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民党上将,却在面临蒋介石命令的时候,罕见地犹豫了,最终还做出了与其截然相反的决定。
![]()
正是这一次“违反命令”,让他保全了自己的家乡,也为自己留住了个不错的名声。他就是刘安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1949年的春天,青岛的风里都带着股说不出的紧张劲儿。街头巷尾,老百姓买菜时都不敢多聊,只敢压低声音互相打听:“听说了没?国民党要撤了?”“撤就撤呗,就怕他们临走前瞎折腾!”
那会儿谁都知道,国民党在全国的日子不好过,青岛作为他们在华北最后的落脚点,保不住是迟早的事,但大家最怕的,是他们临走前“毁城”。
要知道,青岛可不是普通小地方。打德国人占这儿开始,几十年下来,码头、纺织厂、发电厂建得像模像样,胶济铁路通到这儿,不管是运货还是老百姓过日子,都指着这些设施。
![]()
当时青岛有100多万老百姓,光纺织厂就养着好几万人,要是这些地方被炸了,往后吃饭都成问题。
而守着青岛的,是国民党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官刘安祺。
这人不简单,1903年生在山东峄县,是黄埔军校三期毕业的,打北伐就开始带兵,南征北战几十年,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
1948年夏天,他接过青岛的防务,手里握着7万多人马,说起来也是支硬茬子,陆军有第32军、第50军,还有绥靖区自己的独立旅,山东保安第二、第四旅和青岛保安旅也归他管.
海军方面,第二军区的第一舰队、第二巡防队都停在青岛港,军舰一拉响汽笛,整个港都能听见;空军更不用说,第五大队的第25、27两个中队,加上供应中队和警卫营,飞机停在机场,随时能起飞。
![]()
按说有这么些兵力,守个城该有点底气,但刘安祺心里门儿清:国民党全线溃败,山东其他地方差不多都解放了,青岛就是支孤军,再能打也扛不住解放军的攻势。
蒋介石也没指望他能守住,早在之前就派陈诚去台湾坐镇,给刘安祺的命令很明确:“保存有生力量,别等着被歼灭,随时准备撤退。”
可蒋介石这人不甘心啊。青岛是华北最后一块地盘,城里那么多工业设施,就这么完整留给解放军?他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一道密令又送到刘安祺手里:“撤离前,把青岛所有工业设施、码头、电厂全炸了,一点不剩!”
![]()
为了让刘安祺“安心”执行,他还特地从别处调了两万吨炸药到青岛,堆在仓库里,黑乎乎的一堆,光是看着就吓人。
刘安祺接到密令时,正在司令部里看地图。他拿着那张纸,手指捏得发白,他是山东人,打小在山东长大,祖上几辈都在这儿生活,要是真把青岛炸了,别说老百姓要遭罪,自己这辈子都得被山东人戳脊梁骨,搞不好还得落个“千古罪人”的名声。
可他是蒋介石的嫡系,公然抗命?龙慕韩、廖龄奇这些人,以前不都是蒋介石器重的人?最后不还是说杀就杀?抗命的风险,他比谁都清楚。
但刘安祺没犹豫太久,当天晚上,他把自己最信任的亲兵叫到办公室,门一关,灯光调暗了些,“你挑几个咱们自己人,去负责装炸药。”随后,他压低声音说:
“记住,装的时候在引线上动动手脚,要么剪短点,要么弄松点,表面看着完好,实际上一点火就灭,绝对不能炸响。还有,没有我的亲笔命令,谁也不准真点火,听见没?”
![]()
那亲兵愣了一下,赶紧点头:“司令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可转身要走时,又忍不住回头:“司令,这要是被上面知道了……”刘安祺摆摆手:“知道了再说,总不能真把家乡毁了。”
他心里清楚,蒋介石的眼线多,部队里说不定就有盯着他的人,但他更清楚,要是真炸了青岛,自己这辈子都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
其实刘安祺敢这么做,不只是因为乡情。他带兵这么多年,有个规矩:尽量不伤及老百姓。
早年间打淞沪抗战,他任87师261旅旅长,部队守在江湾,日军飞机大炮猛轰,阵地上连伙夫都上了前线,但他始终交代手下:“能不往老百姓住处打就不打,别让无辜人遭殃。”也正是因为这份“仁义”,蒋介石早年还挺器重他,觉得他不光能打仗,还懂分寸。
![]()
更关键的是,那会儿解放军也在为保全青岛使劲儿。
中共胶东区委知道蒋介石要炸青岛的消息后,特地找了张公制老先生去劝说刘安祺。张公制是青岛本地有名望的人,学问好,人品正,刘安祺刚到青岛时就见过他,因为佩服老先生的为人,每次见面都按长辈的礼节来,一口一个“张先生”,特别恭敬。
第一次见面是1949年春节前,张公制提着一篮水果,直接去了司令部。“安祺啊,”张公制坐下就开门见山,“外面都在传,上面让你炸青岛的工厂,这事儿可做不得啊。”刘安祺当时还没完全下定决心,只能敷衍着说:“张先生放心,我不会干傻事。”
可张公制看他眼神飘忽,知道他有顾虑,没多劝,只是叹口气:“你是山东人,得为山东人留点东西。”
![]()
过了一个多月,张公制又去了。这次他没带东西,脸色也严肃了不少:“安祺,我今天来不是跟你闲聊的。青岛孤军无援,迟早要解放,你要是真炸了设施,老百姓们怎么活?到时候你就是历史的罪人,再想回头都难!”
这话戳中了刘安祺的心思,他沉默了半天,抬头看着张公制,眼神很坚定:“张先生,我是山东人,哪能不想在家乡留个好名声?您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这边刘安祺暗中安排好了炸药的事,那边解放军也没闲着。为了解放青岛,华东军区重建了山东军区,还组建了第32军,谭希林当军长,彭林当政委,许世友兼任青即战役前线总指挥。
解放军的方针很明确:“迫敌撤退、保全城市”,所以制定了作战方案:先从外围压缩国民党军的防线,逼他们早点撤退,撤退时再找机会歼灭一部分敌人;要是进了市区,就不用重武器,绝对不打巷战,免得毁了城市。
![]()
1949年5月初,青即战役正式打响。解放军分3路推进,先打外围的即墨、沧口一带。国民党军虽然有防线,但没怎么硬拼,因为刘安祺早下了命令,别跟解放军死磕,保存实力好撤退。
5月26号到27号,解放军轻松攻破了第一道防线;5月31号,第二道防线的国民党军直接弃阵跑了。到了6月1号晚上,解放军占领了沙子口,把国民党军的陆地退路全堵死了,刘安祺知道,再不撤就来不及了。
6月2号凌晨,青岛港里的军舰开始拉响汽笛。刘安祺带着部队登船,临走前,有个部下跑来问:“司令,炸药要不要引爆?”刘安祺瞪了他一眼:“谁让你引爆的?赶紧上船!”
![]()
那部下还想说什么,被亲兵拉走了,他们都知道,那些炸药早就“废”了,就算点了也没用。
![]()
当天上午,解放军开进青岛城。战士们走在街上,都有点意外:码头的起重机还立在那儿,没被破坏;纺织厂的机器好好的,只是没人开;电厂还在发电,路灯亮着,老百姓家里的灯也能开。
街上的老百姓刚开始还躲着,后来见解放军不抢东西、不扰民,都敢出来了,有的还端着水给战士们喝:“可把你们盼来了!”
后来《青岛通史・现代卷》里写,就是因为这些设施没被破坏,青岛解放后没花多久就恢复了生产。纺织厂开工,工人能上班挣钱;码头能用,货物能运进来;电厂发电,老百姓的日子慢慢回到正轨。
![]()
要是当时刘安祺真执行了蒋介石的命令,青岛想恢复过来,还不知道要等多少年呢。
刘安祺带着部队撤到台湾后,没敢提自己改炸药引线的事。蒋介石那会儿忙着稳住台湾局势,也没心思追究青岛的事。后来刘安祺一直在台湾军中任职,1968年还升了陆军一级上将。
晚年的时候,他牵头主持了台湾“山东同乡会”的《山东文献》,到处征集山东人的史料,有时候看着家乡的老照片,还会跟身边人说:“当年没炸青岛,是我这辈子做得最对的事。”
1995年9月9日,刘安祺在台湾去世,享年92岁。
![]()
他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有过功劳也有过争议,但青岛人记得他,记得1949年,是这个山东汉子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保住了青岛的烟火气,保住了老百姓的活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