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基建狂魔”早已名扬四海,以至于大家默认了一个不成文的“定律”:哪怕任务看起来多像天方夜谭,只要中国工程队出手, 那基本就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压根不存在“搞不定”这三个字。
所以,每当工程招标公告一出,大伙儿的反应往往是:懂了,马上要动真格的了!
近日中科院的一则招标公告,再度引燃了市场的这种预期:从招标的项目来看,可控核聚变,已经逐渐脱离了“纸上谈兵”的阶段,进入实实在在的工程设计了!

四则公告背后同一个目标
具体而言, 11月12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布,中国科学院下属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的四个项目招标,包括液态包层氚提取系统、内燃料循环平台、固态包层氚提取与回收实验平台、氚安全防护平台,预算金额分别为2.12亿元、3.724亿元、2.47亿元、5.14亿元,累计招标金额13.45亿元。好家伙,这一出手,果然“狂魔”本色不改!
![]()
图片来源:政府采购网
这么大的投资,肯定是要“搞大事”,虽然科学是“隔行如隔山”,常言道“没吃过猪肉,猪跑总见过”,说到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笔者不敢说非常熟悉,但初步的直观印象是有的——早在学生时代,笔者就去该机构所在的董铺岛(外号桃花岛)上参观过,听岛上的老师(也可以说是学长)讲解“可控核聚变离商业化还有五十年”时,内心除了震撼,就是一脸懵。
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当时除了感叹装置之庞大、研究之艰难,对里头的科学原理嘛……基本属于“知识不过脑,一看就跌倒”的类型。
如今时过境迁,眼见可控核聚变进展神速,没准——不用等五十年,三十年就能成真。到时候,说不定我笔者还能跟孩子(或者孙辈)吹个牛:“瞧见没,我们今天的发电机,你爸(或者你爷爷)我老早就见过实物了!虽然当时也没怎么看懂……”
这次等离子体所针对性地进行平台建设,表明研究重心已从验证等离子体物理现象,转向解决未来发电站实际运行所必需的工程技术问题。按照行业的术语,就是“物理设计”已经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工程设计”——从“能不能干”跃升到“怎么干”!
资料显示,此次招标的四个系统共同构成了核聚变反应堆中最关键、也最棘手的 “氚燃料自持循环”系统。氚在自然界中含量极微,能否在反应堆内部高效地“制造”出氚并安全地“循环”利用,是实现聚变能源商业化的命门。

可控核聚变
本质就是“炉子”
“氚燃料自持循环”,是不是光第一个字就不认识,七个字连起来更是不知所云?没事,再高深的东西,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也就不神秘了!
核聚变发电站说白了,也就是一个需要不断添加燃料才能持续燃烧的“炉子”。这个炉子用的主要燃料之一,不是煤炭或者石油,而是“氚”(读 川,反正科学用字读半边,99%情况下没问题)。
但这个氚有个怪脾气:它非常“短命”(具有放射性,半衰期约12.4年),会不断自然消失,所以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氚的储量只有几十公斤,甚至不够一座反应堆的装填量!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矛盾:一方面,炉子运行需要消耗大量氚;另一方面,地球上几乎没有现成的氚可用。重水反应堆辐照锂靶是当前生产氚的主流方法。利用核反应堆中的中子和锂-6(⁶Li)通过核反应,生成炉子运行需要的氚:
⁶Li + n → ⁴He + ³H
而所谓的 “氚燃料自持循环”,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而设计的,目标是让这个“炉子”能自己生产燃料,自给自足!下面这张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这个精妙的“自产自销”过程。
![]()
氚燃料自持循环示意图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过程的精妙之处,就在红框之处的“生成新氚”,这是实现“氚自持”的魔法步骤。上一步产生的高能中子,会被反应堆核心周围专门设计的氚增殖包层吸收。包层中富含锂-6元素,中子与锂-6会发生核反应,生成新的氚原子。这相当于利用反应产生的“种子”(中子),在锂这个“土壤”里“种”出了新的氚燃料!
新生成的氚,会混合在增殖包层的材料(如液态铅锂或固态锂陶瓷)中。这时,就需要氚提取系统将其高效地分离、回收出来。回收的氚会被送往氚工厂,进行提纯、与氘按比例混合,并重新制成燃料靶丸或燃料气,注入反应堆开始新一轮的燃烧。
同时,反应后排出的未燃烧气体也会被回收提纯,再次利用,这就是前文所述中科院四个项目中的“氚提取与回收”!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根据包层中氚增殖剂形态的不同,主要分为固态包层和液态包层两大技术路线。具体路线细节就不展开了,但据最新研究,具备在线提取、高热效率等优势的液态包层路线被视为未来商用聚变堆的更优方案。
说了这么多,总算把“氚燃料自持循环”的原理讲得七七八八了,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这个听起来很完美的循环,在工程上还面临着巨大挑战,可不是“明天就能实现了”那么简单!

科学魔法也有现实瓶颈
目前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让 氚的增殖比率(TBR)大于1(1.05左右),即产出的氚要多于消耗的氚,这样才能有多余的燃料支持新的聚变堆启动,而不是像没了柴火的炉膛一样,越烧越弱,最后熄灭!
那么目前的实验达到这个水平了么?这要看具体的场景了!对于概念研究和小规模的探索,目前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而着眼于未来的聚变工程实验堆,其设计目标TBR通常设定在1.05至1.15之间。
但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这个设计数值是基于理论计算和模拟,为满足氚自持需要而设立的,不等于已经普遍达到的现实——就好比,某著名品牌手机用小字标注“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至于什么时候能达到,需要交给未来!
因此,当前的核心任务并非一味追求实验室环境下的高TBR数值,而是攻克实现氚自持循环所面临的系列工程技术难题,包括包层设计、材料研发、热管理以及氚的提取与循环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复杂艰苦的努力!
此外,氚具有放射性且极易渗透(分子量小),如何在整个循环过程中确保其安全、高效地处理(放射性不是闹着玩的),是正在攻关的核心技术,也是这次四大招标项目之一,可在防止氚泄漏、实时监测、事故状态下回收氚。
说了这么多,目前可控核聚变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依然以等离子体所为例:今年10月1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该所在成功落位安装,作为BEST的核心部件,标志着“人造太阳”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BEST项目由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后者成立于2023年5月,初始注册资本50亿元,并在2024年6月增至145亿元,股东涵盖安徽省与合肥市国有平台、中央企业、中国科学院及社会资本。
按照计划, BEST有望于2027年正式完工,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到那个时候,TBR>1很可能会真正变为现实;到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为聚变发电带来曙光!
除了BEST,等离子所旗下还有另外两大“神器”——EAST和CRAFT(夸父)!
具体而言,作为中国聚变研究的旗舰, EAST的核心任务是探索实现聚变堆所需的高参数稳态运行模式。它近年来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2025年1月实现的1亿摄氏度高温下稳定运行1066秒的世界纪录。这一突破验证了未来聚变堆持续发电所必需的科学可行性。
至于俗称“ 夸父”项目的 CRAFT,其定位不同于EAST和BEST这类完整的聚变反应装置,它是一个为未来聚变堆(如示范堆CFEDR)研发和测试核心部件的巨型平台,相当于一个“大型实验室”!
2018年12月获批开工建设以来,围绕下一代“人造太阳”核心部件的研制,“夸父”园区将核心任务拆解成19个子系统,进行体系化攻关。目前总体工程进度已超过92%,今年至今已完成多项阶段进展。
作为研究可控核聚变的重镇,等离子所近年来的一系列进展,只是行业新动向的一部分。而近年来该领域如雨后春笋般的进展,以及一众资本的涌入,似乎昭示着,核聚变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AI巨头大举押注核聚变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成为了一只越长越大的“电老虎”。高盛预测,到2030年,AI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比2023年增长165%,全球数据中心总能耗可能突破 945TWh,相当于日本当前全国年用电量——真正的“电可敌国”!
为了保证未来自身的电力供应,国内外各大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核聚变领域。就连靠着人工智能登顶的英伟达,近年来,也在核聚变领域频频下注!
各位财友或许已经发现了:今年以来,英伟达的黄仁勋多次公开表示“AI的终极未来将取决于能否获得充足、廉价的清洁能源”。并且知行合一,“真金白银”押注核聚变!
今年8月,美国商业聚变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官宣完成8.63亿美元的B2轮融资,累计融资接近30亿美元,几乎已经达到全球聚变行业融资规模的三成,牢牢锁定头把交椅。而本轮投资者名单中出现了英伟达的身影,这也是其在核聚变领域的首笔投资。资金将用于SPARC装置建设与ARC电站的开发。
英伟达还与General Atomics以及一系列国际合作伙伴打造了一个具有交互性能的高保真、AI驱动的数字孪生聚变反应堆。这个模型能够以秒级速度预测等离子体行为。这项成果在英伟达今年的GTC大会上也得到了官宣,项目利用了ACLF的“Polaris”超级计算机和NERSC的“Perlmutter”超级计算系统,大规模训练了三种不同的AI代理模型。
押注核聚变的,不只有国外的巨头,还有国内的大厂。
据媒体公开报道,阿里领投了核聚变初创公司诺瓦聚变的天使轮投资,金额达到亿元级别。而这家公司今年4月才刚刚在上海成立,背后的掌舵者郭后扬长期深耕核聚变领域科学研究,还曾担任能量奇点CTO。此外,可控核聚变技术公司“星能玄光”近日完成数亿元的Pre-A轮融资,由蚂蚁集团领投。而字节方面,也曾调研了解过包括能量奇点在内的市面上多个可控核聚变项目,但最终并未进行出资。
与此同时,国家队也在加速入局,让可控核聚变赛道获得更多关注。与中国科学院牵头成立且获得安徽国资、中国石油昆仑资本、蔚来与蔚来资本等投资的聚变新能,并称为中国核聚变研发的两大国家队。

尾声
随着四大招标项目的落地,中国可控核聚变研发正悄然转向——从“能否实现”转向“如何实现”。氚自持循环这些曾经遥远的科学概念,如今成了必须攻克的工程技术。
当AI巨头争相布局、国家队重金投入,那个传说中的“终极能源”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也许不久的将来,当BEST装置点亮第一盏灯时,我们会发现:中国“基建狂魔”这次,竟然把太阳也“基建”了。
看来,跟儿孙吹牛“我当年见过那大炉子”的场景,真不用等到白发苍苍。没准三十年后,当“人造太阳”照亮万家灯火时,我们都能指着电灯自豪地宣布: 这束光,哥们我,当年可是投过“资”(资瓷与关注)的!
免责声明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