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想到重庆人的朋友圈里,最近被一座车站刷了屏?还不是因为重庆东站,这个新地方搅动了城市的许多安排。
重庆过往几十年里,城市扩张分成四个方向。往东到两江,南辐茶园,西进大学城,北延蔡家。每一次拓展,街道和房子跟着长起来。可现在,重心开始东移。
![]()
东站的样子一改重庆人的想象。这座总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的建筑,背后隐藏着一种特殊的城市操作。它不像以前的火车站,光是送客走人。
政府用“站城一体化”的方法,把车站周边3。47平方公里做成统一规划,外圈还扩展50平方公里。所有公共服务、工厂、商场、公交,一起建设。
重庆东站很快会有7条高铁线路、4条轨道线。站里的客流量目标是每年5500万人。这数字已经超过市内其他的大型站。未来这里将变成人流量最大的区域之一。
![]()
经东站坐高铁,成都贵阳一小时,武汉西安三小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六小时,这对商人和工人都方便。人动起来,带动的商机接着来。
城市定位也变了。重庆现在更紧密融入长江经济带,直接拉近和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联系。
南岸区跟着东站变化最直接。以东站为心,大茶园片区的面貌不断更新。商业配套拉起来,公园、学校、医院很快到位。居民区变得更低密度,环境改善明显。
![]()
南岸经济配套升级,迎龙创新港、大学科技园、南坪西区产业园接连上马。vivo、美的、京东等公司新近入驻,新增的岗位数量在2000个左右。部分新兴岗位,年收入达到八万元到十八万元。
产业发展不再只看制造,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等智能领域比重上升。一些专业人才,收入已经高于传统工厂的工人。
城市更新的一个重点在弹子石和龙门浩一带。这里离江近。老旧居民区、背街巷弄原本闲置,现在整治以后,房子价值同步提升。
![]()
大规模改造让区域生活环境提升,新建滨江住宅,多家房产公司开始布局。以前说重庆只有主城区才值钱,现在靠江的新区域也获重视。
重庆东槽的存在感一下被拉高。过去中槽是传统核心,西槽是科学城。随着东站发展,东槽直接晋级为新城市门户,有望成为国际化商务区域。
![]()
到2035年官方的目标是东站片区要有50万人,这种人口密度意味着更多的服务和生意需求。预计此地总部型企业数量会超过200家,注册企业突破千家。
工业是重庆的基本盘。全市有39个工业门类,主要集中在长安、赛力斯等企业。新企业只要入驻本地,马上能有上下游配套支持。
随着产业聚集,相关企业数量增加,主城区工作机会也增加。交通便利,人才流动主动性更高。
![]()
广阳湾智创生态城跟东站互补发展,主打科技创新。珊瑚中小学、重医附二院等配套已经运行。未来地铁6号线、24号线交汇,更快接入解放碑、南坪这种传统商业区。
配套设施成熟以后,居住舒适度比许多老城区域更高。医院、学校、交通、商业同时推进。
![]()
全市范围内,人才流动开始增加。以东站为核心的片区,吸引大批高层次劳动者。相关产业的岗位,一部分是技术类,另一部分为管理运营。可提供机会范围远超以往。
外地企业、商家也陆续关注重庆的东新城机会。连带带动了服务业和物流行业。新企业、新岗位、新房产带来的变化体现在街头巷尾。
调研显示,东部新城区的房价近一年稳定增长。不仅商业地产动,住宅成交也频繁。新的机会,让原本冷清的区域渐渐变得繁忙。
![]()
城市与人流同步成长。从东站乘车上下班的队伍变多,周边新商铺也变得热闹,餐饮、零售、服务同时兴旺。
老城区的地段早已饱和,新人群、新产业更多选择往东去。交通推动产业,产业吸引人才,人才增加生活、商业配套需求。
目前的重庆,不仅靠过去“摊大饼”式的发展。现在关注点在于产业升级、交通便利、商业服务、居民生活环境的共同提升。城市动力的改变,驱使资源向东站片区倾斜。
新政策和资源导向下,城市格局显现更多变化。人口聚集、新经济、新生活场景接连展现。重庆东站,不只是车站,也是这座城市新一轮升级的重要符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