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勇
编辑/张晓
今年2月份以前,如果你想点一份外卖,选择里还只有黄蓝两家,你想要买些什么生活用品时,不一定会想到外卖平台。
现在情形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更多的平台选择、从送餐到送万物——2025年以来,外卖行业这两个最显性的变化,源自竞争。
竞争整体上是残酷的,基于从外卖到即时零售的业态进化,这场外卖大战更像一个将用户心智打散、再重构的过程,美团、饿了么和京东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
硬币的另一面,竞争也在不断倒逼平台进化、创新模式或者达成新共识。
饿了么近期筹划更名“淘宝闪购”是这样;其应对竞争的姿态转变,也是能力持续进化、用户思维持续深化的一个侧影。
11月14日,美团在App首页上线“致敬蓝朋友”活动,称将送出1000万朵表白“花”(兑换券)给用户,和大家一起“致敬蓝朋友”。
正值饿了么更名之际,美团这场借势营销,像是单方面给饿了么开了场“告别仪式”——这客观上来看有点“不地道”,毕竟饿了么不是真没了,更名“淘宝闪购”某种程度上算品牌升级,淘宝“大消费平台”战略也更加具象化了。
甚至不少用户也觉得奇怪。“饿了么:我只是改名不是嘎了......”“人秋雅结婚,你搁这又唱又跳......”,等等,社交媒体上,类似的评论还有很多。
![]()
据媒体报道,饿了么也疑似对美团此举做出了“回应”。现在你在饿了么App搜索“美团”,页面会自动跳转到优惠活动参与页面,其中“好好吃饭才是正经事”这句话,疑似回应美团掀起口水仗。
此前一天,饿了么已经在首页上线了多重优惠玩法,核心是给用户发放更多的优惠券;
你能清晰感受到,饿了么更加从容了,它显然不想再跟这些个老朋友打“口水仗”了,而是“闷声做实事儿”,一切动作向用户需求看齐。
当然,打不打口水仗、低调或是高调,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是公司风格的差异化、营销理念的差异化,本质上并无好坏之分。
毕竟外卖大战打到现在,吵归吵闹归闹,各家给用户的补贴活动,几乎没有停过。
01
美团“致敬”,饿了么淡定
公众对互联网大厂或明或暗的交锋早已屡见不鲜。尤其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下,大家更乐得看见乃至参与到现实版的商战中去。
几个月前饿了么请到蓝盈莹喊出“蓝的赢”的口号,以回应美团黄龄“黄的灵”的主意,还是网友出的。
当时,从美团到饿了么到用户,造梗接梗玩梗都一气呵成,热闹之余两家平台还借势做了很多实打实的用户、商家补贴。
以饿了么为例,6月1日官宣蓝盈莹成为“饿补超百亿✖️618”活动代言人后:
6月16日升级了“优店腾跃计划”;6月17日上线了饿了么17吃货节;6月18日悦享会员官宣上线;6月21日,推出300万份奶茶免单活动。
不过这一次,美团发起这场“致敬”营销后,饿了么和网友似乎都已经不愿意“接招”了。
图/饿了么App
用户这两天围绕美团“致敬信”的讨论声,远不及双方上次那场“黄的灵,蓝的赢”的欢乐玩梗来得热烈。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面向用户侧,美团和饿了么的补贴动作都没落下。
美团称要送出1000万份“送给蓝朋友的花兑换券”,饿了么则是上线了“天天必爆18.8元”“大额红包”“超级吃货卡一张爆多张”三大玩法,活动周期为11月14日-11月30日。
饿了么怂了吗?显然并非如此。
过去半年,饿了么和淘宝闪购甚至是最大的赢家,不断刷新单量纪录。目前淘宝闪购的日订单量峰值达到1.2亿单,8月份周日均订单量达到8000万单。
淘宝闪购的供给生态也在持续丰富、完善。截至目前,已有超400万家本地生活服务商户、37000个品牌商家及40万个品牌门店接入淘宝闪购。
![]()
图/淘宝闪购官微
从这个视角看,饿了么弱回应、闷声做实事儿——
一来是饿了么态度有变,它显然不愿意再或被动或主动卷入口水仗漩涡,而是更聚焦核心能力,锚定用户需求;
二来,从容姿态源于这半年的阶段性胜利、更源于战略笃定,现在饿了么✖️淘宝闪购的势能还在持续释放,饿了么更名“淘宝闪购”客观上也是战略升级。
如我们上文所述,回顾这场外卖大战,某种程度上是一次将用户心智打散、再重构的过程。
上半年饿了么✖️淘宝闪购的高增速,本质上是做好了这一点,核心是业务协同放大平台价值、升级用户体验。
但这场外卖大战还远未到终局,即时零售之争也早已不是短期内的回合制速胜游戏,拼的是面向用户、商家持续性精细化运营的能力。
从这点出发,饿了么现在再升级为“淘宝闪购”,无疑是又一次能力进化,也给外卖市场带来了新的悬念。
02
当竞争升维,消费者体验才是取胜之匙
过去半年的外卖战打下来,聚焦到阿里来看,一个事实已经显而易见:
不论饿了么是否更名,其与淘宝闪购在业务、战略上的协同性优势已经极大体现,双方依托协同性优势,也在持续夯实“万物到家”能力。
![]()
所谓“协同性”,表层是资源互补、优势互补。
比如淘宝天猫双重流量与资源优势的加持下,饿了么极大程度上也得到了流量、品类扩充等多个维度的能力支撑;比如此前双方联合补贴,投入效益也会更高,一位业内人士此前就分析称,“一笔投入,两路都得到‘输血’,同步向对手进行包围夹击。”
“协同性”再深一层,则是价值放大。
饿了么已成立超过15年,作为即时电商服务的开拓者之一,积累了很多“硬资源”和“软资源”:
比如不断定义行业服务标准,构建起了成熟的即时配送履约体系,以及包含餐饮和零售的商家供给体系;
比如打造了“猜答案免单”这样现象级的行业营销项目;饿了么App此前还入选了首批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优秀案例,在8个城市与民政部门合作为困境老人提供送餐上门的老年助餐服务;饿了么同样可能是中国最会做用户关系管理的品牌之一。
过去,这些价值并非不存在,只是在饿了么“单打独斗”且更多聚焦“送餐”场景的背景下,能力释放有限。
但现在的局面已经全然不同了。
外卖战场早已外延至即时零售,阿里也早已明确淘宝要从电商平台走向大消费平台。6月份饿了么、飞猪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后,阿里实际上已经“握指成拳”,要靠生态而非单一作战的打法,打好即时零售这一仗。
“未来,我们将更多从用户角度出发优化整合业务模式和组织形态,为用户创造更丰富优质的消费体验。”当时,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如此说道。
这一背景下,饿了么显然不能只做能力升级,品牌心智客观上也应该做同步升级——饿了么更名为“淘宝闪购”是关键一步,因为相比“饿了么”在送餐上的坚实心智,“淘宝闪购”的品牌更具送万物的服务电商特色。
![]()
图/淘宝闪购官微
饿了么的价值放大一定程度上也源于此,它长期以来打造的“万物到家”的能力,可以为更多用户提供更极致的新服务了。
即时零售之争,核心要看的,其实正是这种能力——
更全面、更精细化服务消费者、商家的能力,从供给到履约到售后等等挂件要素,最后也是在为这一目标服务。
刚刚过去的双11,天猫实现四年以来双11全周期最好的一次增长(剔除退款后成交),淘宝闪购已然成为核心驱动力之一。
阿里巴巴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双11,淘宝闪购零售订单同比去年增长超2倍,天猫品牌即时零售日均订单环比9月增长了198%——这不过才是淘宝升级为大消费平台后的首个双11。
最后,回到行业视角,于美团、京东而言,他们或许是时候重新认识一下淘宝闪购这个新朋友了:
名字是新的、战略是新的、打法是新的、用户体验是全新升级的、姿态也是全新的,乃至它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威胁性,也应该重估。中长期视角里,他们彼此间的交锋只会更加激烈。
只是从“送餐”到“送万物”,从外卖到即时零售,取胜逻辑不仅在于能不能打得赢对手,更关键的在于,能不能吸引消费者、留住消费者、持续留住消费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