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苏峻死后,祖约在历阳遭朝廷军队包围攻击,他在夜间带了几百人突围而出,投奔后赵石勒。
1、温峤之死
石勒对祖约的哥哥祖逖非常尊重畏惧,对他却非常轻视。祖约到达后,石勒不接见他。祖约的确不能同祖逖相比。祖逖轻财好义,祖约却是个财迷。
![]()
祖约年轻时,有一次正在料理财物,突然有客来访,赶紧把钱财和账册掩盖起来,还有两个小竹箱来不及藏好,只得放在身后,撑开衣袍挡住。来客瞧见他那狼狈相,暗暗好笑,人们把他的丑态当做笑话到处传扬。
但祖家是冀州的世家大族,祖约到襄国,远近的亲朋好友都来探望他,天天宾客盈门。有一天,石勒登高远眺,望见祖约门口车水马龙,心里很不乐意,部将程遐又说: “祖约才到,就在附近侵夺土地,引起很多人怨恨。”过了一天,石勒邀请祖约和他的所有家属一起去赴宴,祖约兴高采烈,带了大舅子、小外孙等许多亲属前去,只见程遐领着杀气腾腾的士兵在等待着。祖约知道大祸临头,要了烈酒,喝得醉醺醺的,抱着小外孙,淌着眼泪,被押到刑场上,祖家的亲属一百多人同时被杀。
早在祖逖健在时,身边有一个佣仆叫王安,是胡人,祖逖待他一直很好。
东晋和后赵的边境一度相安无事,祖逖便对王安说:“石勒是你的同族,我这儿少了你没关系,你到那儿,可以飞黄腾达!”
王安到了襄国,屡建功勋,石勒任命他为左卫将军。这时,祖约及其家属被杀,王安叹息道:“岂可使祖将军断了后嗣!”他为了报答祖逖的大恩,派了许多随从混入刑场人群,瞅准时机,趁乱将祖逖一个十岁的庶子(妾所生的儿子)祖道重救了出来。这小孩先被藏到佛寺,暂且做了小和尚,后来石氏灭亡,重归江南。
苏峻覆没,一切逐渐恢复正常。温峤不愿在朝辅政,还是回武昌去。战船过牛渚矶,滔滔江水浪击峭壁,银花飞溅,气势壮观。僚属对温峤说:“这儿深不可测,传说水底都是怪物。”
还有人说,点燃犀角,可以照见水中之物。温峤下令燃起犀角,只见江水深处,有许多奇形怪状的东西,似乎还有穿红衣乘马车者,在水底自由行走。
唐代诗人胡曾想象当时情景写诗道:“温峤南归辍棹晨,燃犀牛渚照通津,谁知万丈洪流下,更有朱衣跃马人。”
![]()
咸和四年(329年)温峤在平乱中积劳成疾,当夜又做了许多噩梦,看见红衣人恶狠狠地对他说:“我和你阴阳两地,没有关系,为什么要烧犀角来照我?”他原先的牙痛突然加剧,在行军途中找人拔牙时中风,回到武昌后不到十天就死了,时年四十二。
迷信的人们竭力渲染温峤因燃犀触怒幽灵,得祸而死,也有人认为不过是与中风巧合,如宋代王安石有诗道:“朱衣乘车作官府,掺制生死非无权,阴灵秘怪不欲露,毁犀得祸却偶然。”
燃犀照怪虽属无稽之谈,但这个故事千百年来流行民间,至今采石矶的峭壁上,仍然屹立着一座“然犀亭”作为纪念。据有人推测,当年水底下的“怪物”,也可能是江猪。
温峤死后,他所领的江州刺史一职,依据他的遗愿,由他的军司刘胤继任。刘胤过去是有些名声的,王敦没有叛乱时,曾要他任右司马,他不愿去。但他担任独当一面的江州刺史后,就完全变了样,常常狂饮纵乐,任用私党。他蓄积财货,大做买卖,贩卖的商品价值百万。
经过苏峻之乱后,国库空空如也,文武百官的俸禄无从开支,只靠江州的漕运来维持生活。可是,刘胤却就此大做投机生意。他的商船在大江里成群结队地往来,但缴粮缴税的大事他却不闻不问。有一次,刘胤到了建康,王导和庾亮特地探望他,哪知道刘胤在船舱里靠着鼓鼓囊囊的大麻袋盘坐着,神色漠然。
他们只得略略寒暄几句而告退,登岸后觉得刘胤的举止令人费解,有人说刘胤是个财迷,估计他的大袋里是珍珠宝物。王导回头派人偷偷察看,果然刘胤正在摆弄那些罕见的古玩珠宝,并和一些客商讨价还价。
刘胤回武昌过了几个月,诏书下达,罢了他的官。刘胤不肯服罪,还要申辩。正好,曾参加讨平苏峻的右将军郭默路过武昌,郭默和刘胤原有私怨,趁机落井下石,假造诏书,杀害了刘胤,又将他的女眷与财宝据为己有。重新执政的王导还是那么四平八稳,不敢加罪骁勇难制的郭默,反而任命郭默为江州刺史。王导又将郭默送来报功的刘胤首级高高悬挂在朱雀航的桥头,以示惩戒。
2、陶侃之死
陶侃在平定苏峻之乱中是盟主,因而被任命为侍中、太尉,都督荆、雍等七州诸军事,从江陵移镇到巴陵(今湖南岳阳)。
![]()
他听到刘胤被杀,郭默反而加官的消息,十分愤慨,于是一边发兵向武昌征讨郭默,一边派人送信给丞相王导说:“郭默杀了刺史就当了刺史,如果杀了丞相,是不是就当丞相?”王导收到信,当即放下刘胤的首级,答复陶侃道:“郭默地据上游,水军力量雄厚,因而暂时忍住点。把他稳住以后,朝廷就可以调集军队,等足下大军到达,再给以制裁。这不就是所谓‘遵养时晦’以成大事的办法吗?”
陶侃接到复信后,嗤之以鼻说:“这是什么遵养时晦?明明是遵养时贼!”
陶侃大军包围了武昌,郭默的将领宋侯活捉了郭默和他的五个儿子,投降了陶侃。陶侃将郭默父子及同党四十多人,立即就地正法。郭默在西晋永嘉之乱后,以堡坞抵抗石勒,被任为河内郡太守,他多次和石勒作战,果敢勇猛,能够披着盔甲跳越深阔的壕沟,威震敌胆。这时,石勒听说陶侃几乎兵不血刃就镇压了郭默,对陶侃就怕了起来。石勒又收到陶侃送来的一封信,说原属苏峻的一个部将冯铁,杀了陶侃一个儿子,投奔石勒,做了戍将。石勒左思右想,觉得收下冯铁确实不妥当,就下令杀了冯铁。
从此,陶侃和后赵之间,暂且保持了平静的局面。
陶侃平定郭默,朝廷下诏要他兼管江州。于是陶侃就都督八州诸军事,兼任荆州和江州的刺史,从巴陵移镇武昌。西阳太守邓岳是陶侃所派率军攻打江州的,乱平后,朝廷任命邓岳为都督交州、广州诸军事,领广州刺史。
东晋所有的州,算荆州最大,下辖三十个郡(包括今湖南、湖北以及河南、陕西、广西、贵州的一部分),户口百万。荆州地处长江上游,北对中原的后赵,西邻巴蜀的成汉。
东晋开国以来,担任都督荆州诸军事和荆州刺史的方镇大臣,同时又兼都督附近几个州的军事,因此都手握重兵,权势很大。它是建康西边的对敌屏障,人们都把保卫国家、进军北伐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上游重镇上。如果荆州用人得当,东晋就可以稳如泰山;倘若用人不妥,就会灾祸连连。
![]()
最初掌管上游重镇的王敦辜负了朝野的期望,反而把矛头转向建康,企图篡国夺位。王敦病死和苏峻之乱后,陶侃因功被任命为都督八州诸军事,荆、江二州刺史。这时东晋的国力在内乱中消耗很大,陶侃只能同后赵、成汉等维持对峙局面。他在荆州励精图治九年,辖境内比较安定,经济状况也有好转。
陶侃七十多岁后,屡次要告老,幕僚们苦苦挽留。到七十六岁那一年,得了重病,他派左长史殷羡到建康去要求辞职,将自己所有官印和官服都送归朝廷。同时,他还把所有军资装备和牛马船只一律造了清册,亲自给仓库上了锁,贴上封条,委托右司马王愆期暂且管理,等待移交。陶侃自己上船,回到长沙的封邑去。王愆期等送他,他说:“我这么老态龙钟,手脚也不灵便了,这都是你们多次苦留,害了老子!”
船离开武昌的第二天,陶侃就病死在途中,时年咸和九年(334年)。
3、庾亮的北伐雄心
陶侃在荆州的承平时期,不像在广州时那样,朝朝暮暮搬运砖头,锻炼意志了,他也趋于享乐,家中的珍财奇宝无数,家僮有一千多人,妾侍有几十个,妻妾给他生了十七个儿子。不过,陶侃在军内干了四十一年,临死前秉公移交,还是难能可贵的。尚书梅陶评赞说:“陶公机智明察如曹操,忠顺勤劳如诸葛亮,孙吴时的陆抗等人是望尘莫及的。”
![]()
陶侃死后半个月,晋成帝派了他的舅舅平西将军庾亮坐镇武昌,官为都督六州诸军事,领江州、豫州、荆州的刺史。这样,东晋一半国土上的军政大权,都交给庾亮了。
朝廷内还是中兴元勋王导当政。王氏和庾氏是不相融洽的两大势力。庾亮对朝政屡有干涉,由于他势力大,趋炎附势的人不少,王导着实不乐意。当西风刮起,尘埃满天时,王导常常拿着扇子挡住脸,笑着说:“元规(庾亮字)那儿飞来的尘土,可真污人啦!”武昌和建康相距千里,庾亮脚边的尘土怎么也吹不到王导脸上,谁也听得出王导是话中有话的。
晋成帝因为王导是三朝元老,自己五岁登基,依靠王导辅政,因此对王导特别敬重。成帝幼小时,见了王导常常下拜,成年后,在正月初一行礼时,也特别为之起身。成帝到王导家中也曾拜见过王导的妻子曹夫人。他的诏书送给王导看时,要写上“敬问”,亲笔写条子给王导,还要添上“惶恐言”,这几乎成了规矩。此外还给了王导舆车入殿的特殊礼遇。王导为政宽纵,庾亮主张法治,因而对王导很看不惯,说王导“上无所忌,下无所惮”,是“大奸”。
他写信给太尉郗鉴,要求共同起兵把王导赶出朝廷,郗鉴没有同意。
陶侃的儿子陶称是庾亮手下的南蛮校尉,他建议庾亮发兵建康,其目的自然在对付王导。有人劝王导早做准备,王导一贯会做表面文章,他说:“我和庾亮休戚相关。这些道听途说,不应出于君子之口啊!即使庾亮果真发兵来,我就脱下官袍,回到乌衣巷(当时王、谢等大臣们家居之地)去,有什么可怕的呢?”王导又写信给陶称说:“庾亮是皇上的舅舅,你应该好好侍奉他。”庾亮听到这些话,对王导不便动手。这样,谗言和挑拨离间就不起作用了。
![]()
后赵的石虎向南游猎,到了长江边才回去。他有十几个巡逻的骑兵,顺便到历阳(今安徽和县)转了一下。历阳太守袁耽吓得慌忙上报朝廷,只说石虎南下,没讲清来干什么,来了多少人。整个东晋朝廷乱成一团糟,王导自告奋勇领兵迎战,被任命为大司马、都督征讨诸军事。晋成帝亲自在建康北首的广莫门检阅大军,紧急调动队伍,部署对敌作战。不久,得知真情,轻妄虚报的袁耽被撤职,一场虚惊才告结束。
庾亮坐镇武昌,派出部属在长江和沔水(今汉江)一带布防,想在几年以内训练将士,进军中原。他将自己担任的豫州刺史职位让给辅国将军毛宝,要毛宝带领精兵一万渡过长江,进驻北岸的邾城(今湖北黄冈县北)。庾亮自己带领十万大军,要求朝廷允许他进屯武昌西北的石城,作为准备北伐的据点。朝廷虽然有王导赞同,但却受到太尉郗鉴和太常蔡谟的反对,他们认为准备还不够充裕。这个北伐大计又就此搁下了。
4、王导与庾亮之死
339年(咸康五年)七月,王导得病而死,时年六十四。
王导晚年很少过问政事,他曾自叹说:“别人都说我糊涂,但后世人们会理解我这种糊涂的。”王导在处理政事上糊涂毕竟是错误的。有这么一件事例:石头城国家粮库里的米被几个贪婪的将领偷盗了一百万斛,王导不敢深究,将罪责推给管理粮食的仓督监,糊里糊涂地将仓督监拷打致死。但总的说来,王导对东晋立国以及缓和南北望族之间的关系是有功的。之后在王敦、苏峻之乱中,使朝廷度过几次难关,稳定局势,他也作出了贡献。
王导死后,晋成帝要庾亮继任丞相之位,庾亮还想致力北伐,上疏苦苦地推辞。朝廷只得任命其弟庾冰为中书监、扬州刺史,录尚书事,让他主持朝政。
![]()
庾亮派毛宝在邾城插上一脚,使石虎非常恼怒,他派了夔安为大都督,领兵五万,侵入荆州和扬州北面的边境,分兵两万围攻邾城。毛宝求救,庾亮认为邾城城墙巩固、军粮充裕,没有及时派出援兵。不久城陷,被杀被俘五千余人,毛宝投江自尽,尸体在十多天后才被找到。庾亮北伐大志未能兑现,就如此损兵折将,心中闷闷不乐得了病,几个月后,病重不治而死。庾亮的死离王导的去世不过半年,时年五十二。
庾亮有一匹额上有白色斑点,被叫做“的卢”的马,据说这是一种不吉祥的马,兵士乘骑很快就要死,当官的乘骑后,也要遭杀头之祸。庾亮生前,有人劝他卖掉这匹马。
瘐亮说:“有卖的,一定有买的;如果此话当真,那么它的新主人也要遭到厄运,何必将自己的祸害转嫁于人呢?”还有一次,庾亮在秋夜中登上武昌南楼,他的僚属都在饮酒畅谈,见他上楼,都纷纷退避。庾亮大声说:“一轮明月当空,诸位为何不赏此景?老子很想和你们一块儿唠叨,再坐一会儿吧!”
就这么一直畅谈到拂晓。瘐亮虽然在军事韬略上缺乏高明的见解和决断,但在这些日常细节上,还是被人们称道的。
庾亮死后,朝廷派他的弟弟庾翼接替他的职务。庾翼这时才三十六岁,不少人怕他挑不起荆州重镇这副担子,但他却在几年以内治理得很好,公私的收入都大有增加,受到吏民的敬仰,黄河以南的敌区,都有归附的要求。石虎的汝南太守戴开带了几千人马来投降。庾翼还派出专使,到辽东和凉州商讨共同出兵平赵灭蜀,并且积极训练兵马,准备收复失地。
当时杜乂和殷浩是才名冠世的清谈家,但庾翼却说:“这样的人,在眼下应该束之高阁,等天下太平后,再讨论他们的任用吧!”
当时人们赞扬这兄弟俩:庾亮好似丰年玉,庾翼有如荒年谷。意思是说二人各有千秋,都是有用的人才。当然,这主要是世族圈子里的称誉之词,未免言过其实。
![]()
庾翼比较奋发有为,但成就不大。至于庾亮,虽然也有恢复中原之志,但正如古人指出的“才高识寡”,“智小谋大”,不仅北伐受挫,而且他嫉贤忌能,难与人共事,以至在他当权时期,政局每况愈下。
342年六月,晋成帝得病死了,时年二十二,在位十八年。他生前比较注意节约。他十二岁时,左右侍者用米饭喂养大熊,他认为太浪费粮食,派人打死大熊,将熊肉分给大家吃;又下诏说,各地都不准养这些禽兽。
晋成帝死后,皇位由其同胞弟弟司马岳(322-344)继承,他就是晋康帝。两年多后,晋康帝又病死了,时年二十三。他的儿子,两岁的司马聃由皇太后诸氏抱着坐上皇位,是为晋穆帝。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三个月后庾冰去世,庾翼仍是一个劲地修造军械,囤积粮食,准备北伐。第二年七月,庾翼发背疽,接着病亡,临死前上表要求任命他的儿子庾爰之为荆州刺史。这时庾家兄弟们相继去世,庾家独霸上游重镇的时代也应该结束了,朝廷便调派徐州刺史桓温去接替庾翼的职务。
![]()
桓温北伐的雄心壮志更大,条件也更成熟了。但他棋出高招,首先要去平定巴蜀的成汉。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