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信件作者为顾颉刚先生,选自徐俊“《尚书校释译论》引出的尘封往事”,原见《翠微却顾集:中华书局与现代学术文化》(中华书局2021年版)。旨在知识分享,如涉版权问题,联系小编删除。
周扬部长:
今年二月在广州奉晤,承您的厚意,要为我配置助手,推进研究工作的进行,铭感五内。嘱开名单,所以迟迟未能送上,因由我的忙迫,亦以此类专家都有固定的工作岗位,就使我开出也很难如愿。
我再三考虑,觉得北京为高级知识分子所荟萃,我要请教的人都可以在北京找到。所最感痛苦的,就是我没有时间去找他们(尤其是北大路远),他们也不会有时间到我这儿来,所以虽是极熟的人也不容易见面。现在所急需的,就是有几位学问根柢坚实的壮年学者,可以和我商榷问题,可以为我到各图书馆搜罗资料也可以代我到各专家处征询答案或请提意见。
这类的人,就我过去的学生里想,有三个人是合适的。
其一,是刘起釪同志,籍湖南安化,年40余,前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现在科学院南京分院历史研究所档案整理室工作。他的中文写作和历史常识都好。三四年前,我即向中华书局提起,承金灿然同志一再和科学院接洽,荏苒至今,方得宁方许可。可是正在他整装待发的时候,适逢北京市严格疏散人口,不能报进,因此中华的党支书张北辰同志感到踌躇。不知可否由您通知文化部,转商市人委,特许迁入?这事如谓可行,请即办理!
其二,是黄永年,籍江苏武进,年约35,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他毕业时周谷城主任要留他作助教,但华东教育部不允,被派到交通大学,任近代史教师。交大一部分迁西安,他随着前往。不幸于57年整风运动中,该校近代史教研组六人全划为右派,他亦在内。嗣后即少通讯,不知现在已脱帽否。他天分甚好,早岁即从吕思勉先生受学,研究历史已入门,甚能解决问题。倘得一适当环境,容其进修,将来一定会有较高的成就的。
其三,是王煦华同志,籍江苏南通(引者按:实为江阴),年约33,诚明文学院中文系毕业,现任上海图书馆编目员,参加“丛书综录”的编辑。他人极踏实,精力充足,搜罗材料不厌不倦,对马克思主义亦有较深的修养,是极好的助手。
以上三人,前一人的来京已到了成熟的阶段,只要市府一批准就可来;后二人则仅由我提出意见,请您考虑,如果认为可行我当和中华书局正式接洽。
至于我自己的工作,除论文、笔记,已由中华书局嘱我陆续整理付印外,“尚书译证”是我的岗位工作,自当集中力量进行,不负党的期望。其它积稿,在100万字以上的有下列各种:
1,“古代地名汇考”:已由中华介绍刘钧仁同志和我合作,将来拟分代出版。
2,“史记校证”:一部分稿件已由科学出版社转致中华。许多在国外的古本,必须尽力搜罗。如王煦华同志能来,则担当此事最为相宜。
3,“战国秦汉文类编”:此书宗旨在于综结当时各家思想及其学术上之成就,分类排列,兼加注释,必须有讨论之功。如黄永年能来,则可望其作秩然之整理,彻底弄清楚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状况及其留与后人的症结。
4,“三百年来著述考”:已由中华介绍科学院图书馆武作成、刘世凯两同志来接洽,现尚未着手整理。
专此布达,敬祈得暇见复。我的住址是东城区干面胡同31号,电话5,2654。如须面谈,请示知,当即走谒。
敬祝 健康!
顾颉刚 1962,6,1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