中山王篆,直接注名为“中山篆”,不像当时的字典把中山篆标明为“金文”。这是颇为正确的界定。徐无闻先生认为篆书应该分为大篆、中山篆、小篆三类方为合理,并在临写后评价为“精劲奇丽”。
2.主持《汉语大字典》书法字形:在文字下面配上书法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书法演变字体,独具一格,丰富了中国文字之美。徐先生既为《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委员,又担任字形组组长。《汉字大字典》是汉字楷书单字的汇编,共计收列单字五万六千左右。它注重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尽可能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于楷书单字条下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5]徐无闻先生为编辑字形收罗不遗余力,最后单独编辑出版《秦汉篆隶字形表》。徐无闻曾手书《五体书法千字文》,惜未曾刊发。
3.选编《殷墟甲骨书法选》:这是与学生黄任重合编的工具书。徐先生认为:“我坚信在殷墟甲骨文以前,在夏朝或盘庚迁殷以前已经有文字,总有一天会有出土遗物证明”,并说:“近世篆刻家中有人刻单刀边款,也是如此刻法,乃矜为独得之秘,不知三千多年前古人已先为之。总之,甲骨闻的写刻,在技法上都给我们有益的启发和借鉴。”[6]徐先生认为甲骨文书法已经是成熟的艺术,启发了书法、篆刻之创作,并相信更早的文字会出土。其后的甲骨文集联数十副,既收集前贤所撰,又有自撰,颇利于后学。也可以看出徐先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将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互相升华,互相提高。其集联有“通旧学不懈晨夕,启新知多有见闻”“考古多观商彝周鼎,出游尽历名山大川”“唐宋高文可传旧学,商周古史更获新知”[7]等,可视为其治金石之学的旨趣。
![]()
图5:徐无闻跋古剑拓
![]()
图6:徐无闻跋《汉弋射图》砖拓
4.《徐无闻藏金石集拓》:这是从徐无闻父亲徐寿(鸿冥翁、益生公)先生开始收藏,节衣缩食,代代积累,先后集合了舅父崔之雄谦益堂、姨父张成孝世留堂以及唐鸿昌怡兰堂、易均室静偶轩等诸家藏品而得的拓片,少数为与同道如林乾良、丁季和等交换藏品而得,最早叫《歌商颂室集蜕》。其中所藏分为五类:(1)青铜器铭文及杂件拓;(2)青铜镜拓;(3)砖拓及碑刻;(4)汉画像砖拓;(5)瓦当拓片。多数都盖有收藏印,一方至多方。
而部分多为徐寿、易均室、徐无闻先生题跋。徐无闻题跋明显收到二老得影响,尤其室易先生的题记和跋文,从内容到形式皆影响了徐先生,晚年徐先生的题跋更为丰富、细致和高远,将文史、考古、诗词、书画、篆刻、美学等知识融贯其中,诗书画印融合其中,生动活泼,富有美感,自有“出蓝”之誉。徐先生喜欢借拓,不分昼夜,务求精美,批注相关信息,这种习惯,最后为校理《寰宇贞石图》作了铺垫。徐立序中说:“父亲的跋语很精彩,集考证、断代、归类、人物介绍于一体。加之绝美的书法,细读跋文,泥会感到一个学者踏实的治学方法和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8]。
5.《锦里篆刻征存》:此书是易均室先生选拓,徐无闻先生类次的篆刻集。书中丛古铜印开始,直到徐无闻篆刻为止。这是一部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印谱。1967,1968两年间,徐无闻避世乱回家住的时间较长,遂将各家藏品借回家中,钤盖、椎拓,聚沙成丘,经过精心编次,大致依据时代先后,向读者展示了近现代成都印坛名家多姿多彩的画卷。徐立先生特别提到:“而以印学研究闻名全国的易均室,在品鉴作品、理论研究、奖掖后劲,推动成都篆刻发展等方面居功甚伟”。[9]徐无闻在1984年8月也在后记题曰:“去岁迄今两度自渝归里,存居多暇,乐事毡墨,先后假拓古今印近三百钮,成《稆园印鲭》《执闇印存》《拜石轩印轩》各三部。复掇拾零三剩余之印而成此册。忧患频经,惊魂甫定,乃专意雕虫而无坐费白日之悲,亦可慨已。戊申岁闰七月既望,将东去字水。守墨居记。”[10]
6.《易均室藏印》:易均室先生为考古、收藏大家,于诗词创作与研究、金石考证、文物典籍审定、书画篆刻研究等无所不精,尤其与篆刻家的交往甚密,唱和往来,品鉴激励,都与一般学者不同。徐无闻先生在《纪念易均室先生》文中就说他:“实为印家之伯乐,海内名家都乐于为他奏技”。傅舟在《<易均室藏印>的文化艺术价值》重说:“《藏印》所收印章内容丰富全面,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历代官私玺印,一百五十余方;二是近现代名家治印,一百三十余方。历代官私玺印几乎涉及整个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的印章样式,如秦汉古玺,汉官印、私印,汉魏将军章,汉吉语印,唐宋官印,唐代书院印、藏书印,金元官印,元押,明清文人流派印,清代官印等,其间有文三桥、何雪渔、程垢区、丁敬身、陈曼生、赵次贤等等各印派代表印家之作。近现代名家治印收罗了晚清民国至现当代许多名家巨擘之作,如赵叔孺、褚德彝、王福厂、章勤生、李玺斋、唐醉石、方介堪、徐益生、周菊吾、蒋峻斋、黄笑芸等。”[11]这本藏印集之珍贵资料,足以弥补篆刻史之残阙,值得研究。
7.《徐无闻论文集》:这是徐先生的学术论集。收录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多篇,涉及到金石学的论文如《<东坡选集>序》《成都西楼苏帖》《跋鲍廷博手校张奕枢本<白石道人歌曲>》《秦峄山刻石、泰山刻石考辨》《小篆魏战国文字说》《现存秦汉魏晋篆隶石刻表》《<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前言》《<寰宇贞石图>浅说》《<激素飞清阁评碑记、评帖记>序》《<殷墟甲骨书法选>序》《<甲金篆隶大字典>序言》《篆隶书法简论》《褚遂良书法试论》《<颜真卿书竹山连句>辨伪》《关于宋代书法史的研究》《记北碚图书馆藏王铎行书卷》《书学、印学随札》及附录《韵语·联语辑存》等,铎有创见,新意迭出,具备考证、辨伪、鉴赏、评价等多种功夫,显示出一代学者型艺术家之心力所聚,至今读来仍然感觉如沐春风。
8.《与古为新--蜀中四家收藏徐无闻作品集》:这本书从四川民间收藏的蓬溪段氏、大邑刘氏、陵州曹氏、成都徐氏四家收藏的徐无闻作品,包括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题跋、手札、题字、手稿等多方面,来展示徐无闻立体而全面的艺术、学术形象,弥补了《徐无闻书法集》《徐无闻印存》等专业著作中的不足。尤其是信札、手稿、题跋等非正式作品,包含的信息量极大。如第一幅隶书《跋易忠箓<论画绝句>》,刚刚17岁的徐无闻(嘉龄、嘉軨)就提出了“艺术考古雅韵之囿。历代士林品诣以征,顾或导其猥率,或自侪驵侩。风会之窳,谁实为之?”“因思士君子品诣为上,学问次之。此论画绝句所示,多流略鉴别之要。其品诣之超,评泊之雅,浣读一过,顾尚有丝毫啬吝存留胸臆,只令世间余子瞠目失色已耳。”[12]这样的少年老成,估计许多大学教授都得服气。而涉及金石题跋的有《隶书题名召尊铭文并行书释文及跋》(硃砂题跋,年代不详细)《行书跋唐韵中郡夫人阿那氏墓志并篆盖》(1990)《篆书题名唐秦王镜并摹铭文及行书跋》(1991)《篆书题名黄庭坚彭水留题并行书跋》(1992)《摹补谢鲲墓志并行书跋》等,并为收入《徐无文藏金石集拓》,为晚年之精品。同时请参看《民间藏徐无闻作品集》,其中也有许多关于金石题跋的内容。
9.徐无闻校理《寰宇贞石图》:这本学术集子积累徐先生数十年之功,方睹厥成。清代杨守敬纂辑的体例,因为时代局限并未实现图版、考证、说明、鉴赏、评价的一体化,甚至没有序跋和必要的说明,常常被忽略其学术价值。而经过徐无闻先生的重新审视何考察,充分肯定其价值,并完善是书。徐无闻先生认为:“清朝末年,著名的学者、书家杨守敬选编的《寰宇贞石图》,至今仍是研究古代碑刻很有用的图录。尽管这部书有些缺憾,但其价值是不可磨灭的”;“由于杨氏既是学者,又是书家,故能对碑刻有全面的认识和研究,把学术的考证与书法的品评结合起来”;“杨氏的选目,反映了清代金石学和书学风尚的演变”;“从这样的有删有增中我们可以领会到杨氏的编选精神,并非抱残守缺,唯古是崇,而是去芜存精,以约驭博,选拔内容比较完整,文献价值高,而又足以显示文字与书法演进轨迹的碑刻。正因为如此,《寰宇贞石图》至今仍不失为治文史、艺术者所需的一种重要参考书,有整理出版的必要。”[13]在这些众多的拓片图版上,各种题记记载了各个时期的批注痕迹,显示出徐无闻先生的细致、严谨和认真精神,体现了真正的学者风范。
10.《二十世纪四川书法名家研究丛书·徐无闻》:此册为四川省政府批准出版的四川书法名家研究丛书,同期有谢无量卷、刘孟伉卷等,著作文献,图片与文字都超越于一般作品集。在收集资料,配搭图版,体系罗列方面最为完备。“力求全面展示与系统研究作者的书法篆刻艺术、学术成就”;“既考虑作品艺术价值,又考虑作者艺术、学术发展的阶段性。”[14]此书可贵之处在于收入徐无闻许多题跋、手稿、手拓及跋、印石印款、批注等,从15岁的《墨池铭》到63岁的篆书作品,立体展示了徐无闻先生一生的艺术成就。如其中《手拓并跋神爵四年泉范》《手拓并跋陈师曾画墨盒》《手拓并跋汉建初五年砖》《手拓并跋千秋万岁瓦当拓片》《手拓并跋大富贵瓦当》《跋汉皇女残石初拓》《手拓并跋明人制寿山石砚山》《手拓并跋明人竹刻松荫高逸图》《手拓并跋长乐无极瓦当拓片》等,可以弥补《徐无闻藏金石集拓》之不足。
徐无闻先生的金石学研究资料分散在各类著作中,需要我们整理和梳理。徐先生从小就对“黑老虎”的拓片感兴趣,存在着“早熟”的特征,尤其在高人指点下又有长足的进步。
近年所出《方介看藏吉金拓片集》三册,居然看到不少易均室、徐无闻所寄赠的拓片,如徐无闻朱砂题跋的“富贵”砖拓片,其上题跋曰:“忠县城西二里大江之滨,有白公祠,其地即乐天诗中之龙昌寺也。祠后之山,据清道光中纂修《忠州志》云,即古巴台也。庚戌岁十月,余来寄居忠县,偶登巴台于荒草中拾此残甓,字画精劲,实东京遗制。客忠县三年,得此亦足自喜矣。拓寄介老一笑。永年记,癸丑岁五月朔日”。[15]此乃1973年夏天徐先生在四川忠县城郊拾得汉“富贵”砖,精拓后寄赠方老。后又见其师兄丁季和(鹤)拓并跋“富贵”砖再赠方老。跋记曰:“辛亥岁西南师院迁忠州,徐无闻学长拾此残甓于白香山旧祠。又四年秋以奉方介丈清赏,嘱为毡墨,先寄温州呈鉴正。晚学丁鹤记。”其他又见易均室题跋的《平都玺》《汉上太守虎符》《虎式玏》《三国吴嘉禾四年镜》《三国吴神凤元年墓莂》等,可以看出徐无闻先生的题跋习惯受到易先生的影响,早年多所模仿,但中年后在款式、字体、位置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审美选择,随机而为,恰到好处,确是需要长期磨练而成的。
三、综论:徐无闻与金石学研究特点
徐无闻先生以其全面而深刻的学术研究及艺术实践,对金石学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又价值的思考,尤其对我们的汲古润今大有裨益。徐无闻一生的努力都在致力于艺术创作向着学者型艺术家转换,反对单一的学术研究和单一的艺术创作,而是希望互相贯通,艺道一体。
1、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相结合
当前,我国书法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前者偏重理论基础, 后者偏重技法实践能力,主要是师范大学与美术学院的对比。而西南师范大学注重文化性、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的特定尤其明显,也是徐无闻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带动了整个西南学术风气与艺术追求的整体审美取向。徐无闻先生在对待杨守敬《评碑记》《评帖记》的态度是,敏锐的认识到杨氏的学术贡献,一是杨氏就碑帖逐件论述,但常常联系不同时代的碑帖比较分析;二是杨氏对前人论书成果的态度很正确;三是 杨氏品评书法艺术亦与学术考据相结合,华实相辅,信而有征。他的评述方式不拘一格,从所评碑帖的具体情况出发,有时论文字的演变,如评《祀三公山碑》,后附《隶 书辨》;有时涉及史地的考证,如评《居摄坟坛刻石二种》。至于鉴真辨伪,伪励更多。杨氏评《陈德残碑》,否定了褚千峰伪造的旧说,肯定此碑是真汉碑。[16]
徐先生在整个学术界和艺术界忽略甚至轻视杨守敬的学术成就和艺术评论之际,独辟蹊径,以学者和艺术家的睿智充分挖掘出杨氏的独特贡献,肯定其治学态度和方法,对后人有相当的教益。从《评碑记》《评帖记》到《学书迩言》,杨氏所建树的业绩,在近代都是很显著的。[17]为此,徐无闻的治学、游艺态度和方法更沿着杨氏所开创的路子前进,成果更多。如通过对战国时期秦国《商鞅方升》《秦杜虎符》《诅楚文》《高奴权》《新郪虎符》铭文以及羽阳公瓦当三种《羽阳临渭》《羽阳万岁》《羽阳千岁》的考察中,认识到秦国文字的“真面目”——已经是“很精美的小篆写法”。他得出结论:
以上六种器物的铭文已很足以证明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正式通行的字体,结构的规范化,笔形的线条化,都与秦汉以下传世的小篆相同。这种较古形体的遗留,是不可能因一道行政命令就可彻底清除的。意音文字的汉字形体的演变是渐进的,旧形体的消失,新形体的通用,都必须有相当的时间,才能够约定俗成。[18]
徐先生在考察“籀文和小篆的关系”,“历史文献的检讨”后果断的提出“小篆为战国文字说”,令人信服。最后他认为辨明此论的意义在于:一正确认识汉字演变的历史;二正确地鉴定一些有关的传世的或出土的古文字资料;三是正确认识《说文解字》的价值。由此可见,研究金石学对于文字学、书法学都是意义深远的。
2、强调治学“长期积累如老窖”
徐无闻先生培养书法研究生的目标,也成为他重要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两手都要硬,如北宋东坡所谓:“有道有艺”、南宋刘克庄所谓“艺不习不工”。技道双进是最终目标。徐先生提倡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艺术观,同时强调“创新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徐先生题谢无量自书诗卷中有“世人苦被虚名误,笔不生风画虎难”之句,已经为书坛之激进思潮敲响了警钟。徐无闻强调“字外功夫”: 我国独有的书法篆刻,是在几千年整个文化历史环境中酿成的,犹如泸州特曲必出于陈年老窖。要学这各种,必须长期积累。否则,最后只能成个写匠[19]。如能修养全面自然气质不凡,金石学的陶冶自然更佳。徐先生主张全面修养,不仅多种艺术形式都要尝试,而且更需要在理论修养方面加强。何丽在《徐无闻先生的治学》总结了徐先生的治学特点:
第一,少年力学暮齿勤修的学习态度。
第二,善于从各类文献中获取新知的开放态度。
第三,无证不信、审慎有加的治学精神。第四,诚敬明道的问学精神。第五,“欣然忘食”第六,自我鞭策、淡泊名利的实干精神。[20]
他深知“治学”的重要性。“治学”是学者寻求“道理、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过程,在书法篆刻上也不例外。徐先生篆刻“无闻”后有一则小行书笔跋:
余自署“无闻”之取义:一是纪实,二是明志。自今以后,默然无闻,永谢浮名也。此外,亦有懒得听闲话、管闲事之意。近偶成七律数首,其一云:门外大江流日夜,窗前竹树暗葱茏。乡愁尽付深杯里,世事都来浅笑中。手倦犹难纠字拙,身闲岂可望诗工。关情最是巴台月,潋滟金波泻碧空。[21]
“手倦纠字”“身忙诗工”的努力就是勤勉,也是积累。徐先生在曾刻杜甫诗句以明志:“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厚积薄发,大器晚成,他的治学精神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就是格清调雅的“徐家样”——徐体的出现和成熟。正如刘石教授所言:
徐先生精擅多体,面貌多端,但不论何体何貌,均深深烙有徐氏印记,那就是运笔从容,字形优美,书风蕴藉娴雅,书卷气息浓郁。这一印记的形成,当然与他博览深研古典文史,识鉴高远,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悟能力和极深的临池功夫是分不开的。[22]
![]()
图7:徐无闻跋周《召尊》拓片
![]()
图8:徐无闻跋书法拓片
这是徐先生成功之处。他以自身实践的经验要求学生,自然也是强调学术与艺术的互相促进。学术理性可以开阔眼界,明辨艺术之优劣,进行审美选择;艺术感性可以验证理论之正误,体验学术带来的快感。曹建教授评价道:
徐先生并不是只有一门学问,他的学问是以小学、文学、文物考古等很多学科交互作用为基础的。他作学问和他的书法篆刻有一个非常密切的关系。譬如中山王器文字的书法表现,就是其学问促进书法创作的典型案例。中山王器出土以后,我们知道文字学 界是有很多研究的。徐无闻先生对这些文字出土感到特别兴奋,因而,他用毛笔来表现 中山王器文字书法艺术精神。当时,中山王器文字还没有很好的图片,他得到了复印件、印刷文本,都拿过来非常认真地揣摩、临摹。最后,徐先生将这些文字研究的成果艺术化。这在他写的中山王器文字书法作品里头,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23]
以学养艺,以艺体道,以艺证学,这里很好的概括了徐先生的学术与艺术共进的实践功夫。积累的学术功底加以持久的艺术经验,使徐先生的鉴辨能力更为加强:杨守敬虽是杰出的学者兼书法家,但《评碑记》《评帖记》毕竟是他早期未定稿的著作,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他在评薛曜书《秋日宴石淙诗并序》中说“嗣通(薛稷)所作,无一存者”。其实薛稷书《信行禅师碑》尚有宋拓传世,为何子贞所藏,但杨氏属稿时无以知道。但如说《李思训碑》是李邕少作,《钱塘县丞殷履直妻颜氏碑》是颜真卿少作,就是疏于考证的失误。这类例子,确是杨氏不应该有的失误。总观全书实是大醇小疵,并不影响它在书学史上的重要价值。[24]这样的不为尊者讳的态度,直陈其疏于考证失误之处,肯定其为“大醇小疵”,应该具有鉴别的眼光,不可盲目吹捧,更不可以偏否全,总体而言,而其价值不可偏废。
3、强调取法乎上具只眼
取法典范目的是取法乎上,培养自己的审美鉴别力。徐先生的学养与艺术的结合,就是首先必须增强辨别能力,然后求变求新。在碑拓题跋中最易看到。徐先生在题跋《北魏 正光二年砖》中用朱砂笔在旁记之曰:
此纸十六年前杭州林乾坤良同好寄赠,当时诧为少见,未及细察。今读《北京图书 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四册,载涿县砖刻,砖面阴刻文与此同,砖册刻隶书一行云:乾隆丙午泉唐黄易得于济宁。因亟出此纸对勘,伪刻之迹昭然,不辨自明矣。庚午岁谷雨,无闻灯下。[25]
将砖拓原件林氏所赠与伪作图书馆所出对照,判然分明。若没有收藏,或只迷信权威刊物,很容易迷失方向,对待历史更缺乏基本的公正性。1970年徐无闻随学校迁到忠县,偏僻的三年生活,避开了政治批斗,整体埋头文字学研究,整日弄拓品,批《说文》,还外出荒野寻找残砖剩瓦,居然找到了完整的“富贵”汉砖,如获至宝。此后拓蜕多张赠送师友,近年在《方介堪藏吉金拓片集》上居然也看到这一个砖拓,没有人相信居然出自忠县小城。
徐先生对小篆的正名意义重大:小篆要求书家具有倍于其他书体所应有的笔力,非长久专习不能为功,因而难度也更大。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文是楷书的典范,可碑额就写得很差,便能证明这点。从南北朝到隋唐,各处丰碑巨碣的篆额,几乎都是方格子中描得极肥极笨的“谬篆”,正是《天发神谶》那种篆体的讹变。徐先生在研究碑刻后认为:“李阳冰在唐代,是可与欧、褚、颜、柳、李邕、张旭、怀素并列的杰出书家。他一扫几百年相沿的讹谬,直接继承秦篆,使篆法归于清禛雅正”。[26]而且他由此通临李斯《峄山碑》李阳冰《三坟记》,并且将理论观点落实在艺术实践中。采取人弃我取的态度,同能不如独诣,他以坚定的毅力完成了对正统小篆的继承,并撰写出《篆隶书法简论》作为上海书画出版社自学丛帖《篆隶》的序言。徐先生充分肯定了秦代小篆的历史意义:
传为李斯所书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乃是小篆书法的典型。它的确符合形式美的法则,从笔法上看,单纯齐一;从字形上看,它的长方形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从结构看,很讲究对称均衡;整个章法秩序井然,很有节奏韵律。从甲骨文以来的古代汉字书法,到此已可叹为观止了。[27]
徐先生提到唐代柳公权楷书颇佳而篆额差,篆书肥满而错谬;以及对圆劲秀拔的李阳冰、李潮篆书的误解,皆源于没有实践经验的“黄腔”。杜甫对李潮、李阳冰篆书的肯定,正在于“书贵瘦硬方通神”,徐先生解释为笔力坚实,骨韵劲拔,可谓精论。徐先生在《东坡选集》序中,徐先生对东坡的评价可以看出一个规律:
他的书法成就之高,实有赖于他深厚的学养。他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这并非不要勤学苦练,而是指出如果没有广博的文化修养,书法就不能超凡入圣。东坡本人的书法实践,即是有力的证明。[28]
学养就是大量实践之中提高的器识。徐先生通过对《成都西楼苏帖》的考察,对前后刻手、西楼废立、内容、字体等方面考量,得出结论:
东坡早年的字,结体端直,笔姿秀润,行笔熟而不滞,功底厚实,但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三四十岁的字,如《读孟郊诗二首》一类,确如黄山谷说他早年学《兰亭》,很有些《兰亭》的味道。四十几岁贬黄州后的书迹,大笔淋漓,气势豪宕,健而和,肥而秀,到了成熟的境界,充分表现了他独特的风格。老年所书,与中年基本一致,但笔力愈更沉厚。[29]
这样的考证、鉴别、评价,所研究出来的书法史才可靠。书法美学需要书法史材料的支撑,而金石、碑刻、拓片有时更具有说服力。徐无闻先生的碑刻研究促进书法史研究,并能独辟蹊径,论证充分,有理有据,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四、展望:金石学研究需要“徐无闻精神”
一个时代的文化精英,常常成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典范;一个时代的“文化复兴”更是集中体现在时代名师的身上,并代表着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和审美导向。
“徐无闻现象”是不可复制的。他的经历独特,成就非凡。但通过“徐无闻现象”,我们更看到一种“徐无闻精神”,这种精神已经经过历史的检验,凝定为一种时代标志。从小处而言,徐无闻精神就是一种“学院精神”!又是一种人格精神!更是一种“艺术精神”!马国权《近代印人传·徐无闻》赞其“绝不曲趋俗好,雍容隽逸,卓然大家”[30],这既肯定了徐先生“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观点,更为艺术家提出了较高的审美追求。若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我们更看到徐无闻精神的时代意义。
![]()
图9:徐无闻跋墓志书法(局部)
![]()
图10:徐无闻跋《晋谢鲲墓志》拓片
1、“徐无闻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
徐无闻先生所生活的时间在 30-90 年代,正是中国艺术界经历近代、现代与当代三个阶段。他在学术上秉承“乾嘉学派”的治学传统,在艺术上却有着文化担当,延续士人艺术之风骨,将诗书画印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发扬光大,以古雅清正之格调迥立于世,本着“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辩证精神,在诗词、书画、篆刻、金石题跋等多个领域创造出“徐家样”(徐体),自成一家,首先在西南开创“西师流派”,薪火相继,影响深远。徐先生虽然仙逝三十年了,却留下许多“生机勃勃”的艺术作品,让我们睹迹明心,感物通灵。这是“士气”之韵趣、灵魂、气息在流转,永不泯灭。周汝昌先生在《中国文论(艺论)三昧篇》中说得好:
所以中国讲诗文书画,向来是说它有骨、有肉、有血脉、有气韵、有形体、有丰致、有神采,以致有灵魂。它是活泼泼的有生命的“灵物”,与人无异。[31]
优秀的诗人书画,包括金石篆刻,都应该是“灵物”,有着士人的精魂和血脉,可以打动甚至震撼后人,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徐无闻先生之精神遗产正是如此,尽精微而致广大,极高明而道中庸。徐无闻的学术与艺术,是一种历史存在。这恰好如《大学书法》之“时代名师”- 徐无闻专题前言所述:
(徐无闻)在文字学、金石学、碑帖考证、书法、篆刻、诗词、绘画、教育、收藏等领域都是行家里手,是当代一位全能型人物,对艺术界、学术界、教育界皆有巨大影响。他是二十世纪巴蜀书法、篆刻的代表人物,对巴蜀文化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代表了学者型书家的典型形象。[32]
![]()
图11:徐无闻长跋云南摩崖拓本
![]()
图12:徐无闻跋汉王稚子阙碑拓
这是比较公允的评价。2023年徐无闻先生被重庆市政府评为第二批重庆文化名人。时代需要真正的名师,这不仅是文化精神的引领,更是艺术审美的导向。文化复兴的意义在于重新肯定人们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学术激活艺术,艺术验证学术,二者俱归乎生命的活力。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徐先生曾刻白文大印“自强不息”,并为中文系八四级毕业册上大篆写“自强不息”,也在我毕业册页上中山篆书“进德修业,自强不息”,可见其一贯主张。在巴蜀文化之时代节点上,徐无闻的治学、游艺、做人等方面的完美体现,正是时代需要的精神典范——这就是“徐无闻精神” 的无限传递。
2、“徐无闻精神”是一种融汇贯通的通人精神
在学术上的徐无闻精神就是:触类旁通,取精用弘。以学养艺,艺道一体。学者的“体道”功夫往往就体现在以艺术来证道,以学养来丰富艺术。这主要表现在以碑帖研究促进艺术研究,而以研究来提升创作。互相贯通和融合,相得益彰。通人者,博洽而贯通之谓也。
徐先生在《褚遂良书法试论》中,列举褚氏名下的碑帖二十余种(包括墨迹),把褚氏的书迹网罗无遗。首先进行的是辨伪存真,二十余种碑帖逐一讨论,得出真正可靠的只有四种:《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和《雁塔圣教序》。然后是对这四种可靠作品从用笔到结构的深入分析,并将其放在时代的坐 标上进行比较。这样一比,就明显地看到了褚书从中年到晚年发展的轨迹。
徐先生在《关于宋代书法史的研究》一文中,他指出《阁帖》是书法史上出现新局面的一个起点,宋、元、明、清大多数有成就的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钻研过《阁帖》及以下各
种法帖。他强调“我们不仅看到宋不如唐之处,更要看到宋人超过唐人,宋人创新之所在”;“宋、元、明三代的行草书特有成就,显然是法帖流传的结果”;“人们对《阁帖》的贬抑,已是清朝乾嘉以后的事了”[33]。专门列“金石学与宋代书法”一节,可见徐先生对碑帖的研究是为了建立正确的书法史观充分肯定了阁帖对尚意术风的影响。 欧阳修、黄伯思两位在碑帖研究上有重大影响,他在评价他们时,称黄伯思“比之米芾更具有学术性。他不仅论断某帖伪,更指明其伪之所以然。他不仅从书法风格、书迹流传去辨真伪,而且充分运用他渊博的文史知识,援引史传以考证文字内容,根据避 讳字、古今字、行文格式和使用词语等,来鉴别某代某家的书风和文风”;“其见识之精敏,引证之赅洽,行文之简洁有味,都给人以启发”[34]。他在评价欧阳修时亦说:“他不光注意考史,还要论文章,评书法,有议论,有抒情,在他的笔下,千卷碑碣并非枯燥无味的史料,而是足以移情的珍物。我以为这比单纯弄考据的高明得多。”[35]显然,这样的评价反映的是徐先生的学术观点和价值取向。
在这篇论文中,徐无闻先生还谈到了宋代有重刻古碑的风尚。《峄山碑》《夫子庙堂碑》
《拪先茔记》《吊比干文》等是原碑毁坏之后的重刻,也有原碑未毁,又于他处重刻的,如《大唐中兴颂》《干禄字书》等,这种重刻前代和本朝碑的情况,反映出宋人对书法艺术的爱好,较唐人更普遍,这无疑更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这种对重刻古碑的积极评价,也说明徐先生碑帖研究所站的是书法史的角度,碑帖是书法史的实体。著名画家段七丁先生2018年在跋语中写道:
无闻先生家学儒雅,精通文学。一生读书、著书、教书。解古字法书,修典籍,情系文艺;奉经典,金石书法,神会前贤。学所好学,不经意名利,却入大家之列。先生书法厚积薄发,文与书合,故尔信笔畅神,词句成章。文华、笔彩、墨妙之个性,自然生发;展品、信札、文案,观者无不悟叹先生人书天合。随和之中,典雅自在。古风正,个性足,美意无穷,实乃才情经典,情真意实之使然也。[36]
黄永年先生是博学之学者,艺术家,在研究白话小说、古籍收藏和版本目录学方面成就斐然,书法之外复擅铁笔,眼光高,但他仍然请徐无闻(永年)治印。七十年代,黄先生请方介堪先生刻了“永年经眼”,因邮寄缺损,黄先生请徐无闻重为摹刻;又邀请徐先生为他抄配所藏明覆本《韦苏州集》缺页并作跋语。两位“永年”先生的交往成为学苑艺林的一段佳话。李伟鹏在《谈徐无闻先生的碑帖研究》中说得好:
徐先生在书法和古典文学这两个学科上没有丝毫隔膜,就他来讲是没有“跨学科”这一说的。这本不是一个问题,在古代与现代都不是问题,只是 到了当代才是问题。书法越来越走向“视觉”而不是走向“心灵”,书法的本质属性——心画,还能否承担这样的使命?每想及此,就想在徐先生那里找答案,徐先生的文章里就有这样的答案。因为他研究的是文人、是书家,探究的是历史、是艺术。徐先生的书法作品也做出了很好的诠释。[37]
这种“不隔”或者说“打通”的生存方式,正是古代贤哲的“体道”方式。互相促进,
互相生发,互相补充,学养的最终结果往往就是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得到全面的提升。2020年《大学书法》杂志评选徐无闻谓“时代名师”并刊发专题,可以实至名归。
3、“徐无闻精神”是一种“学以致用”的实学精神
学术的研究是理性的,因此很多研究者的论述都不谈或少谈自己的主观判断和个人感受。另一方面,即使通晓书法,却没有结合好学术,常常脱节:
但从宋朝到清朝乾嘉年间,研究碑刻者大都以学术考证为主,用以羽翼经史,对于书法艺术只是附带地简略品评;研究法帖者,虽重在书法艺术,把数以万计的碑帖看作书法史的实体。再者,自宋代以来的碑帖的研究者,并非都很通晓书艺;即使通晓的,也没有按时代顺序作系统的评论。直到杨氏(守敬)著成《评碑记》和《评帖记》,才正式出现系统地研究碑帖的书法艺术为主的专书。[38]
通过研究杨守敬的选碑刻帖及其术学思想,徐先生以自己的敏锐捕捉到学术研究中的软肋,书与学脱节,故研究者常常偏于一 隅,而忽略了整体。徐先生研究考证《泰山刻石》:徐先生认为是重刻与原刻的缀合,除与五十三字本相同的字外,其余的一百多字是重刻的,重刻部分依据的是原刻,因此不易发现。这是重要的发现,也只有独具慧眼的书家才会有这样的敏感[39]。除此以外,徐先生还在文章中指出书者的不逮进而判伪,这些都源于他自己的书法体验。徐先生在《褚遂良书法试论》中指出褚遂良寸楷《千字文》为伪作时云:
第一,末题“永徽四年”,即与《雁塔圣教序》书写同年,《雁塔》雍容闲雅的神趣,变化无方的行笔,在此却看不见。第二,卷中有些形体乖谬的字与褚书它碑都不合,并非自然的书写习惯,而是出于故意的做作。第三,有不少字左支右绌,字的右下部不是显得局促而不开展,便是空虚不稳,这正是由于执笔太低,肘腕不能自由挥运而呈现的马脚。[40]
三点皆涉及到学术与艺术问题,这只有认真辨析和长期书写的实践之后方能得出的结论。这些只有从碑刻的实际研究出版,加上自己临习实践,才会得出得结论。金石学研究的意义,想必许多学者都能真切的认识到“学以致用”“道器合一”的真谛。
徐先生在临补《谢鲲墓志》后行书题跋曰:“笔势雄强,结体严整。其纪卒年,足证姜氏《年里碑传综表》之误”[41]。这句话一般人未注意,细查才知文中所说“泰宁元年十一月廿八日”的卒年,与姜亮夫所著《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记载的卒年不合,自然是姜氏有误。可见徐先生以碑证史的实践功夫之深。
在书写体验中培养鉴赏眼光,就是培养审美鉴别力。最集中体现在徐先生《寰宇贞石图》中的审美鉴赏。如他校理《唐张軫墓志》云:“此为襄阳张氏家族墓志之一,张軫为漪之子,柬之之孙。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撰者吕岩说无考。书法犹有初唐褚意,行笔灵动,结体端凝,唐志之上品也。”[42]这样的梳理和评价都是需要敏锐的眼光的,也是长期培养出来的智慧。尤其是在鉴定《汉琴亭国李公夫人灵第之门》刻石认定为“伪刻”:“此乃绝无所本之伪刻,杨氏偶然失鉴,误入本书,整理者无权删除,仅说明而已”。[43]既已纠正了杨氏的错误,注明“偶然失鉴”也给杨氏面子,这是颇需要胆识和睿智的。
总之,徐无闻的金石学研究,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一是以艺术实践促进金石学研究;二是以金石学研究促进艺术创作;三是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中提高审美鉴别力;四是在金石学中贯通他的综合修养;五是一生将学术与艺术并重,乐此不疲,奋斗终身。这就实现了他“艺道一体”的生存智慧,实现了“打通”与“贯通”的生存模式,获得了人品与学品、艺品德合一,真实不虚,通透无碍,自然能够优入圣域。
注释:
[1]徐立 、陈龙海整理《易均室书札》,文物出版社2022年版,第159页。
[2]徐立 、陈龙海整理《易均室书札》,文物出版社2022年版,第94页。
[3]徐立 、陈龙海整理《易均室书札》,文物出版社2022年版,第183页。
[4]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序。
[5]《汉语大字典》上册(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2010年版,前言。
[6]徐无闻 、黄任重编《殷墟甲骨书法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序。
[7]徐无闻 、黄任重编《殷墟甲骨书法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174页。
[8]徐立整理《徐无闻藏金石集拓》,中华书局2013年版,序。
[9]易均室选拓、徐无闻类次《锦里篆刻征存》徐立后记,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17页。
[10]易均室选拓、徐无闻类次《锦里篆刻征存》,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17页。
[11]徐无闻原编,徐立、傅舟整理《易均室藏印》,中华书局2020年版,傅舟序。
[12]《与古为新--蜀中四家收藏徐无闻作品集》,文物出版社2019年版,第2页。
[13]徐无闻校理、杨守敬纂辑《寰宇贞石图》,文物出版社2023年版,徐无闻序。
[14]向黄主编《二十世纪四川书法名家研究丛书——徐无闻》,四川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凡例。
[15]方广强主编《方介堪藏吉金拓片集》上中下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23年版,第533-534页。
[16]《徐无闻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页。
[17]徐无闻《杨守敬评碑评帖记》,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序。
[18]《徐无闻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19]《徐无闻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369页。
[20]《大学书法》2020年第3期,郑州大学主办、编辑,第17页。
[21] 徐无闻著,李伟鹏编《玉局村舍印存》,重庆出版社2012年版,第084页。
[22]《“编年事辑”的意义》刘石《素以为绚的风景》,商务出版社2022年版,第215页。
[23]《大学书法》2020年第3期,郑州大学主办、编辑,第16页-9页。
[24]徐无闻校理《寰宇贞石图》序,文物出版社2023年版。
[25]徐立整理《徐无闻藏金石集拓》,中华书局2013年,第191页。
[26]《徐无闻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27]《徐无闻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28]《徐无闻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29]《徐无闻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
[30]马国权《近代印人传》,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 年版,第523页。
[31]周汝昌著、周伦玲编《神州自有连城璧·中华美学特色论丛八目》,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年,第146页。
[32]《大学书法》2020年第3期,“时代名师·徐无闻”专题前言。
[33]《徐无闻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23年版,第308页。
[34]《徐无闻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23年版,第309页。
[35]《徐无闻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23年版,第310页。
[36]《与古为新—蜀中四家收藏徐无闻作品集》,文物出版社2019年版,第242页。
[37]《大学书法》杂志2020年3期,第22-23页。
[38]《〈激素飞清阁评碑记、评帖记〉序》《徐无闻论文集》,第237页。
[39]《大学书法》“时代名师·徐无闻”专题,2020年第3期,第23页。
[40]《徐无闻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23年版,第278页。
[41]《与古为新——蜀中四家收藏徐误闻作品集》,文物出版社2019年版,第181页。
[42]徐无闻校理《寰宇贞石图》,文物出版社2023年版,第393页。
[43]徐无闻校理《寰宇贞石图》,文物出版社2023年版,第109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