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雷军连发数文怒怼谣言,强势重申“安全高于一切”;一边是碰撞爆燃事故的余波未平,电子门锁失效的隐患仍让网友揪心。近期小米汽车深陷舆论漩涡,“颜值与安全”的争论再次被推上风口。雷军的硬核辟谣能否打消公众疑虑?小米SU7的安全争议又该如何正视?
![]()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是一段被断章取义的采访言论。雷军去年4月谈及产品定义时提到“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被部分声音歪曲解读为“重颜值轻安全”。眼看谣言愈演愈烈,雷军近日接连晒出旧微博截图硬核反击,从2023年底就反复强调小米汽车的安全理念,车身采用钢铝混合材质,高强钢和铝占比超90%,最高强度达2000MPa,电池也遵循最严苛安全标准 。
![]()
事实上,小米SU7的安全测试成绩确实亮眼,在C-NCAP碰撞测试中斩获五星,综合得分率93.5%,主动安全类别更是拿到95.25%的高分,在2024年新规下的测试车型中名列前茅。雷军直言:“安全是基础和前提,好看和安全并不矛盾”,并无奈吐槽自己遭遇“断章取义、歪曲抹黑” 。
但网友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成都天府大道的致命事故留下了无法回避的隐患。今年10月13日凌晨,驾驶人邓某某涉嫌酒驾超速,驾驶小米SU7碰撞后起火,电子门锁失效导致路人救援受阻,最终驾驶人不幸身亡。更令人揪心的是,这已是半年内第二起类似事故,此前安徽铜陵高速上,SU7碰撞爆燃后车门锁死,导致三名乘客被困遇难 。
![]()
事故中暴露的电子门锁问题,成为争议核心。目击者称,碰撞后车辆外观未明显变形,但电子门锁完全失效,路人徒手砸窗、动用灭火器都无法施救,消防人员只能切割车身救援 。专业分析指出,碰撞导致低压电路损毁后,小米SU7的半隐藏式门把手缺乏有效的机械解锁路径,现行国标未强制要求门锁独立电源,而即将实施的新规已明确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凸显出该设计的安全短板。
除了门锁隐患,小米SU7上市以来还曝出多项问题,刹车系统软件误报、辅助驾驶AEB未及时触发、自动泊车故障等,部分车型甚至因软件缺陷被召回 。这些问题让网友质疑:测试成绩优异的安全配置,为何在真实事故中频频“掉链子”?
客观来看,成都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驾驶人酒驾超速,属于违规操作,但车辆碰撞后的救援困境,暴露出小米在安全冗余设计上的不足。正如业内所言,安全不仅是碰撞测试中的数据,更要体现在极端情况下的救援便利性和可靠性。雷军强调的安全理念值得肯定,但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和测试层面,更要落实到每一个细节的兜底设计上。
![]()
对于小米汽车而言,想要彻底打消公众疑虑,光靠辟谣远远不够。需要正视电子门锁的设计缺陷,借鉴行业先进经验加装机械解锁装置和冗余电源;针对已暴露的软件问题,拿出更彻底的整改方案;更要以开放的态度公开事故调查结果,主动披露安全改进措施 。
颜值与安全本不该是对立关系,消费者既希望车子赏心悦目,更渴望每一次出行都能平安无忧。雷军的辟谣展现了对安全理念的坚守,但小米汽车更需要用实际行动补齐短板。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之路,既要追求设计创新和性能突破,更要把安全底线筑得更牢。毕竟,只有真正经得起现实考验的安全保障,才是品牌最硬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