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8月下旬,长江沿岸闷热难耐。毛泽东乘船从九江抵达武昌码头,刚踏上栈桥,他忽然转身问随行人员:“王盛荣现在可好?”省委几位负责人愣住,只能低声答:“回主席,暂时没掌握他的去向。”这一句“不知道”,让毛泽东脸色凝重。于是,一道指令当天傍晚从汉口电台发往各地:尽快找到王盛荣。
消息传出,武汉干部中多有人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可对熟悉中央苏区旧事的人来说,王盛荣并不陌生。时间推回到1932年冬。赣南山区枪声四起,毛泽东调查农情途中突遭民团包围。千钧一发之际,一名精瘦的青年带着一个排强行突入火线,抬着毛泽东翻过山坳。等安全后,他才发现自己腿部中弹。毛泽东亲自为他包扎,并记住了那个名字——王盛荣。
这位出身武昌码头的小工人,1920年代便跟着项英做交通联络。苏联中山大学三年,他学会俄语,也迷上滑雪。回国后,他在少年先锋队里带的全是一群十七八岁的新兵,打仗、走夜路、割电线,样样带头。熟人回忆:“队伍里没人敢偷懒,他自己瘸着腿还扛两袋米。”
![]()
1933年,中央连续两次调拨大额经费援助上海地下党,却连人带钱蒸发。危急关口,临时中央找上王盛荣。三万美元分装在藤箱里,外面盖几本俄文书充当“赴苏代表”的行李,他只身从汕头走香港,再转申江。进海关前,他用一口地道沪语同侦察员闲聊几句,对方翻了两本书便放行。钱安全送到后,他才登上远赴莫斯科的列车。
抗战爆发后,他又回到长江以北。河南确山、湖北麻城、皖西山地,不计其数的散兵在他的动员下重新集结。仅竹沟一战,缴获三百多枝步枪,八路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由此成型。李先念拍着他的肩膀说,“人凑齐了,枪也有了,咱们可以干大事了。”
1946年春天,齐齐哈尔市政府礼堂正开干部大会,突然一声闷响,一枚子弹从脚手架缝隙射进主席台,穿透王盛荣的左脚。他拖着流血的腿讲完最后一句话才倒下。细菌感染扩散,最终医生只能截肢。有人劝他休养,他摆摆手:“少条腿照样能干工业。”
1950年3月,周恩来将他叫到中南海。任务只有一句:一年内筹足一万吨钨砂,用来偿还苏联贷款,换回成套设备。彼时全国钨砂年产还不到三百吨。王盛荣跑遍湘赣粤四省矿区,最后在香港发现国民党遗留下的千吨库存。他当即电报北京:“卖掉这批货,先换回车和油,把矿运出来。”周恩来批准,他以一千吨钨换来百辆卡车、百桶汽油,矿山机器很快开动。年底,目标完成百分之百。
正当他忙得脚不沾地时,一封匿名举报信递进中南海,只有五个字:王盛荣贪污。毛泽东读后直摇头,“他贪?可能吗?”周恩来解释全过程,真相大白。可是,审查期间有人暗中做局,王盛荣被从副部级降为副处级。文件一下达,他只耸肩一句:“级别不耽误干活。”
调往中南建筑工程局后,他发现铁丝、铁钉全靠进口。王盛荣索性蹬着假肢,跑银行、谈设备,亲手圈出了轧钢厂的选址。工人回忆他在车间里用拐杖敲钢坯:“这响声要像敲钟一样脆,才算合格!”厂子刚成雏形,他又被借调去跑冶金项目。外界对他所知甚少,于是才有了1957年毛泽东那句突然的询问。
省委几经周折,在武汉郊外的工地里找到了他。风吹得尘土四起,王盛荣正和技术员讨论新到的轧机。得知组织要接他回省城,他第一句话是:“厂里炉子还没彻底烧红,能再等等吗?”工程师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背:“老王放心,我们干到底。”
毛泽东随后批示:王盛荣调任湖北省冶金厅厅长,全力支持他完成轧钢项目。王盛荣接到任命,提出一个唯一条件——资金先保证轧钢厂投产,再谈办公楼。厅里文件记载,他到任后第一年几乎没在机关坐过一天班,全泡在车间。1959年,国产铁丝、铁钉第一次大批量下线,湖北数百家建筑单位告别了进口货。
![]()
60年代初,他因旧伤并发症退休。退休报告里只写了十四个字:“身体不便,难以再赴现场,申请退职。”后来的学生去看他,他总倚在窗前,指着假肢玩笑:“这玩意省鞋。”2006年1月,99岁的王盛荣离世。熟悉他的人简短评语:有胆,有信义,有担当。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