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宜宾人心中,宜宾面,是一种骄傲,有人说“吃过宜宾面,天下再无面”,还有人说“宜宾人的一天,是从燃面开始的”。在宜宾,随意走到一条街,都能找出至少两三家面馆,并且味道还不差,面在宜宾人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宜宾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燃面开始的。清油包裹着面条,与配料相逢,在清晨沸腾着宜宾人的味蕾。足以让他们汲取这浓烈与香润的味道。一碗碗松散红亮的燃面,从锅中到凳上仅仅需要几分钟时间。
![]()
宜宾燃面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宜宾长江码头的船工纤夫群体创制,早期名为“叙府燃面”,因油重无水、淋热油时发出类似燃烧的声响而得名。宜宾燃面诞生于长江航运业繁荣时期,其制作技艺源于码头工人的饮食需求,最初作为快速充饥食物服务于体力劳动者。面条需煮至刚熟后充分沥干水分,搭配辣椒油、芽菜等调料,具有干爽、麻辣、重油的特点。制作需严格把控面条煮制时间(煮至刚熟即捞),通过高温猪油激发香味,并辅以芝麻、花生碎等辅料。1997年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成为川菜系代表性传统小吃。
宜宾燃面,原名“叙府燃面”,后因制作时油多水少的特点被俗称为“油条面”,再简化为“燃面”。其特点是面条干爽无汁液,油脂含量高,辣椒油色泽红亮,带有浓郁的川菜风味。从街头巷尾的早餐摊,到2011年入选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道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川南小吃,历经百余年,成为川菜文化的又一张烫金名片。
![]()
燃面分荤燃和素燃,炒香的干花生被压的细细碎碎,脆甜回甘的芽菜颗粒遇上青白香葱粒,混合成独有的面香。吃燃面时,佐料和面一定要拌和均匀,面见底,佐料也应同时见底,不然只能在吃到快空盘的时候着急用面裹相料,因为相料太香,浪费一颗都是罪过。
在宜宾,一碗地道的燃面必须选用“水叶子”面,因面中含碱,故而有一股淡淡的碱香,这种面含水量低、硬挺、口感韧,或许这便是为何外地宜宾燃面的滋味总没有在本地吃到的香的原因。
其次,煮“水叶子”面的水都要够宽,宜宾街头的面馆,几乎家家都有一口直径一米多的大锅,锅里烧着滚开的水,锅边的桌面人娴熟的往锅里丢着面,用来甩面的器具大多是竹编笊篱,丢面、煮面、甩面,一气呵成。
当然,除去“水叶子”面,宜宾燃面还有另一种吃法,与“水叶子”面的“亲戚”——刀削面搭配。面锅保持滚开,面团揉至筋道,手起刀落,只见片片飞花飞入锅中,连削面都带着一种江湖味道,削面师傅的手法很重要,直接决定了面的入味程度。特别是面的薄厚,很有讲究,以边上薄中间略厚最相宜,佐面酱料能最大限度的渗透至削面中,当甜香脆爽的芽菜撞上削面的清香筋道,顿觉豁然开朗,一碗刀削燃面,若能在宜宾人心中重口流传,那绝非浪得虚名!吃燃面,必配一碗酸菜汤或口蘑汤,既解辣又润喉。麻辣在舌尖炸开,醇香在唇齿回荡,一碗下肚,让人酣畅淋漓。
![]()
宜宾燃面,这一源自清代宜宾水码头的传统小吃,以“点火即燃”的独特物理特性与香辣爽口的复合风味,成为川南饮食文化的活态见证。从船工纤夫的充饥之食,到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瑰宝,其背后不仅是工序、辅料的匠心传承,更承载着长江流域市井生活的烟火记忆。如今,一碗燃面红亮松散间,既延续着“油条面”的百年烟火,也诉说着川味小吃从码头走向世界的文化韧性。小伙伴们,你喜欢吃宜宾燃面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