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尚未依法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仍在原单位继续工作过程中不慎受伤,能不能被认定为工伤?
近日,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成功化解一起特殊的工伤行政纠纷。案件审理明确,工伤认定申请的受理并不是绝对以劳动关系的存在为前提。退休后仍在原单位继续工作的人员,因工作受伤后,工伤认定的程序大门必须依法敞开,方能避免发生劳动权益保障出现“真空地带”的情况。
【案情回顾】员工退休“空当期”受伤
原告王某系某公司职工,双方签有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王某于2024年10月10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及时办理完毕退休待遇审核手续,至2024年11月方可依法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但根据公司内部规定,员工在达到退休年龄后虽然已及时办理完毕退休手续,但在达到退休年龄的当月仍需工作满整月。
2024年10月15日上午7时许,王某在公司工作时不慎受伤。随后,王某向相关行政机关提交了工伤认定申请。
行政机关经审查后认为,事故发生时王某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其与公司的劳动关系已经终止,王某不能提供自己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因此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作出了《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决定书》。王某不服,诉至法院,请求撤销该不予受理决定。
【争议化解】
行政机关撤销不予受理决定
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围绕“不予受理工伤申请是否具有法律依据”这一核心问题组织了庭审。
法院认为,《工伤保险条例》旨在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将超过退休年龄尚未依法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但仍在原单位继续工作的人员直接排除在工伤认定程序之外,与立法本意不符,也使得这部分人员在发生工作伤害后陷入“维权无门”的困境。
在法庭明晰法理的基础上,行政机关主动撤销了原不予受理决定,同意受理王某的工伤认定申请,将对事故情况、工作事实、因果关系等进行全面实体审查。王某遂自愿撤回起诉,行政争议得到实质性化解。
【法官提示】
申请工伤注意保存证据
对于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后尚未依法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但继续在原单位工作且工作中受伤的情况,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不应成为行政机关受理工伤认定申请的程序性门槛。
劳动者在申请工伤认定时,应注意保存和提交相关证据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合同、工资支付记录、考勤证明、事故现场记录、医疗诊断证明等,以证明事故伤害与工作之间存在关联,便于工伤认定的行政机关进行全面审查。
如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不予受理决定不服,有权在法定期限内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文/魏仁亮(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