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老家到潍县城是六十里路,到安丘县城是四十里路,到昌乐县城是七十里路。
因此,无论是在徒步走的时代,还是骑自行车的时代,我老家的人,我的父老乡亲们,去过安丘和潍县的人多,去过昌乐的人少。
在师专上学临近毕业的时候,我打算骑自行车去潍坊,以便分几次把铺盖卷儿和书籍带回家。其实,坐公共汽车,也可以分几次把那些东西捎回来的。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忽然有了那样的打算,大约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为了省下点车费钱。
我不知道自己骑自行车来回走了几次,印象中第一次是最困难的。
沿着坐公共汽车走过的大马路,先向北走,到唐家店子路口,到马宋。再沿着白浪河西岸向北,走上马宋水库大坝,又向北,经过和睦村,到河头村,入潍九(潍坊到九山)公路。
在潍坊汽车站里面,我曾经仔细分析过向南走的路线,有西路、中路和东路三条。我走的这条路是西路,中路应该是到坊子,东路到安丘。
沿着潍九公路走,尽量记住沿途经过的村庄,现在回想一下,基本上都忘记了。记得最清楚的,要数二甲王村,还有大柳树和望留这两个地方。
当时大柳树和望留是两个镇,望留那边的公路上方还悬着大牌子,牌子上写的是“望留镇人民欢迎您”。大柳树和望留这两个名字,我小时候就听说过。我的初中老师李万福告诉我,大柳树村是因曾经有过一棵很大的柳树而得名。后来我查资料,没查到这一条,大约是没认真全面地去查。关于望留,我老家有一句歇后语是,“望留(忘了)看东北”。
我是从村碑石上看到二甲王这个名字的。当时感到很新鲜,就牢牢记住了。以下是有关二甲王的资料:
据《潍县志稿》记载,潍城区望留街道二甲王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的“新王村”。明初,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因按行政里甲编制属二甲,得名“二甲王”。村中现存数棵古槐,位于春鸢路边,周边有蔡家、胡家村等相邻村落。
好像寒亭区还有一个二甲王村。
走到市区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是怎样问的路,又是经过哪些路段到达学校的。只记得经过潍坊钢管厂,经过小商品城,还经过一个菜市场。
曾经有一次,在经过那个菜市场时,一不小心,我的自行车撞到了一个人身上。很轻很轻的那种撞,但毕竟是撞了。“撞到我了!”那人说。那是一个男青年,或者是一个中年人,个子不高。我当时吓坏了,只是冲着他笑,并推着自行车慢慢走。“只是笑笑就算了?”那人又说。我 就那样 一直笑着,慢慢地推着车子走了。那人也没有追我。
有一次我是走东路回家的。
沿着通往安丘的柏油马路走,有18路公交车经过我身边向安丘方向跑。我不时地就停下来问问路,生怕自己会走到安丘去了,我的老家可是在潍坊和安丘之间的。经过坊茨小镇,那里的楼房古朴典雅,我以前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以为就是坊子了。
离开柏油马路向西拐的时候,好像经过枣林村,还经过大尹和小尹两个村庄。
我还顺路到崔家庄中学去了一趟,在陈金黄老同学的办公桌旁坐了坐,看了看他的备课本,跟办公室里的一位老师聊了几句。那时已接近中午,办公室里只有那一位老师在伺候炉子。好像其余的老师都赶集去了,那一天恰逢崔家庄大集,大约陈金黄也去赶集了。
走西路回家的时候,我还到河头中学,曹庆海和滕继芹两位老同学那里坐了坐。后来又到马宋中学郑艳芹那里借过初一政治课本,没借到,又到王岭中学高团那里借到了。
到郑艳芹那里的时候,他正在听录音机,说是在准备函授考试。还说了一句玩笑话:“你们还是大学生,我们已经是臭老九了。”
在借东西方面,我一向是有借有还的。但借高团的那一本书,我却一直没还,大约是后来弄丢了吧,那书的书名是《青少年修养》。参加工作后到鄌郚中学找丁春和同学玩的时候,发现他跟高团住一个宿舍(高团调到鄌郚来了)。丁同学指着高团问我:“你认识他吗?”不等我回答,高团就说:“他敢不认识我,他还借过我的书。”这时我才意识到,没还人家的书是不应该的。高团在宿舍的墙上挂着宝剑,那是他练武用的。他还说:“你们北鄌郚那边如果发生什么事,我立马就杀过去。”
从老家到潍坊是六十里路,从潍坊到老家却不一定是六十里了。因为有时候我走东路,有时候还到一些地方去玩。
骑自行车走六十里路,需要半天的时间,我并没觉得怎么累,大约是因为当时年轻,骑得又不快,再加上一路上看着风景,就权当是在游山玩水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