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严控新车以二手车名义出口,其中“注册登记不满180天需提交售后确认书”的条款尤为引人关注。
![]()
这一政策并非临时管控,而是直指行业乱象的精准施策,背后关乎税收公平、市场秩序与产业形象的多重考量。
税收套利是此次严管的核心诱因。
我国对新车与二手车出口实行差异化税收政策:新车出口需履行完整的增值税、消费税申报流程,税负较高;而二手车因已完成初次交易纳税,出口环节可享受税收优惠或征管简化。
部分企业钻取政策空子,将刚上牌的新车、库存车甚至试驾车快速完成注册,以二手车名义出口,通过“上牌-出口”的短平快操作规避高额税款。
![]()
一辆10万元级新车通过此方式出口,可规避数万元税负,若大规模蔓延,将直接造成国家财政收入流失,更破坏了依法纳税的市场公平性。
这种操作更搅乱了国内外双重市场秩序。
对国内而言,“伪二手车”出口无需承担正规二手车收购、检测、整备等成本,却能以“准新车”品质抢占出口份额,导致合规企业利润被压缩,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对海外市场,这些“伪二手车”以低于正规新车的价格销售,容易引发目标国的贸易摩擦,还因缺乏长期使用检验,隐性质量问题频发。
更关键的是,“伪二手车”出口往往缺失售后保障——企业不愿投入售后成本,生产企业也因“二手车”身份拒绝承担官方责任,海外消费者维权无门,直接损害“中国汽车”的品牌信誉。
政策设置的“180天门槛”与“售后确认书”两大抓手,恰好击中乱象要害。
![]()
180天的时间限制从源头阻断了“新车快速上牌出口”的操作空间;而生产企业出具的售后确认书,则倒逼出口车辆绑定正规售后网点,避免质量风险转移至海外。
对于政策实施前已完成转让登记的车辆,要求“有序履约出口”的条款,更体现了管控与保障的平衡。
从长远看,这一政策是二手车出口市场“提质”的必经之路。我国二手车出口近年增速显著,已成为汽车产业“走出去”的新增长点,但乱象若不整治,不仅会断送这一增量市场,还会拖累正规新车出口的品牌口碑。
严管之下,套利型企业将被淘汰,合规企业将获得公平竞争环境,而完善的售后保障更能提升中国二手车在海外的信任度。
![]()
说到底,严控新车伪二手出口,不是限制出口规模,而是为了让二手车出口真正回归“性价比+合规性”的核心竞争力,为汽车产业构建“新车+二手车”双轮驱动的出口格局筑牢根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