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
![]()
![]()
![]()
![]()
![]()
N晚报记者 陈 强 朱 鑫 图片由沈荡镇提供
一到周末、节假日,游人便接踵而来:胜利饭店帘动客满、一座难求;谷仓文化产业园的咖啡香裹着书香;独树一帜的酱油雪糕柜台前常排起长队;社交平台上,“沈荡”和“出片”已成为绑定关键词……海盐县沈荡镇,这个昔日的水乡老镇,已成为又chill又自由的潮流目的地。
深秋的暖阳洒在沈荡老街的青石板上,便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寻来,只见他们举着手机,寻找文学地图中的一个个打卡点。在余华的小说《在细雨中呼喊》里,有一个名叫“孙荡”的小镇,其原型便是沈荡。
近年来,作为浙江省城乡风貌样板区试点,沈荡镇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特别是复现了不少余华小说中的元素,让“书里文城”和“醉美沈荡”形成奇妙互文,成为长三角文旅古镇中的后起之秀。
老地标的“文艺复兴”
“早就刷到过关于谷仓的短视频,来了才发现比推荐视频更有感觉!”来自上海的95后游客王小雯是一位旅行博主,她一手捧着《活着》,一手端着咖啡,在谷仓书店不断变换着造型。她告诉记者,沈荡镇的推文数据很好,有点“流量密码”的意思,老建筑的独特质感配上书香和咖啡香,坐一个下午都不够。
在王小雯的短视频作品中,只见阳光透过红砖筒仓的窗棂,在木质书架上投下细碎光影,有人坐在临窗的阅读区静读,也有人举着“游到海水变蓝”饮品与书墙合影,孩童们则在文创区挑选印着老镇风景的明信片,有着令人向往的惬意。
不过,眼前这个“网红地标”,曾一度闲置,在完成粮食储运的历史使命后,成为被遗忘的存在。借着风貌改造的东风,沈荡镇计划盘活老粮仓区块,并定下了文化园区的基调。
“从规划开始,我们就明确老粮仓不能只做观赏性建筑,要成为能留住人、有活力的文化空间。”沈荡镇相关负责人说。为此,该镇摒弃“大拆大建”模式,以“修旧如旧”为原则,招引了专业运营团队,在保留老粮仓砖瓦肌理与木构桁架的基础上,精准对接游客与本地居民需求,完成了谷仓文化产业园的规划。
作为沈荡风貌区创建核心项目,谷仓文化产业园不仅打造了谷仓书店,还引入特色餐饮、文创工坊等业态,既让老建筑承载历史,又能服务当下生活。自2024年5月开业以来,这个由13幢老粮仓建筑改建而成的园区,累计接待游客超215万人次,营收突破5000万元,昔日“物质粮仓”成功转型为滋养心灵的“文化粮仓”,成为沈荡镇风貌提升的标志性成果。
像谷仓这样“华丽转身”的老地标,在沈荡镇还有不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沈荡酿造厂,借“微改造”建成940平方米“百年官酱园”展陈馆,4个展区完整呈现从清代酱缸到现代生产线的变迁。非遗传承人常态化带游客逛晒场、探酒窖,酱油雪糕、黄酒曲奇等“非遗新吃”广受青睐。今年前三季度,这里已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成为体验非遗的核心打卡地。
此外,钱氏宗祠通过修缮活化,成为研学家风文化的重要场所,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沈荡大桥则依托桥联文化成为展现老镇人文底蕴的窗口……在沈荡镇,每一处老地标都在改造中重焕新生。
老镇的“出圈”之路
近年来,沈荡以“三年出示范”推进风貌特色镇建设,仅投1.4亿元“微改造”资金,就实现了古镇风貌转变与文旅出圈的“双赢”,贲湖老街空间更新项目入选嘉兴市级优秀案例,推动老镇从“点状美”“外在美”迈向“全域美”“内在美”。
“以前的老街破败不堪,街头几乎都是本地人,现在来来往往的外地游客非常多!”在贲湖老街,土生土长的钱大伯十分感慨,更让他感到满意的是,家门口的风景更美了,“到处都是小公园,一年比一年漂亮。”
公共服务的“小切口”持续优化,让美丽城镇更有温度,这是许多沈荡镇“原住民”的共同感知。这两年,沈荡大桥桥下停车场、20个路口星光工程建成投用,解决了游客停车难、夜间出行不安全的问题;谷仓儿童空间、社区嵌入式综合体落地,全县最高标准的医疗康养综合医院惠及近万名居民。
其中,老街改造是风貌提升的核心抓手。近年来,沈荡镇投入1500万元修缮近2万平方米老建筑,严格保留巷道肌理、老砖墙与木门窗,同步连通贲湖老街、沈荡酿造厂、老粮仓三大片区,让历史脉络与现代生活无缝衔接。
记者在贲湖老街和港南西路看到,原本无人居住的破败街区,如今成了好吃又好逛的“步行街”。68岁朱玉英的玉英烧麦店生意红火,皮薄馅足的烧麦延续着老镇的传统味道;90后张一豪的文城砂锅店,日均吸引200多桌食客。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创业活力在这里持续迸发,近年来新增的青年创业主体中,85后占比达90%。
最火的当数胜利饭店,“爆炒猪肝配黄酒”的经典搭配,成为沈荡镇必吃榜的头牌,今年初以来接待游客已近15万人次。文学IP与烟火气息的融合,让老街更具独特魅力。
通过风貌提升的串珠成链,沈荡镇各类资源的聚合效应愈发凸显。“咖啡工厂—老街—胜利饭店—酿造厂”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醉美沈荡 文艺共富”跻身省级共富风貌游线。
从数据上看,2024年沈荡全镇累计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同比增长264%,嘉兴市外游客占比超55%;今年前三季度,沈荡镇累计游客量已达174万人次,营收额突破1.12亿元,还为周边村庄带来稳定收益,实现了风貌提升与共同富裕的双向奔赴。
“以前逛累了没处歇,现在咖啡店里能看书、广场能遛娃,生活越来越方便。”家住阳光小区的俞伟告诉记者。沈荡镇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依托风貌提升等工程,老镇不仅在文旅领域实现“出圈”,百姓生活、镇区活力也有了长足提升,“总体来看,实现了‘综合出圈’。”
以文化和运营打出差异牌
面对当前古镇开发同质化严重、更新效果有限的普遍困境,沈荡镇从“沉寂”到“出圈”的跨越,显得更为独特。在城乡风貌提升的创新实践中,这个老镇以差异化的路径脱颖而出,交出了一份兼具文化厚度与民生温度的精彩答卷,其建设经验为同类老镇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借鉴。
文化铸魂构建核心竞争力。沈荡镇跳出“仿古建筑+小吃”模式,深挖余华文学IP,活化钱氏宗祠、沈荡第一桥等遗存,以桥联文化与非遗酿造技艺构建内核,塑造“人无我有”的辨识度,让“书里文城”成为不可复制的美丽城镇符号。面对乡镇文旅运营经验欠缺的短板,沈荡镇通过“运营前置”的理念,提前招引团队。比如,在粮仓项目设计阶段就引入运营团队,实现改造与招商无缝衔接,有效缩短资产“空窗期”,累计盘活近90亩存量资产,达成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这套“文化+运营”的组合拳,形成了较好的品牌效应。沈荡镇聚焦青年客群偏好,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推出“跟着余华游沈荡”系列内容,#沈荡谷仓#话题浏览量超267万次,社交平台年曝光量突破900万次。针对文化“新三样”赛道,沈荡镇还参与了微短剧《一路繁花》,将文学元素与非遗技艺融入剧情,让老镇热度持续攀升。
沈荡镇的实践印证,美丽建设唯有坚守文化根脉、创新运营模式、促进新旧共生,才能留住乡愁记忆、焕发蓬勃生机。未来,沈荡镇还将打好差异牌,立足谷仓、老街、酒厂、茧场等资源,融合文学内涵与历史建筑,打造开放包容的特色街区,在微小空间嵌入惠民设施,构建更多主客共享的公共空间,持续推动“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转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