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岁勇敢从大厂离职”“37 岁年薪百万裸辞”“大厂高管亲授创业秘籍”…… 社交媒体上,“大厂离职” 已成流量热词。但光鲜叙事背后,不乏虚构身份、冒用履历的引流骗局。有人伪造离职证明冒充数据主管售卖基础课程,有人盗用工牌照片谎称技术总监提供付费咨询,甚至有未过试用期者以 “人力总监” 名义开展高额培训。
职业焦虑与成长需求叠加之下,大厂常与 “优质资源”“专业能力” 挂钩,“前员工” 身份自带可信度滤镜。职场新人视其为 “捷径”,创业者盼其帮助规避风险,造假者精准拿捏 “大厂崇拜” 心理,以虚假身份制造焦虑、诱导消费,完成从流量到利益的收割。
这些被包装成 “独家秘笈” 的内容,实则多是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公共信息;所谓 “实战经验”,往往是脱离行业实际的空洞理论,更有甚者借 “爆料内幕” 之名行诋毁企业之实。长沙开福区法院曾审理的一起案件中,某教育公司因虚构 “大厂离职员工” 身份招生,最终因虚假宣传被判赔偿,这一判决清晰印证了此类行为的违法本质。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乱象已形成灰色产业链。有人专门代办大厂离职证明,500 元即可提供 “以假乱真” 的电子版;有人批量盗用他人职场信息,跨平台复刻账号发布引流帖;造假者被封号后,换个 “马甲” 便能卷土重来。规模化、产业化的造假行为,让消费者防不胜防,严重破坏网络诚信生态。
“大厂离职” 引流套路屡禁不止,症结在于流量变现的利益诱惑与治理体系的现实短板。在 “流量即收益” 的互联网逻辑下,优质内容生产需要长期深耕,而打造 “大厂离职” 人设的造假成本极低,却能快速实现流量变现。对部分自媒体和培训机构而言,虚构 “大厂前高管” 人设远比深耕服务质量 “划算”,失衡的成本收益比让不少人铤而走险。
从治理层面来看,多重短板让造假者有机可乘。一是身份核实难,平台缺乏有效的职业身份验证机制,仅凭用户自述和数张图片难以辨别真伪;二是维权成本高,企业核实虚假身份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个人信息被盗用后跨平台举报流程繁琐;三是法律追责难,部分虚假宣传行为取证难、赔偿低,违法成本远低于违法收益。而社会层面的 “大厂崇拜”,则为这些套路提供了生存土壤。
整治此类乱象需多方协同发力。平台作为关键枢纽,要扛起主体责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搭建虚假身份识别模型,强化对 “大厂离职” 引流内容的监测筛查,同时建立跨平台黑名单制度,让造假者 “一处违规、处处受限”。企业应筑牢内部防线,完善员工信息保护机制,提醒在职及离职员工妥善处置工牌、离职证明等敏感材料,避免被不法分子盗用。监管部门则应进一步健全相关法规,畅通举报渠道,加大对身份造假、虚假宣传行为的查处力度,通过提高违法成本遏制投机心理。
对公众而言,更需摒弃 “标签迷信”,树立理性的职业认知,不盲信光鲜人设。选择培训、咨询等服务时,优先考察机构资质与内容质量,发现造假行为及时举报,用实际行动挤压骗局的生存空间。
作者:孔德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