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面对盘踞台湾的郑氏集团,大手一挥,派遣大将军施琅率领无敌水师,在澎湖海战中一举定乾坤,自此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大清帝国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
一场迟到了二十年的战争
要理解康熙的“百年大计”,我们得先把时钟拨回到康熙元年,也就是1662年。那一年,郑成功刚刚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建立了明郑政权。
![]()
而另一边,年仅8岁的康熙刚刚登上皇位,面对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局面:南方有“三藩”割据,手握重兵,对朝廷阳奉阴违;内部权臣当道,皇权尚未稳固。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对于台湾这个孤悬海外的郑氏政权,清廷的首选策略是什么?不是打,而是“抚”。
从康熙二年(1663年)开始,清廷就多次派出使者,试图招抚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
为了显示诚意,清廷甚至开出了相当优厚的条件。与此同时,为了在经济上遏制郑氏,清廷还执行了严酷的“迁界禁海”政策,强迫东南沿海的居民内迁数十里,制造无人区,以断绝大陆对台湾的物资支持。
这一系列操作,看似又是招抚又是封锁,有点矛盾。
但其实这正体现了康熙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耐心和战略定力。他非常清楚,当时清朝的主要矛盾在内部,特别是拥兵自重的吴三桂等人,才是心腹大患。
台湾问题虽然棘手,但暂时还不致命。
![]()
因此,康熙选择了一种“冷处理”的方式,一边用和平谈判拖延时间,一边用经济封锁削弱对手,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巩固内部统治和准备削藩上。
这场本可以早早开打的仗,硬是被他“拖”了二十年。
一场精心策划的“降维打击”
时间一晃,来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经过八年的艰苦作战,“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
此时的康熙,已经彻底清除了内部最大的威胁,掌控了一个稳定而强大的帝国。
郑氏集团在“三藩之乱”期间曾出兵大陆,与吴三桂等叛军勾结,这让康熙彻底看清,台湾问题若不解决,终将是东南沿海的巨大隐患。时机,终于成熟了。
![]()
于是,康熙启用了早已投诚清朝、却一直被闲置的郑氏旧将施琅,任命他为福建水师提督,全权负责攻台事宜。
这个任命本身就极具深意。施琅不仅熟悉郑氏军队的战术,更对台湾海峡的水文地理了如指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在经过周密的准备后,施琅率领着一支庞大的舰队从福建出发了。这支舰队的规模有多大呢?史料记载,战船超过二百艘,精兵两万余人。
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突袭,而是一场准备充分的决战。
![]()
清军的战船种类繁多,包括了当时先进的“大鸟船”、“赶缯船”等,火力与机动性都远胜从前。
决战的地点,选在了台湾的门户,澎湖列岛。郑氏方面由主将刘国轩率领水师主力严防死守。
然而,在准备了二十年的大清水师面前,郑军的抵抗显得力不从心。
施琅利用风向,采取了分进合击、集中优势兵力攻击一点的战术。在澎湖海战中,清军战船将郑军分割包围,炮火齐发,郑军舰队瞬间陷入一片火海,几乎全军覆没。
![]()
此战,郑军损失战船近二百艘,伤亡过万,而清军的损失则微乎其微。
这完全是一场“降维打击”,是清朝二十年积蓄的海上力量的一次总爆发。澎湖失守,台湾门户洞开,郑克塽见大势已去,最终选择了投降。
“天涯孤岛”还是“东南锁钥”?
当胜利的捷报传到京城,整个朝廷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你没听错。在付出巨大代价收复台湾后,清廷内部竟然爆发了一场激烈的 “弃留之争”。
![]()
以一些内阁大臣为首的“弃台派”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是“天涯孤岛”,不仅土地贫瘠,还时常发生叛乱,管理成本极高。
他们主张,只要将岛上的郑氏官兵和民众全部迁回大陆,然后放弃该岛,就可以永绝后患。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人站了出来,坚决反对弃台。他就是刚刚打下台湾的施琅。他抱病上疏,写下了著名的《恭陈台湾弃留疏》。
在这份奏折里,施琅从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阐述了台湾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台湾绝非什么“弹丸之地”,而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
![]()
它的地理位置极其关键,是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如果放弃台湾,它必然会再次被海盗、流寇甚至像荷兰那样的西方殖民者所占据。
到那时,敌人就可以凭借台湾为基地,不断骚扰东南沿海,大清将永无宁日,海防成本反而会无限增加。
他将台湾的地位从一个“包袱”提升到了“东南锁钥”的战略高度。
康熙最终力排众议,拍板决定:台湾不仅不能弃,还要牢牢地纳入大清版图,进行有效管辖!
开疆拓土之后
决定留下台湾,仅仅是开始。
![]()
如何将这个刚刚经历战火、人心未附的岛屿,真正融入帝国体系,成为“百年大计”的收官之作。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正式下诏,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台湾府、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隶属于福建省。
台湾从此不再是化外之地,而是被正式纳入了国家的行政管辖体系。清廷派遣官员,建立基层组织,设立学校推行科举,将中原的治理模式完整地移植到了台湾。
![]()
清廷在台湾建立了完善的防御体系。一方面,实行“班兵制度”,从福建等地定期轮换军队驻防台湾,确保驻军的战斗力和忠诚度 。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海防设施建设,在重要港口修筑炮台,并建立了严密的海上巡逻体系。
从此,福建与台湾的海防连为一体,台湾从过去的“海盗老巢”变成了守护东南的“海上长城”。
最关键的一步,是经济上的松绑与融合。
在收复台湾、消除了海上威胁后,康熙审时度势,于1684年下令废除迁界禁海令,全面“开海通商”。
![]()
第二年,更是在江、浙、闽、粤四地设立海关,管理对外贸易。这一举措,意义极其深远。
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交流,让台湾的物产得以进入大陆市场,大陆的移民和技术也源源不断地进入台湾,加速了台湾的开发。
它盘活了整个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为清朝前期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
这一系列的组合拳,从行政、军事到经济,环环相扣,将台湾与大陆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
这才是从“收复”到“经略”的完整闭环,也是康熙“百年大计”的真正深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