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城记系列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
湖州,绝对是浙江最尴尬的城市。
是风投之城合肥的反面。
![]()
2024年,GDP排名全省倒数第四。
![]()
后面三座城市:
舟山就是个小岛,不应该拿来比较;
丽水和衢州身处大山之中,交通不便,发展差一些也能理解。
但湖州这片地区,旁边就是太湖,本地也有大量的平原、山山水水;
南边是杭州,东边是苏州和上海。
在很多人眼里,这样的地理位置极好,经济不应该这么差才对。
![]()
但要注意,在经济学家眼里,这样的位置反而存在风险。
因为人口、产业和各种资源,都会朝着大城市流动;
湖州一没政治地位,二没人口和经济体量,根本留不住这些生产要素。
![]()
当然,湖州人口少,也有太平天国的影响。
1858-1865年,湖州府人口从接近300万,减少到63万,降幅超过80%。
一直到2024年,湖州的人口也只有347万,勉强算是恢复过来了。
但这些增长的人口当中,有大量是河南、安徽以及浙江省内的移民。
这也导致本地文化较为割裂。
尤其是下面的长兴县,人口来源复杂,内部盘根错节。
这就是长兴县和湖州市长期【不对付】的原因之一。
![]()
那有没有办法让湖州【做大做强】呢?
也有,可以考虑和嘉兴市合并,恢复到1983年之前的状态。
在1949-1983年期间,这两座城市是一体的,当时叫做【嘉兴专区】。
![]()
若是改开后延续这样的城市格局,这也是一座人口破千万,GDP破万亿的大城市。
那在1983年左右,嘉兴和湖州,当时谁更强一些?
答案是,湖州。
因为【嘉兴专区】时期,领导班子的办公地点,长期在湖州。
这导致大量的公共产品、大项目,都集中在湖州这边。
据小道消息说:
其实一开始两地约定,办公地点要进行轮换。
在嘉兴10年,在湖州10年。
只是因为某些原因,办公地点搬到湖州之后,并没有搬回嘉兴。
因此1983年拆分之后,嘉兴的起点,比湖州低得多。
那为什么现在嘉兴的发展,比湖州要好?
嘉兴距离上海更近,类似于苏州在江苏的位置。
所以哪怕杭州早期不支持嘉兴跟着上海混,但上海漏出来一些汤汤水水,也能让嘉兴吃个半饱。
现在上海提出G60科创走廊,准备发展上海-杭州这条线。
嘉兴是沿线第一座城市,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
![]()
而湖州呢?
与上海之间隔着苏州和嘉兴,距离太远,且不在发展主轴上,已经是第三顺位。
拿不到太多资源。
![]()
就说2003年,湖州成立新的南浔区,打出的口号就是【当好上海的后花园】。
当时苏州、嘉兴、杭州都有类似的口号,互相之间是竞争关系。
但明眼人都知道,上海对这几座城市的偏爱程度是:
苏州>杭州>嘉兴>湖州。
湖州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系列。
一开始靠着【高污染】的低端产业,下面几个县城经济增速不错。
可一旦环保要求提高,本地人也无法容忍污染之后,这些产业只能慢慢整合搬走。
长期发展动能,十分有限。
也就是现在上海和杭州都彻底崛起了,辐射能力大于虹吸能力。
湖州才能跟着喝一小口汤。
但这也更多是下面县城的事情。
![]()
![]()
例如湖州南边的德清县、安吉县,去杭州的距离,比去湖州还短。
近些年,这两个县城只做了一件事情:
承接杭州的产业转移。
打出的口号就是,【杭州不要的,我们全要】。
尤其是在2015-2020年期间,杭州互联网等第三产业崛起之后,心态有些飘。
对【低端产业】的环保、亩产值有高要求,看不上那些傻大黑粗的制造业。
有段时间江湖传言,杭州很多产业园区,都给出一条标准:
实体产业不要,只要数字化的。
那时候,某个企业家因为这个【碰了一鼻子灰】,哪个区都不给他审批。
结果他来到湖州的安吉县,在这里得到了上帝般的待遇。
于是立马就把杭州否掉,来到安吉县开工厂。
等到【蚂蚁金服】事件爆发,杭州猛然醒悟:
认为只发展第三产业不行,必须要把以前的制造业请回来,甚至把这个当成了KPI。
下面的人不得已舔着脸,又给上面提到的老板打电话,请他回来开工厂。
但工厂已经落地安吉,咋可能回杭州呢?
这个故事,属于杭州走过的一段弯路。
湖州下面的德清县、安吉县,也算是抓住了时间窗口。
至于湖州西边的长兴县,这个是著名的二五仔,堪比湖州版本的萧山大帝国。
在2013年前后,湖州想要打造【南太湖】概念,把太湖边上连成一片。
![]()
有人会问,建国后因为剿匪和水域管理问题,太湖管理权大部分给了苏州和无锡。
现在湖州只有太湖一点点管辖权,这也能来蹭太湖概念?
![]()
当然,你就看太湖这一圈城市,几乎都有类似的操作。
苏州吴江区和吴中区,各自有一个太湖新城;
无锡也有一个太湖新城;
湖州这些年也有一个【南太湖新城】。
![]()
都是围绕湖景,开发CBD和房地产。
湖州也不例外,一直想把太湖当作自己的名片。
这就是【南太湖】横空出世的根本原因。
而这首先需要解决行政区划问题:
当时东边的南浔区、吴兴区,已经处于湖州的掌控之中;
只剩下西边的长兴县,因为浙江特色的【省管县】模式,依然是偏独立的存在。
![]()
这一年,旁边的绍兴市刚刚完成撤县并区:
撤销绍兴县和上虞市,设立柯桥区和上虞区。
这算是地级市集权的一个动作。
绍兴这之后才有能力大力开发镜湖新区、滨海新区。
而隔壁的湖州一看,也心动了。
内部酝酿撤销【长兴县】,把当地的财权收回市里。
因为在【省管县】模式之下,省里拿走20%,县里可以留下80%的财政。
市里一毛钱都拿不到;
而在【市管县】模式之下,大概率会变成55分:
市里拿走50%,县里留下50%。
因为有绍兴的前车之鉴,湖州觉得此次变动十拿九稳,结果没想到后来翻车了。
当这消息传到长兴县之后,引发了本地的轩然大波。
无论是泛体制内群体、企业家群体,还是民众,都表示反对。
![]()
理由无非是不想多交钱,担心市里吸血。
![]()
甚至有人反对,引经据典,证据确凿:
南浔区被视为“前车之鉴”;
当年南浔是湖州三县两区的老大,但如今已经被长兴甩在后头;
2003年南浔撤镇建区时,南浔财政收入7.11亿,2012年只有26亿,年均增长26.56%;
长兴2003年财政收入是10.32亿,2012年是62.2亿,年均增长50.5%。
南浔变区之后,相当于是‘半级财政’,土地指标约束太大,资源调配也不太合理。
在这么多证据面前,本地人也愤怒了起来。
经过一通操作,市里的合并梦彻底破碎,说是暂且搁置。
当年网上铺天盖地也都是骂声,说湖州不是个东西,总想着吞并长兴。
尤其是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撤县设区?长兴不高兴》。
被长兴本地人疯狂转发。
随后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学术讨论。
![]()
当然也有人会解释:
长兴县以前有机会成为【县级市】,独立地位进一步提升。
可后来名额被临安抢走,功败垂成,之后总不愿意和湖州亲近。
当然,湖州方面对此是非常高兴的。
因为长兴县一旦升格,湖州就更不好参与管理了。
但可惜的是,湖州本市的经济和人口体量不足,能量太差。
若是像杭州那样,有能力把县级市(萧山)一拆为三,谁还敢不服?
![]()
况且县级市也不是铁板一块。
就说当年的萧山,看似一体,实则内部分化严重:
很多边缘板块,是非常乐意跟着杭州混的。
因为这些板块,以前跟着萧山混得很差,长期没有发展,属于乡下;
可被划入杭州后,直接成了【人上人】,房价大涨。
例如滨江和大江东。
所以说,杭州拆分萧山是正面案例,湖州则是负面案例。
城市发展的命运,也大为不同:
杭州吞并、拆掉萧山之后,发展滨江奥体,这里成为了第二中心。
而湖州合并长兴失败,之后【南太湖概念】,天生营养不良。
2019年,湖州成立省级新区,【南太湖新区】。
湖州为了整合南太湖沿线,对长兴县做了不少让利。
按理说政策尚可,距离主城区不到10公里,发展空间有期。
但长兴县对此的态度是:
不支持,不反对。
本来湖州就是一小城市,开发新区的时间窗口很短,且需要全力以赴。
可【省管县】的体制下,湖州市区和长兴县,常年无法形成合力,对新区建设极为不利。
因为2013年那次事件,【南太湖新区】启动的时间太晚。
再加上双方始终存在内耗,未来发展要打个问号。
而且你去看湖州的规划,会发现这张饼太大,与城市的能量不匹配:
又是湖景房,又是滨湖CBD,又是【浙北第一高楼】。
![]()
就说【浙北第一高楼】。
高度318米,仅比杭州之门(310米)高8米。
从经济角度讲,湖州根本就不应该修这个大楼。
建楼容易,出租难,经济学里有一个著名的摩天大楼诅咒。
![]()
后来杭州看到湖州超过了自己,觉得不服:
自己好歹是省会,湖州一个小小地级市,还敢比我高?
于是杭州在未来科技城+云城,又修了个金手指。
![]()
最后总结一下:
达叔团队想问,湖州这样的城市,怎么折腾都是在长三角,都是在浙江,经济发展和内部竞争,尚且如此。
对本地年轻人来说,已经是压力山大,前途渺茫。
其他更广大的内陆城市,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结局会怎样?
![]()
上海主城解限购,南京、苏州、杭州,宁波买房,加 dashu5hao 提前上车
深圳:||||||||
广州:|||||||
杭州:|||||||||||||||
苏州: I I I
关注达叔,一起慢慢变富。
用微信扫码领券续费,达叔付费社群,可以优惠365元。
新人优惠券: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