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家公司11人设局,这些陷阱就在你身边就借13万应急,怎么会变成要还1200多万?”当成都市民叶某拿着一沓沓签满名字的“租赁合同”,看着手机里不断弹出的催债信息时,整个人都懵了。他以为的“低息无抵押”救命钱,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债务陷阱,短短16个月,13万本金像滚雪球般变成了1260万的天文数字。
2023年11月,叶某因资金周转急需一笔钱,在网上看到一家“住房租赁公司”的广告,宣称“无抵押、快速放款、月息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联系后,对方爽快答应借款13万,但要求签订一份“房屋租赁托管合同”作为担保,还说这只是“行业惯例”。叶某没多想,签完字后很快拿到了钱,却没注意合同里藏着的“猫腻”——所谓的“租赁违约金”,实际是年息高达180%的高利贷。
还款第一个月,叶某就发现不对劲:本该还几千元利息,对方却要求支付近4万元,声称“逾期一天按30%罚息”。当他无力偿还时,对方“好心”推荐了另一家贷款公司,让他“转单平账”,先借新钱还旧债。就这样,在放贷人的层层引导下,叶某先后接触了5家公司、11名放贷人,每签一份新协议,债务就凭空增加一笔“服务费”“保证金”“公证费”。更离谱的是,有的公司会把10万资金转入他账户,制造银行流水后,当天就以“手续费”名义转走7万,而他实际拿到的3万,却要按10万本金计息。
这就是“套路贷”的惯用伎俩:先用虚假广告吸引急需用钱的人,再通过虚增债务、制造虚假流水、恶意认定违约等手段,让受害者一步步陷入“以贷还贷”的恶性循环。叶某的经历并非个例,警方调查发现,这个犯罪团伙以住房租赁为幌子,长期从事非法借贷活动,涉案受害人多达200余名,非法出借资金累计4900余万元。他们专门挑选有房产的普通人下手,用“租赁合同”代替“借贷合同”,把高利贷包装成“违约金”,妄图规避法律制裁。
就在叶某被催债电话逼得走投无路,甚至考虑卖房还债时,事情出现了转折点。2025年3月,他偶然在新闻里看到类似的“套路贷”案例,才意识到自己被骗,当即向成都高新区公安分局报案。警方迅速成立专班,通过调取银行流水、核查合同真伪、走访其他受害者,逐步摸清了这个犯罪团伙的组织架构和作案流程。11月11日晚,警方开展收网行动,成功抓获何某、吴某等5名核心嫌疑人,目前已依法将其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只要不借钱就不会上当”,但现实中,谁还没个急用钱的时候?这些“套路贷”团伙正是抓住了普通人“病急乱投医”的心理,把陷阱伪装成“救命稻草”。他们的套路其实并不复杂:凡是要求签订非借贷类合同作为担保的,凡是利息超过LPR4倍(目前约14.8%)的,凡是让你“以贷还贷”的,全是骗局!
公安部早就明确界定,“套路贷”不是民间借贷,而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犯罪行为。那些虚增的债务、虚假的流水、恶意的罚息,全都不受法律保护。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因为不懂法、怕麻烦,默默忍受催债骚扰,甚至倾家荡产。叶某的幸运在于他及时报警,而更多受害者可能还在黑暗中挣扎。
这件事也给所有人敲响警钟:急用钱时,一定要找银行、正规消费金融公司等合法机构,签订合同前务必逐字逐句看清条款,凡是不合理的要求直接拒绝,保存好所有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如果不小心陷入“套路贷”,千万不要忍气吞声,也不要盲目还款,第一时间报警,向警方提供证据,才能及时止损。
13万到1260万的差距,是“套路贷”的贪婪,也是普通人对风险的疏忽。希望叶某的案例能让更多人提高警惕,也期待司法机关严惩这类犯罪团伙,还民间借贷市场一片清明。你身边有人遇到过类似的借贷陷阱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让更多人避开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