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版图上,徐州始终以“五省通衢”的地理要冲与“两汉文化发源地”的深厚底蕴占据重要一席。而镶嵌在这座城市肌理中的子房山、云龙山、九里山、户部山,不仅是自然馈赠的生态屏障,更是镌刻着徐州千年变迁的文化年轮,每一座山都以独特的姿态,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密码。
子房山的魅力,在于它将“人杰”与“地灵”完美交融。这座海拔不足百米的小山,因汉代开国元勋张良在此隐居悟道而声名远播。据《徐州府志》记载,张良曾在此山研习《太公兵法》,并以“下邳拾履”的谦逊与“运筹帷幄”的智慧,辅佐刘邦定鼎天下。如今,山间的张良祠虽历经千年风雨,仍香火不绝,祠内的“子房先生像”与《留侯论》碑刻,无声地见证着“智者乐山”的文化传统。站在子房山巅俯瞰,徐州城的现代天际线与山下的古黄河故道交相辉映,让人在古今交汇中,读懂“智慧”二字对这座城市的深刻影响——从汉代的谋略治国,到如今的创新发展,徐州始终延续着“以智破局”的城市基因。
![]()
子房山
云龙山则是徐州文化气质的最佳代言。作为徐州最负盛名的自然与文化双重地标,云龙山以“山有云气,蜿蜒如龙”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北魏时期。山上的云龙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曾是徐州地区最高学府,培养出无数文人墨客,其中就包括清代著名诗人张竹坡。书院内的“文昌阁”与“魁星楼”,至今仍保留着“耕读传家”的文化印记。而山巅的放鹤亭,更是因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在此饮酒放鹤而闻名,“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的诗句,让这座亭子成为历代文人抒发情怀的精神驿站。值得一提的是,云龙山的佛教文化同样深厚,山上的兴化寺始建于唐代,寺内的“大石佛”高11.5米,为苏北地区最大的石刻佛像,其庄严的造像艺术与千年的香火传承,彰显着徐州作为“佛教东传重要节点”的历史地位。
![]()
云龙山
如果说子房山与云龙山代表了徐州的“文气”,那么九里山则承载着这座城市的“侠气”与“骨气”。这座位于徐州西北的山脉,因“九里十八弯”的险峻地势,成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从楚汉相争到明清战乱,九里山共发生过大小战役数十次,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楚汉相争时的“九里山古战场”。如今,山间仍保留着“磨旗石”“点将台”等古战场遗迹,站在这些遗迹前,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金戈铁马与将士呐喊。九里山的历史,不仅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徐州人民“守土卫国”的抗争史。抗日战争时期,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其战略部署便与九里山的地理防御密不可分。可以说,九里山早已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脉,而是徐州人民“刚毅不屈”精神的象征。
![]()
九里山
与前三座山的历史厚重感不同,户部山则展现了徐州“烟火气”与“商业智慧”的另一面。这座位于徐州老城中心的小山,因明清时期“户部驻徐州”而得名,曾是徐州乃至淮海地区的商业中心。据《徐州商业志》记载,明清时期,户部山周边商铺林立,钱庄、票号、当铺等各类商号达百余家,其中“李家大楼”“魏家大院”等富商宅邸,至今仍保留着“前店后宅”的明清商业建筑风格。这些建筑不仅是徐州商业繁荣的见证,更体现了“晋商”“徽商”与本地商帮的文化融合。如今的户部山,虽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贸中心,但“户部山步行街”与“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结合,让这里成为集文化体验、美食消费、非遗展示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既延续了“商业基因”,又注入了“文化活力”,完美诠释了徐州“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城市发展理念。
![]()
户部山
从子房山的“智慧之光”到云龙山的“文化之韵”,从九里山的“英雄之气”到户部山的“市井之味”,徐州四大名山如同四枚镌刻着城市记忆的印章,共同构成了徐州独特的文化坐标系。它们不仅是自然景观的集合,更是徐州历史文脉的传承者与城市精神的承载者。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如何让这些“文化瑰宝”在保护中活化、在传承中创新,成为徐州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对于每一位到访者而言,走进这四座山,便是走进徐州的历史深处,读懂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