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教师讲日军罪行被中日混血家长举报”的新闻冲上热搜,引发公众热议,
事情源于一位博主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篇博文:
我是某省城国际小学的高年级语文老师,前两天学了一篇慷慨激昂的关于抗日战争的课文,就顺势讲了一些侵华日军奴役屠杀中国军民的史实。班上有位中日混血女生,父亲是日本人,母亲为中国人。学生母亲以“内容血腥不适”“制造民族仇恨”“导致女儿在校受歧视”为由,还说我是枉为人师,我特别气愤,也很无语。
![]()
文章点赞量超过了12.8万,转发4995次,评论有5067条,引发了关注和广泛的社会讨论。
事件曝光后,舆论场呈现鲜明的两极分化态势。主流声音坚定支持授课教师,多数网民认为教师的行为是在履行历史教育的基本职责,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暴行等内容并非主观臆造,而是铁证如山的历史事实,客观传授历史真相与刻意煽动民族仇恨有着本质区别,教师的授课内容符合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要求。
争议声音同样存在,一条指责教师“不配当老师”的评论意外获得4000余赞,该观点被普遍批评为历史认知扭曲,是对民族伤痛的漠视。
![]()
也有部分极端言论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网友攻击学生家长“嫁日本人忘本”,甚至提出“驱逐国籍”的极端提议,这类言论也因狭隘与非理性遭到舆论驳斥。
从历史教育的本质来看,授课教师的行为完全具备正当性。其讲解的内容契合中国课程标准要求,抗战史实本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传递这些历史记忆是教师的职责所在,绝非所谓的“制造仇恨”,而是让学生铭记民族苦难、树立家国情怀的必要途径。
![]()
站在家长的角度,担忧孩子在校处境、害怕孩子接触血腥内容的心情具有一定共情基础,但将个体身份敏感凌驾于民族历史之上,显然有失偏颇。以“内容不适”为由否定历史教育的必要性,本质上是用个体感受消解集体记忆,这种诉求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忽视了历史真相的严肃性。
而那些攻击家长的极端言论,同样偏离了理性讨论轨道,爱国绝非狭隘的排外,铭记历史也不等于针对特定个体,此类言论反而会加剧对立,与历史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
从国际背景来看,日本长期存在的历史回避问题值得警惕。日本教科书常将“侵略”改为“进入”,把“南京大屠杀”淡化为“南京事件”,导致历史真相被刻意遮蔽,日本教师平井美津子甚至因坚持使用“南京大屠杀”表述遭右翼攻击,这种历史修正主义思潮,也间接影响着部分跨国家庭的历史认知。
而从历史传播本身来看,也存在需要优化的地方。网传“人体含水量78%源于日军实验”等说法实为误读,“山东细菌战死亡42.7万人”等表述缺乏权威考据,这提醒我们,历史教育既要坚守真相,也要注重严谨性,避免被错误信息干扰。2025年8月公布的731部队《身上申告书》等新档案,首次披露759名成员信息,证实细菌战为日本国家犯罪,这些新罪证更让我们意识到,传递准确历史的重要性。
![]()
对老师们而言,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要用实证史料增强说服力,减少主观情绪渲染。同时设计“批判罪行≠否定个体”的专题课,帮助混血学生等特殊群体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在国际学校或者学生背景较为复杂的情况下,最好建立家校沟通前置机制,开课前向敏感背景家庭说明教学框架,实现真相传递与人文关怀的平衡。
铭记苦难从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的根基。教师的讲台,应当是照亮历史的灯塔,而非妥协退让的战场。唯有让年轻一代准确铭记历史,才能真正筑牢民族的精神防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