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阿姨今年62岁,打小身体健朗,也是社区里的“健步达人”,可没想到,就在上个月一次下楼倒垃圾时,脚下一滑,竟“咔嚓”摔了一跤。
原本以为只是轻伤,可等她强忍疼痛到医院检查时,医生却遗憾地说:“大腿骨折了,得住院治疗。”李阿姨全家困惑不已,前不久邻居王大爷也摔过一次,只是皮外伤,为啥自己却严重骨折?
![]()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60岁后的骨骼,真有这么脆弱吗?难道,咱们只能眼睁睁看着骨头变“纸糊”?医生在查房时道出了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细节:“有些老人骨质流失快,除了晒太阳和喝奶,有两种肉一定要舍得吃,补骨效果才更好。”
摔倒就骨折?医生带你看清背后的骨骼危机
很多老年人摔一跤就骨折,表面上看是意外,根本原因却在于骨质疏松。据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发病率高达32%,女性比男性还更高。
专家解释: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下降,骨小梁稀疏且断裂,就像失了水泥的钢筋混凝土大楼,一拍就塌。
![]()
你或许觉得“我还能走动,骨头肯定没事”。其实,骨质流失是个“静悄悄”的杀手。早期几乎毫无症状,直到发生骨折,才会被发现。
有研究显示,发生过一次老年性骨折的患者,1年内再次骨折率提高到22%,而因为大腿骨折导致长期卧床甚至增加死亡风险。
为何喝牛奶、吃钙片还不够?这就要说到“骨头的饭桌”:骨头不仅需要钙、维生素D,还极度依赖蛋白质与胶原蛋白这些“基础建筑材料”。补充再多钙,如果没有“砖头+钢筋”配合,依然撑不起牢靠的骨架。
补骨路上,不可忽视的那“两种肉”
不少老人觉得“年纪大了少吃肉”,再加上担心“三高”,日常饮食多以素为主。殊不知,这恰恰让骨骼越来越脆。医生与《中华骨质疏松杂志》等权威资料一致提醒:每日至少25克优质蛋白,对防治骨质疏松极为关键。
而这“两种肉”正是骨头的大补之选。
第一种:瘦牛肉
瘦牛肉被誉为“骨骼守护神”,富含优质蛋白(约20g/100g)以及大量血红素铁、锌、B族维生素,这些都能参与骨细胞修复与代谢。
哈佛医学院的跟踪研究发现,每周食用200g牛肉的中老年人,骨密度比未常食用者平均高8%,骨折风险降低明显。
![]()
第二种:鸡胸肉
鸡胸肉热量低、蛋白高,每100g即含22g蛋白,而且几乎不含饱和脂肪,特别适合“三高”老人。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数据也显示,常吃鸡肉的人骨折概率低13.2%。更难得的是,鸡胸肉富含胶原蛋白的前体物质,有助于骨骼弹性和韧性,补“骨头的筋”。
特别提醒:老年人补骨饮食要注重“多元搭配”
仅靠补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骨质疏松。蛋白质还需搭配充足的维生素D(建议每天晒太阳20分钟)、碱性蔬菜(水菠菜、油麦菜)、坚果和低脂奶,全面提升骨头“自愈力”。研究发现,坚持这些饮食的老年人一年后的骨密度平均可提升7-10%。
![]()
三步调养建议,骨骼更强壮,要留住健康骨骼,建议从以下3招做起:
优先选择优质蛋白肉类,适量每天1-2餐,牛肉/鸡胸肉轮换食用(每餐50-70g即可,无需多吃)。
合理补充维生素D和钙,多晒太阳+定期喝低脂奶,建议晚饭后30分钟内1杯奶。
适度运动,散步、踮脚、抬腿,每周3-4次,每次30-40分钟,促进骨代谢(慢行快步,呼吸可说话但不喘)。
![]()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华骨质疏松杂志》2022年第28卷 《中老年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2022年版)》 《蛋白质摄入量与骨密度关系的Meta分析》 《骨折再发风险相关因素分析》协和医院骨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