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孙一凡
近日,第十三届Notch会议在希腊雅典举办,参会者为全球科学家,与会者共同探讨了这条“生命密码”在免疫调控、干细胞及疾病转化中的奥秘。
在全球Notch通路研究持续突破的背景下,中国学者张萍教授在这一领域耕耘十余年,她的研究几乎与Notch信号通路紧密相连。她从博士研究起,就围绕Notch信号在不同生理与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开展系统性探索,先后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重大项目在内的多项研究课题,逐步揭示其在免疫调控和血管生成中的关键功能。
张萍的研究始于免疫学领域。通过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她发现Notch通路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干预提供了新的可能。随后,她将研究视角扩展至血管生成和肿瘤免疫:在肝纤维化模型中,她解析了巨噬细胞亚群的功能异质性与Notch通路的关系;在肿瘤微环境研究中,她揭示Notch信号对巨噬细胞极化模式的调控,为肿瘤免疫环境提供全新理解。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学术界对免疫调控机制的认知,也为系统理解疾病复杂性奠定了基础。
科研纵深不仅体现在方向的延续,更在于长期累积的方法与经验。张萍在实验设计、模型构建和数据分析中,始终以系统生物学思维为指导:她将Notch信号视作一个整体网络,通过关键节点筛选和动态观察,解析通路在不同时间点和组织环境中的功能变化。这种方法论的延续,使她能够不断提出新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逐步绘制出通路的功能图谱。
现代科研高度依赖协作网络。张萍在多个国家重点项目中担任第二或第三完成人,这在学术界并非次要角色,而是科研团队协作的常态。她与团队成员共同攻关,通过跨实验室、跨学科的合作,使复杂实验设计得以顺利实施。
然而,基础科研的道路充满了困难险阻。漫长的实验周期、反复的失败、实验设计的调整、论文的审稿压力,以及领域内的激烈竞争,都考验着科学家的耐心与毅力。张萍的坚持并非为了声望或奖励,而是源自对“解开生物学谜题”的纯粹好奇心。正如她在一次学术座谈中所言:“每个未解的信号,都像一个未解的谜题,解开它的过程比结果本身更让我着迷。”
在十余年的探索中,张萍对Notch通路的理解不断深入,却也意识到这条通路依然有许多未解之谜:它在不同细胞类型、不同组织微环境中的动态调控机制仍待揭示;它与其他信号通路的交互网络复杂而多变。
张萍的故事,是科学探索的真实写照:面对漫长的实验、复杂的系统和无数未知,坚持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正是这种精神,让科研成果在时光中沉淀为集体财富,也让生命科学的未来在探索中愈发清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