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经基本揭晓部分奖项,无论是从评委的资质还是高分作品来看,都代表着当代中国书坛的一流水平。
![]()
本次大奖赛公开了部分评审工作,让人们可以了解书法评审的过程和标准,可以认为本次大奖赛的评审是非常严苛且严谨的,并没有流于形式,比如篆书的评审就因为作品当中普遍存在字法的问题而取消了特等奖,这样的决策魄力还是令民众信服的。
![]()
不过本次大奖赛依旧反映出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比如拟获草书特等奖的延志超先生的作品,就能明显看出张旭光先生草书的影子。
![]()
从延志超先生的简历中也可以看出他和张旭光先生关系密切,是张旭光书法入室研修班班主任,曾任北兰亭教学部主任,应该深度受教于张旭光先生。
![]()
而张旭光先生则是此次大奖赛草书评审组的组长,这种师生关系的存在不免让人对评审的公正性心生疑虑。
![]()
不过此次参展的很多人都是评委的学生,有的甚至受教于多位评委。毕竟这几位评委都是当今书坛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对当今书法影响巨大,学生众多,他们的学生也非初出茅庐,而是已经在书坛颇有成绩的佼佼者,这种强强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当今书法的艺术高度。
![]()
所以不止在选手中不止延志超先生一人是张旭光先生的学生,还有很多,他只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位而已。从评审的过程来看还是遵循了公平公正的。
![]()
但是从延志超先生获奖可以看出当今书法有一种同质化的倾向,也就是学生模仿老师,最终让一种风格泛滥,影响了书法的多样化发展。
![]()
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无法从老师的书法理念中突破出来。书法的学习无法直接取法自然,只能临习前人作品,这就导致书法的继承性很强,创造性稍弱。
![]()
中国书法史几千年,其中书家数不胜数,但是真正能够突破前人法度自成一家的也就寥寥数人而已,绝大多数的人都在继承中陷入平庸,难以书史留名。
![]()
尽管当今书坛强调个性化,但是真正能够成功塑造自我的书家也只是站在山尖上的那几个人而已。
![]()
书法艺术,本质上是一门关于个性表达的艺术。从王羲之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到颜真卿的“雄浑遒劲”,从张旭的“挥毫落纸如云烟”到米芾的“沉着飞翥”,中国书法史上的每一座高峰,无不建立在对前人的超越与对自我的发现之上。
![]()
然而,审视当下书坛,评委的审美偏好往往成为参赛者的创作指南,形成了一种隐形的风格导向,书法的多样性正在被单一性所蚕食。
![]()
对于这种现象书坛早有预警,当年曹宝麟先生在担任兰亭奖行书评委时,就跨书体推荐了一件优秀的隶书作品,他的理由就是为了避免当今隶书发展的同质化现象,这一行为也得到很多同行的赞许和支持。
![]()
在古代,师徒传承虽强调尊师重道,但也鼓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献之不同于王羲之,欧阳询有别于虞世南,正是这种创新精神推动着书法史不断向前。
![]()
而当代的师承关系,在制度化、规模化的教育模式下,往往演变为简单的风格复制。学生满足于模仿老师的笔法、结体乃至章法,缺乏突破师门的勇气与自觉。这种异化的师承关系,实际上背离了书法艺术的根本精神。
![]()
当前,各类大赛获奖几乎成为衡量书法家成就的唯一标准,这种功利导向极大地压缩了书法艺术的探索空间。
![]()
在这种环境下,应当更加注重作品的开创性,鼓励选手写出自己,对于迎合评委审美的作品持谨慎的态度。
![]()
在以比赛定成就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存在师评徒的现象,优秀的老师垄断了优秀的学生,让比赛陷入门派内斗,让行业顶尖人才都聚于小团体,挤压了平民的晋升空间,逐渐让行业走向同质化道路。
![]()
书法艺术的创新,需要回归到对传统的深入理解而非表面模仿。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某家某派的外在形式,而是领悟其内在精神,并融入个人的生命体验与时代感受。书法创作终究是个人与笔墨的对话,是心灵与纸墨的共鸣。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