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当你在超市货架前驻足,目光落在一瓶标着“无酒精杜松子酒”的饮品上时,是否下意识地认为它只是传统杜松子酒去掉酒精后的版本?然而,欧盟最近的一纸裁决彻底终结了这种命名方式——即便加上“无酒精”三字,也无法为这类产品争取到使用“杜松子酒”名称的权利。
这一决定究竟是过度干预市场自由的官僚主义,还是出于对行业规范与消费者权益的深层考量?其背后牵涉的不仅是法律条文的解释,更是一场关于品类定义、文化传承与新兴市场的激烈博弈。
需要明确的是,杜松子酒并非普通的风味饮料,而是一种具有严格工艺标准的蒸馏烈酒。
![]()
它的基底必须由谷物发酵后经蒸馏获得的中性酒精构成,核心风味源自杜松浆果,并通过重新蒸馏或浸泡的方式融入芫荽籽的辛辣、柠檬皮的柑橘清香、当归根的泥土气息以及桂皮的暖香等多重植物成分,最终形成极具辨识度且结构复杂的香气谱系。
尤为关键的是,根据欧盟现行法规,一款合法的杜松子酒其酒精浓度不得低于37.5%vol,任何低于此标准的产品,无论风味多么接近,均不具备被称为“杜松子酒”的资格。
正因如此严谨的酿造体系和独特的感官表现,杜松子酒长久以来稳居调酒界的基石地位。
![]()
经典鸡尾酒金汤力正是以杜松子酒搭配汤力水,佐以青柠角调制而成,入口清爽,草本芬芳层层铺展,成为夏日消暑的首选;而马天尼的干冽醇净、尼格罗尼的苦甜交织,也都建立在杜松子酒所提供的稳定风味骨架之上。
它的独特优势在于酒体纯净而不失个性,既能独立品饮展现层次,又可作为基酒与酸、甜、苦等多种味型和谐共融,在调酒艺术中展现出极强的适应性与包容性。
正因为其在全球烈酒版图中的重要位置,欧盟对其名称的保护不仅关乎本土产业利益,更是维护欧洲传统酿酒文化国际声誉的关键举措。
![]()
但随着健康消费趋势兴起,无酒精饮品市场迅速扩张,矛盾也随之浮现。德国企业PB Vi Goods推出了一款名为“Virgin Gin Alkoholfrei”的产品,公开宣称是“无酒精杜松子酒”,试图借助经典品类的认知红利打开市场。
该公司坚称已在名称中标注“无酒精”,足以避免误导消费者,认为此举属于合理商业表达。
起初德国地方法院也倾向于支持该观点,但在反不正当竞争组织“Verband Sozialer Wettbewerb”持续施压下,案件被提交至欧盟法院,核心争议点在于:欧盟烈酒法规是否不当限制了企业的命名自由?
![]()
面对质疑,欧盟法院给出了清晰且强硬的回应:不允许!即使冠以“non-alcoholic”或类似描述,也不能改变“Gin(杜松子酒)”这一术语的法定内涵。
依据2019年颁布的《欧盟烈酒类别法规》(Spirit Drinks Regulation),只有以乙醇为载体、通过杜松浆果赋予主要风味、且酒精度不低于37.5%的蒸馏酒,才可合法使用“Gin”之名。
法庭指出,此项规定并非形式主义,而是为了防止消费者混淆、保障公平竞争秩序的重要机制——若允许非酒精产品借用高知名度酒类名称,将严重损害坚守传统工艺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
更重要的是,这关系到欧盟烈酒在全球市场的品牌价值与信任基础。“杜松子酒”三个字承载的是数百年来积累的酿造智慧与品质承诺,绝不应被稀释成一个泛化的风味标签。
或许有人质疑此举过于严苛,但深入了解杜松子酒的本质后便会理解其中逻辑。
其标志性香气来源于高温蒸馏过程中杜松浆果与其他香料发生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挥发性芳香化合物难以通过冷萃或香精模拟完全复现。
![]()
相比之下,多数无酒精替代品依赖香精调配、低温浸提或膜分离技术去除酒精,虽能捕捉部分表层风味,却无法再现蒸馏带来的深度与动态变化。
换言之,两者在原料路径、加工方式与最终感官体验上存在本质差异。将它们统称为同一品类,极易导致认知错位——消费者以为购买的是“去醇留香”的升级版杜松子酒,实则仅是一款含杜松风味的软饮。
事实上,这并非欧盟首次就食品饮品的命名权作出权威裁定。
![]()
早在2017年,欧盟法院便明令禁止植物基产品使用“牛奶”“奶油”“黄油”“酸奶”等专属于动物源性乳制品的称谓;2018年,又裁定雀巢公司不得将KitKat巧克力的“四指形状”注册为立体商标,结束长达十年的司法争议。
由此可见,欧盟始终秉持“名实相符”的监管哲学——无论是名称还是外观,都必须真实反映产品的物理属性与生产工艺,既捍卫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也遏制搭便车式的营销投机行为。
对于正处于高速成长期的欧洲无酒精饮品行业而言,此次判决无疑是一次重大警示。
![]()
当前市场上,“无酒精威士忌”“无酒精朗姆酒”“无酒精龙舌兰”等命名方式屡见不鲜,普遍采用原酒品类+“无醇”修饰的策略借势引流。如今杜松子酒案例已定调,这些产品的命名合法性或将面临新一轮审查。
尽管PB Vi Goods尚未就判决发表正式回应,但整个行业已不得不面对现实:依靠依附传统烈酒名称获取流量的时代正在落幕,未来必须转向真正的创新突围。
企业需重新审视品牌战略,在合规框架内探索更具原创性的命名体系与风味语言,而非继续依赖模糊边界的命名暗示来吸引用户。
![]()
从另一个角度看,欧盟的严格规管未必是阻碍,反而可能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对消费者而言,清晰的分类有助于准确识别产品属性,减少误购风险;对企业来说,则倒逼其回归产品本源,专注于口感研发、原料升级与品牌塑造,而非沉迷于文字游戏。
毕竟,真正能够赢得市场长期青睐的,永远是卓越的品质与独特的风味体验,而不是一个借来的名字。
未来的无酒精饮品如何在尊重法规的前提下实现差异化发展?
欧盟是否会进一步出台针对“无酒精仿酒类”的专项命名指南?
这些问题仍有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无酒精杜松子酒”这个曾风靡一时的称呼,已在欧洲大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