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深度长文:原子可以永生,为什么由原子组成的生命不能永生?

0
分享至

生命,是宇宙中最神奇的存在。它既有有限的长度,又饱含着无限的美好 —— 春日里绽放的花朵、孩童清脆的笑声、恋人相拥的温暖,这些瞬间构成了生命的精彩篇章。可正是这份美好太过短暂,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永生” 就成为了刻在基因里的终极渴望。



古埃及法老建造金字塔,妄图以木乃伊的形式留住永恒;中国古代帝王遍寻长生不老药,甚至不惜耗费国力炼制丹药;欧洲中世纪的炼金术士们,也执着于从金属中提炼 “生命之水”。然而,无论这些王侯将相付出多少努力,最终都逃不过 “化作一抔黄土” 的命运 —— 从大自然中来,又回归大自然,这似乎是所有生命的既定轨迹。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实现了显著提升。

在古代,能活到 50 岁已属长寿,而如今,70 岁、80 岁甚至 90 岁的老人随处可见。医学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健康意识的提高,让我们得以在世间多停留一些时光。但即便如此,死亡依然是无法回避的终点。无论是叱咤风云的伟人,还是平凡普通的百姓,最终都要面对生命的终结。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既然生命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原子,而原子似乎是永恒存在的,那为什么由原子组成的生命却无法实现永生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从物理学的角度,深入了解原子的本质。



提到生命的构成,我们首先会想到细胞、组织、器官,但追根溯源,人体的每一个部分,甚至我们呼吸的空气、触摸的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的。以一个体重 70 公斤的成年人为例,其身体内包含的原子数量约为 10 的 28 次方个 —— 这个数字有多庞大?如果把这些原子一个个排成一列,其长度可以绕地球赤道数十亿圈。更神奇的是,这些原子并非 “土生土长”,而是来自百亿年前的恒星。



恒星就像是宇宙中的 “元素炼丹炉”,在其内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氢原子会通过核聚变反应聚变成氦原子,氦原子又会进一步聚变成碳、氧、铁等更重的元素。当恒星走到生命尽头,会通过超新星爆发的方式,将这些元素抛向宇宙空间。这些元素在宇宙中漂浮、碰撞、聚合,最终形成了行星、彗星,也包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 “星尘的孩子”,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曾在恒星的核心经历过激烈的核聚变。

从结构上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则包含质子和中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质子和中子又被称为 “重子”,它们由更基本的粒子 —— 夸克通过胶子连接而成;而核外电子属于 “轻子”,目前的科学研究认为,电子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原子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主要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量决定 —— 质子数量不同,对应的元素就不同,比如 1 个质子对应氢元素,6 个质子对应碳元素,8 个质子对应氧元素,这些不同的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了世间万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 “物质是永恒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一块铁生锈,其质量不会凭空消失;一根木头燃烧,灰烬和气体的总质量与燃烧前的木头质量相差无几。初中物理课本中提到的 “质量守恒定律”,更是让我们坚信:物质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随着科学家对微观世界的深入探索,尤其是爱因斯坦提出 “质能方程(E=mc²)” 后,我们对 “物质永恒” 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

质能方程告诉我们,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转化关系为能量(E)等于质量(m)乘以光速(c)的平方。由于光速(约 3×10 的 8 次方米 / 秒)是一个极大的数值,所以即使是极少量的质量,也能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在化学反应中,比如木材燃烧、铁生锈,其实都存在极其微小的质量损失 —— 这些损失的质量转化为热能、光能等能量释放出来。只是因为损失的质量实在太少,我们用常规的测量工具根本无法察觉,所以才会默认 “质量守恒”。但在核反应中,质量损失就变得非常明显了,比如核电站中的核裂变反应、氢弹中的核聚变反应,都是通过质量转化为能量来产生巨大威力的。

这就意味着,原子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 “永恒不朽”。它本质上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既可以被创造出来,也可以被摧毁。既然原子都无法实现永恒,那由原子组成的生命,自然也不可能突破这一限制。

那么,原子究竟是如何诞生,又如何消亡的呢?这就需要从宇宙的起源说起。目前科学界公认的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 138 亿年前的 “大爆炸”。



在大爆炸发生的最初瞬间,宇宙中并没有任何物质,只有处于剧烈波动状态的真空能量。

在大爆炸后的 10 的负 36 次方秒(这个时间短到无法用人类的感知来衡量),真空能量开始推动空间以指数级速度膨胀,膨胀速度远远超过了光速,这一过程被称为 “暴胀”。到了 10 的负 33 次方秒,暴胀结束,宇宙空间中产生了大量的高能粒子,这些粒子以 “物质” 和 “反物质” 的形式成对出现 —— 比如质子和反质子、中子和反中子、电子和正电子(电子的反物质)。这一时期,宇宙处于极高的温度和密度状态,被称为 “热大爆炸” 时期。

按照常理,物质和反物质相遇后会发生 “湮灭”,它们会相互抵消,将质量全部转化为能量释放回宇宙。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宇宙中最终应该只剩下能量,不会有任何物质存在,更不会有行星、恒星,以及我们人类。但幸运的是,宇宙中存在一种 “不对称性”—— 重子数不守恒。



重子数是用来描述重子数量的物理量,质子和中子的重子数为 + 1,反质子和反中子的重子数为 - 1。在正常情况下,物质和反物质的重子数总和应该为 0,但在宇宙早期,由于重子数不守恒,物质的数量比反物质多了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大约每 10 亿对物质 - 反物质粒子中,会多一个物质粒子)。

正是这 “多出来的一丢丢” 物质,在反物质几乎全部湮灭后被保留了下来。这些残留的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在宇宙逐渐冷却的过程中,开始相互结合:首先,质子和中子结合形成原子核;随后,原子核与电子结合形成中性原子;这些原子又通过引力的作用不断聚集,形成了气体云,气体云进一步坍缩、升温,最终形成了恒星、行星等天体,构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从表面上看,原子似乎可以一直存在:中子衰变会产生质子,质子和正电子结合也会产生中子,重子数似乎始终保持不变。但实际上,原子的 “生命” 也有终点,因为质子并非永远稳定 —— 根据 “大统一理论”(一种试图统一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的物理理论),质子会发生衰变,只是其半衰期非常长,约为 10 的 35 次方年。要知道,目前宇宙的年龄也只有 138 亿年(约 10 的 10 次方年),10 的 35 次方年比宇宙年龄还要大 25 个数量级,所以我们很难直接观测到质子的衰变。

但即便如此,质子衰变依然会对生命产生影响。以人体为例,体内约有 10 的 28 次方个原子,按照质子的半衰期计算,从概率上来说,每两年左右,人体内就会有一个质子发生衰变。而质子是决定原子性质的关键 —— 一旦质子发生衰变,原子的质子数就会改变,原本的元素也会变成其他元素,这意味着 “原来的原子” 已经消亡。



比如,碳元素的原子核有 6 个质子,如果其中一个质子发生衰变,质子数就会变成 5,碳元素就会变成硼元素,原子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既然原子都有 “寿命”,会随着质子衰变而消亡,那么由原子组成的生命,自然也无法实现永生。

除了物理学层面的原子特性,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生命的 “有限性” 同样是不可突破的规律。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除了病毒(关于病毒是否属于生命,目前科学界仍有争议),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我们的生长、发育、修复损伤,都依赖于细胞的分裂和更新。但遗憾的是,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这就像是给生命设定了一个 “倒计时”。

不同物种的细胞分裂次数存在明显差异。



比如,小鼠的细胞只能分裂 10-15 次,所以小鼠的平均寿命只有 2-3 年;海龟的细胞分裂次数可达 110 次左右,其寿命能超过 150 年;而人类的细胞分裂次数则相对固定 ——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体细胞大约每 2.4 年更新一代,而一个正常的人体细胞,最多只能分裂 50 次左右。按照这个数据计算,人类的理论最长寿命应该是 50 乘以 2.4,也就是 120 岁左右。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能活到 120 岁的人非常稀少,这是因为寿命还会受到环境、饮食、疾病、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 120 岁左右依然是人类寿命的一个 “天花板”。

为什么细胞的分裂次数会有上限呢?这就需要提到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 —— 端粒。



端粒就像是染色体的 “保护帽”,它由一段重复的 DNA 序列和相关蛋白质组成,能够保护染色体的末端不被磨损、不与其他染色体粘连。每当细胞进行一次分裂,染色体就会复制一次,而在复制的过程中,端粒会不可避免地缩短一小段。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会越来越短,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无法再保护染色体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进入衰老状态,最终走向死亡。这个过程被称为 “端粒学说”,也是目前解释细胞衰老和死亡的主流理论之一。

端粒的缩短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就像是一支燃烧的蜡烛,火焰会不断消耗蜡油,直到蜡油燃尽,火焰熄灭。虽然人体中存在一种名为 “端粒酶” 的物质,它能够修复端粒,延长端粒的长度,但端粒酶的活性在大多数体细胞中非常低,几乎无法阻止端粒的缩短。



只有在生殖细胞、癌细胞等少数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较高,能够让端粒保持长度,从而实现细胞的无限分裂 —— 但癌细胞的无限分裂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最终导致生命的终结,这也从侧面说明,“无限分裂” 并不等同于 “永生”,反而可能带来灾难。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其实是大自然的一种 “法则”。任何形式的运动和活动,都会伴随着能量的消耗和物质的损耗,生命活动也不例外。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台精密的机器,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各个 “零件”(器官、组织、细胞)都会逐渐磨损、老化,最终无法正常运转。而细胞的有限分裂,正是这种 “磨损” 在微观层面的体现。

如果说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分析还不够直观,那么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看,生命的 “有限性” 就更加清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熵增原理”,指出: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熵(用来衡量系统混乱程度的物理量)总是会自发地增加,也就是说,系统会从有序状态逐渐走向无序状态,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熵增原理:一栋新建的高楼,如果没有人维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逐渐被风雨侵蚀,墙壁剥落、窗户破碎、结构松动,最终倒塌,从整齐有序的建筑变成混乱的废墟;在沙漠中堆起一座沙丘城堡,它看起来整齐、美观,但只要一阵风吹过,沙子就会散开,城堡会被抹平,重新变成无序的沙丘;一杯清水,如果滴入一滴墨水,墨水会逐渐扩散,最终整杯水变成均匀的淡黑色,而不会自发地重新聚集形成一滴墨水和一杯清水。这些现象都印证了熵增原理 —— 系统总是朝着混乱度增加的方向发展,而这个过程无法逆转。

生命也是一个系统,虽然它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我们会通过呼吸、进食从外界获取能量和物质,通过排泄排出废物),但依然无法逃脱熵增原理的束缚。生命的诞生和成长,其实是一个 “逆熵” 的过程 —— 从一个受精卵,逐渐发育成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完善的生命体,这个过程中,系统的有序程度在不断提高,熵在减少。但这种 “逆熵” 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物质来维持:我们需要吃饭来获取能量,需要呼吸来获取氧气,需要喝水来维持新陈代谢,这些过程都是在对抗熵增。

然而,这种对抗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身体的有序程度会逐渐下降:细胞衰老、器官功能衰退、记忆力下降、行动变得迟缓…… 这些都是熵增加的体现。当我们无法再从外界获取足够的能量来对抗熵增,或者身体的 “逆熵” 能力不足以阻止熵的增加时,生命系统就会逐渐走向混乱,最终崩溃 —— 也就是死亡。

死亡之后,我们的身体会被微生物分解,回归到大自然中,变成土壤、空气、水的一部分,重新参与到宇宙的物质循环中。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命的终结,其实是回归到了更无序的状态,符合熵增原理的必然趋势。就像那句古老的话:“尘归尘,土归土”,我们从自然中来,最终又回到自然中去,成为宇宙熵增过程中的一部分。

通过从物理学、生物学和热力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命无法实现永生。原子并非永恒,它会随着质子衰变而消亡;细胞的分裂次数有限,端粒的缩短会导致细胞衰老;而熵增原理则决定了生命最终会走向混乱和终结。这些规律是宇宙的基本法则,目前来看,没有任何生命能够突破。



或许有人会感到遗憾,觉得生命的短暂太过可惜。但正是因为短暂,生命才显得更加珍贵。就像夜空中的流星,因为只有一瞬间的闪耀,才会让人驻足仰望;就像春天的樱花,因为花期短暂,才会让人倍加珍惜。如果生命能够永恒,那么奋斗的意义、爱情的美好、亲情的温暖,或许都会变得平淡无奇。

与其执着于追求遥不可及的永生,不如珍惜当下的每一刻,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去看一次日出,去听一场音乐会,去和家人朋友相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 这些平凡而温暖的瞬间,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不在于永恒,而在于曾经精彩地绽放过。

接受生命的有限,才能更好地拥抱生命的美好。这,或许就是我们对 “永生” 这个古老命题,最理性也最温暖的回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不敢相信啊!孙颖莎再次被大学教师在毕业典礼上深情告白了

不敢相信啊!孙颖莎再次被大学教师在毕业典礼上深情告白了

小椰的奶奶
2025-11-16 10:24:27
周鹏中肯点评,道出徐杰为何会无缘中国男篮大名单

周鹏中肯点评,道出徐杰为何会无缘中国男篮大名单

体育哲人
2025-11-15 16:07:19
知名女演员被移送检方,此前确诊精神疾病

知名女演员被移送检方,此前确诊精神疾病

翰林涛涛
2025-11-16 13:19:28
央视3分钟点名,中国有权在日驻军,敢打台海主意,8分钟导弹直达

央视3分钟点名,中国有权在日驻军,敢打台海主意,8分钟导弹直达

近史谈
2025-11-15 19:08:31
“中国给欧洲上了一堂工业课,实力就摆在这里”

“中国给欧洲上了一堂工业课,实力就摆在这里”

观察者网
2025-11-16 12:15:05
真实版张柏芝长这样?路人镜头下的她让人不敢相信!这还是她吗?

真实版张柏芝长这样?路人镜头下的她让人不敢相信!这还是她吗?

手工制作阿歼
2025-11-15 16:42:49
奚梦瑶重庆买豪车,一袭蓝裙美到窒息,网友:真人白到发光!

奚梦瑶重庆买豪车,一袭蓝裙美到窒息,网友:真人白到发光!

草莓解说体育
2025-11-15 12:34:02
00后沪漂女孩发文:将永远维护上海人!

00后沪漂女孩发文:将永远维护上海人!

看看新闻Knews
2025-11-15 19:44:16
下周,A股迎来重大拐点!这三个板块要暴涨了

下周,A股迎来重大拐点!这三个板块要暴涨了

花小猫的美食日常
2025-11-16 09:32:30
战韩国双响!22岁国足红星女友曝光 现场观战+甜蜜互动 私照绝美

战韩国双响!22岁国足红星女友曝光 现场观战+甜蜜互动 私照绝美

我爱英超
2025-11-16 10:06:05
16GB+1TB!新机官宣:11月24日,即将发布上市!

16GB+1TB!新机官宣:11月24日,即将发布上市!

科技堡垒
2025-11-15 11:57:02
刘诗雯复出,林高远沉默,金牌背后全是没说出口的苦

刘诗雯复出,林高远沉默,金牌背后全是没说出口的苦

不凡体育
2025-11-16 15:08:01
神21成功着陆!返回地球后第一顿饭,3名航天员都点了这道餐食!

神21成功着陆!返回地球后第一顿饭,3名航天员都点了这道餐食!

青烟小先生
2025-11-15 19:37:13
不顾央视警告顶风作案,与刘涛传出绯闻的杨烁,究竟是谁给的底气

不顾央视警告顶风作案,与刘涛传出绯闻的杨烁,究竟是谁给的底气

芳芳历史烩
2025-09-24 20:13:19
小个子的女生这样打扮也能穿出大长腿的感觉

小个子的女生这样打扮也能穿出大长腿的感觉

美女穿搭分享
2025-11-16 13:40:03
全新马自达CX-5曝光,外观时尚配置升级搭载2.5L混动,运动感十足

全新马自达CX-5曝光,外观时尚配置升级搭载2.5L混动,运动感十足

沙雕小琳琳
2025-11-16 15:06:08
中方重提“敌国条款”,日本百年恩怨要被清算了吗?

中方重提“敌国条款”,日本百年恩怨要被清算了吗?

娱乐喵喵说
2025-11-16 15:03:29
方证证券说今年A股10万元以下小散户亏损比例98.7%,你还敢投资吗

方证证券说今年A股10万元以下小散户亏损比例98.7%,你还敢投资吗

有料财经
2025-11-16 15:13:09
鬼灭之刃 上映首日预测票房只有6亿,曾被预测和哪吒争票房冠军

鬼灭之刃 上映首日预测票房只有6亿,曾被预测和哪吒争票房冠军

张发林
2025-11-16 14:57:31
日本毫不悔改,扬言给中方10天时间,期限前“处理”薛剑总领事

日本毫不悔改,扬言给中方10天时间,期限前“处理”薛剑总领事

云上乌托邦
2025-11-15 15:03:30
2025-11-16 16:19:00
宇宙时空 incentive-icons
宇宙时空
热衷于宇宙和时空探索
11775文章数 9572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樊振东成马龙后第二位蝉联全运会乒乓球男单金牌球员

头条要闻

樊振东成马龙后第二位蝉联全运会乒乓球男单金牌球员

体育要闻

最佳新秀候选!2028美国男篮有他一个位置

娱乐要闻

宋佳二封,易烊千玺拿奖张艺谋乐开花

财经要闻

涉三宗罪 释永信被批准逮捕

科技要闻

谁在炒作全固态电池?

汽车要闻

"冰彩沙"全配齐 红旗HS6 PHEV预售17.88万起

态度原创

时尚
本地
手机
房产
数码

提升冬日幸福感的8件小事,放松又治愈

本地新闻

沈阳都市圈“冷资源”点燃“热联动” “组团”北上“圈粉”哈尔滨

手机要闻

有用户反馈苹果iPhone 17 Pro Max用湿巾清洁后机身涂层被擦除

房产要闻

首开狂卖6.68亿!海口这个顶级教育红盘,引爆海口楼市!

数码要闻

逆势而行?Valve新款Steam Machine官宣,8GB显存配置引发争议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